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我國水泥工業65年大事件 經歷8個發展階段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10-08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材報
核心提示:新中國成立65年以來,我國水泥工業經歷了跟隨、追趕和超越引領三個階段,實現了大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的35年來,水泥工業發展猶為迅猛。回顧我國水泥工業65年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八個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65年以來,我國水泥工業經歷了跟隨、追趕和超越引領三個階段,實現了大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的35年來,水泥工業發展猶為迅猛。回顧我國水泥工業65年發展歷史,大體經歷了八個發展階段。


建國初的恢復和初步發展階段(1949~1957)


1949年,我國只有35家水泥廠,年產水泥66萬噸。通過3年修復設備、恢復生產,到1952年年底,全國水泥工業得到了全面恢復,水泥產量達到286萬噸。1953年,我國步入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了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行業主管部門決定拿出占建材投資總額78.1%的費用,從東歐引進成套設備建設新廠,先后陸續建設了大同、永登、昆明、江油、耀縣、巢湖、江山、貴州、廬山、柳州等10個水泥廠;同時根據各地建設的需要和地區的平衡,安排擴、改建了哈爾濱、本溪、華新、中國等水泥廠。“一五”期間,水泥工業各項指標均提前和超額完成,新增水泥生產能力235.9萬噸,保證了國家基本建設的需要。1957年我國水泥產量達686萬噸,比1952年增長了140%。


“一五”期間,中央政府對包括水泥工業在內的重工業高度重視,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改擴建和新建了一批重點水泥企業,為新中國水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材料來源:雷前治、張建新2009年10月發表的紀念文章《甲子滄桑書巨變盛世水泥鑄輝煌》。下同)


“大躍進”的起落和經濟調整階段(1958~1965)


“二五”時期,前期投資建設的一批水泥廠陸續建成投產,1959~1960年又陸續建成貴州、江山、巢湖、松江、廬山、湖州6個水泥廠,水泥工業得到迅速發展。1958年、1959年水泥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34%和27.5%,1960年水泥生產能力達到1100萬噸。這一階段,從丹麥和西德進口了5套設備,分別安裝在四川峨嵋和河北邯鄲。在引進的同時,設計部門和機械制造部門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在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開發研制了國產水泥制造設備,確定以“華新型窯”和“小屯型窯”作為我國發展的主導窯型。


1958年,湘鄉水泥廠采用了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臺華新窯,永安水泥廠和西卓子山水泥廠是使用小屯窯型建設最早的兩個廠,從此我國水泥工業設計及裝備制造開始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在此階段,針對廣大地方水泥(統稱小水泥)企業存在諸多問題的總結和整頓,行業適時推出由北京水泥工業設計院3.2萬噸立窯水泥廠,配備兩臺直徑2×8米普通立窯,作為我國立窯水泥廠的定型設計方案,自此立窯在全國得到了迅速發展。


1961年,水泥行業開始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基本建設項目進行了壓縮,停建、緩建了一批項目,其中包括:永安、西卓子山、開遠、山東,以及邯鄲、英德、柳州等水泥廠,湘鄉、山鋁水泥廠也放慢了建設速度。經過調整,1963年經濟開始復蘇,停建的水泥廠陸續復建,到1965年,水泥工業開始全面好轉,當年水泥產量達到1634萬噸。


“三線”建設與“文革”曲折前進階段(1966~1978年)


1965年,為貫徹中央“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國家決定在中西部地區興建了一批水泥廠。當時決定將停業5年之久的山東水泥廠籌建處,包括領導班子及其全套丹麥進口設備,成建制地遷往四川樂山建設新廠。1970年10月,峨眉水泥廠兩條直徑4.4×180米的大型濕法回轉窯生產線基本建成,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濕法窯。水城、渡口、青海和武山等一批水泥廠作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項目相繼開工。1970年,時任建材工業部部長賴際發親臨水城水泥廠工地視察,極大地鼓舞了職工士氣。水城水泥廠等項目當年開工當年點火。在此階段,還有安徽勝利、湖北光化、湖南新化、江西萬年、湖北荊門、安徽白馬山、上海金山、浙江長興等水泥廠相繼建成投產。此時濕法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成為了當時水泥工業大中型企業的主力窯型。


“文革”時期,隨著各地大辦農田水利建設,我國又掀起了大辦地方水泥的高潮。從1970年起地方水泥每年以平均21.8%的速度遞增。1973年地方水泥產量首次超過了統配水泥,到1978年地方水泥達到4253.3萬噸,占全國水泥總產量的65.2%,地方水泥廠也由1970年的875家增加到3400多家。在國家統配水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地方水泥的發展為我國農田水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水泥工業恢復調整階段(1979~1984)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撥亂反正,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當時,市場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國家大規模的基本建設急需水泥。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多次開會、過問,并做了一系列批示。針對全國水泥工業的問題,1978年國務院批轉了國家計委《關于加速發展水泥工業的報告》,追加了對水泥工業基本建設投資。1979年,五屆人大七次會議決定成立建筑材料工業部。建材工業部內設水泥局,隨后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成立建筑材料工業局,加強了對建材工業包括水泥工業發展的領導。


1979年,在國家外匯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國務院還是決定購買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建設冀東水泥廠、寧國水泥廠和江蘇淮海水泥廠。這3個引進項目,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首批引進的成套項目,為逐步提高我國水泥工業技術水平奠定了基礎。


1984年,國家建材局在制定《建材工業技術政策要點》中明確提出,水泥工業要發展預分解窯新型干法,一般情況下不再擴建和新建濕法和老的干法生產線。自此,結束了長期以來水泥界的“干濕”之爭,指明了中國水泥工業發展的方向。


這一階段,水泥行業的管理體制得到了恢復和健全,科研隊伍逐步開始合攏,技術力量得到加強,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的政策得到落實,水泥新標準和產品質量規范開始實施,為下一步水泥工業的蓬勃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水泥工業蓬勃發展階段(1985~1995)


1985年,國務院轉發國家建材局的《建材工業發展綱要》。《綱要》以改革的思維,率先沖破條塊分割和部門界限,在全國掀起了各行各業投資辦建材的熱潮,“大家辦建材”的方針得到了國務院的肯定。這一方針在當時對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發展,緩解供需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迅速扭轉了水泥等主要建材產品長期供不應求的被動局面。


1986年,我國自行設計,主要采用國產設備的江西水泥廠日產2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建成投產通過國家級驗收,這是水泥科技攻關的重大成果,是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結束了以華新濕法窯為主導的時代。


“七五”期間,國家建材局將日產2000噸熟料窯外分解窯生產線列為國家重大消化吸收的12條“龍”之中,集中眾多科研設計單位及設備制造廠家分工合作,共同攻關。1994年,雙陽水泥廠日產2000噸生產線將“一條龍”的13項開發成果應用上去并取得成功,建成投產后3個月內就達產達標,它標志著中國自主開發的預分解窯技術已經成熟。


“八五”期間,水泥工業積極開展“雙引進”,即引進資金,引進技術裝備,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尤其是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之后的幾年里,是外商來華直接投資建設水泥廠的最活躍時期,以外國政府及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合資、獨資的方式,建設了銅陵、煙臺、三德、泗水、順昌等一批項目,利用外資總額近20億美元。在此階段由中央批準建設的大中型水泥項目中,90%以上是“三資”企業,外資在沿江沿海建成了一批中外合資的大型預分解窯生產企業。


1985~1995年是我國水泥工業蓬勃發展期,11年間純增長水泥產量達32996萬噸,平均每年純增加約3000萬噸。1995年全國水泥產量達47591萬噸,完全滿足了市場需求,從此告別了長達45年之久水泥供不應求的歷史。


這一階段,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水泥供求關系矛盾十分突出,但國家缺乏資金投入,在此情況下,地方水泥異軍突起,各行各業、各級政府、民間集資辦水泥廠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立窯得到爆發性的發展,中央投資只是圍繞確保國家重點工程所需水泥,建設了為數不多的一些大中型水泥廠。1995年立窯水泥產量達到38491萬噸,占水泥總產量的82%,成為了我國水泥工業數量的主體。立窯水泥是在我國特定的環境中應運而生和發展壯大的,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水泥工業結構調整部署階段(1996~2000)


1996年,中國水泥工業進入了結構調整部署階段。確定了“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跨世紀發展戰略。國內水泥長期供不應求,直到1995年開始逆轉。但市場急需的旋窯水泥仍然短缺,水泥總產量中立窯水泥占82%,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行業主管部門提出要從“產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隨后針對立窯制定了“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針,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肯定和支持,并圍繞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各省市也紛紛采取相應的措施。


國家建材局組織新型干法“低投資”、“國產化”工作,試圖通過技術創新、優化設計、國產設備、業主負責等措施,實現項目技術水準不變前提下的低投資,更好地體現了技術和經濟的圓滿結合。2000年海螺集團在荻港建設的兩條日產2500噸熟料生產線,總投資僅3.7億元,這標志著水泥技術裝備“國產化”、“低投資”基本實現,大力推廣預分解窯在經濟上的條件已經成熟。1995年新型干法水泥產量為2853萬噸,僅占當年水泥總產量的6%,而2000年上升到7188萬噸,占總產量的12%。


這一階段,水泥行業在“上大改小”和“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針指引下,為全行業結構大調整作出了部署;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投資大大降低,由原來的噸投資1000~1200元降低到400元左右,從而為新世紀水泥工業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型干法高速發展階段(2001~2009)


2001年,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撤銷了國家建材局等9個工業口委管國家局,重組了中國建材工業協會等行業中介組織,建材行業的管理體制實現了新的轉變。重組后的建材協會、水泥協會,成為企業、行業、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梁與紐帶,并在加強行業自律、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協助政府實施行業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1年,水泥協會在海螺集團召開新型干法水泥技術改造高級管理人員研討會,這次會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是一次思想動員會,從此我國的新型干法水泥駛上了快車道,水泥工業結構調整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出現前所未有的高潮。


這一階段是水泥工業受到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關注、頒發的文件和出臺的政策最多的時期。中國水泥協會作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發揮了積極作用,并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了大量調研工作,把行業和企業的呼聲傳遞給政府,得到了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為國家制定宏觀政策“有保有壓、區別對待”提供了依據。為國務院103號文對水泥投資熱提法的關鍵詞是“關于防止”而不是“關于制止”付出了努力,也為后幾年新型干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環境。隨后中國水泥協會又與中國建材聯合會、國家發改委有關司局聯合調研,呼吁國家出臺政策,培育和支持一批大企業集團,通過重組兼并,加快水泥行業組織結構調整,提高生產集中度。此建議得到有關部委的肯定,隨后60家國家重點支持企業名單公布,并明確了相關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此項政策的出臺,對水泥行業組織結構的調整產生深遠的歷史意義。


2004年,銅陵海螺萬噸生產線一次點火成功,這是國內第一條萬噸線,隨后海螺水泥相繼又建成投產了3條萬噸級水泥生產線。這不僅是海螺人的驕傲,也是全中國水泥人的驕傲,它在中國水泥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這一階段,中國水泥裝備技術進入了自主創新,并擁有國際先進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時代。中國水泥研究設計、裝備制造和工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異軍突起,以先進的技術水平、成本優勢、可靠的質量、優質的服務和工期控制能力形成了很強的全球競爭優勢,進入國際水泥工程高端市場,占領了40%左右的市場份額。新型干法高速發展,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全國水泥年產量從2000年的5.97億噸提高到2008年的14億噸;新型干法水泥占總產能的比重從2000年的不足12%提高到2008年的62%,新型干法已經成為行業的主流。


“十一五”期間,國家政策力度加大,落后工藝快速淘汰,淘汰的水泥落后產能超過2億噸,每年淘汰都在5000萬噸以上;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我國日產5000噸、日產10000噸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成套裝備出口和水泥項目工程總承包已具備很強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了良好的效益;大型企業集團迅速成長,產業集中度逐步提高,中國水泥已經進入大企業集團主導的時代。


向水泥強國邁進階段


中國水泥工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10年來的快速發展和提高,不僅成為一個水泥生產的大國,而且已經開始向水泥強國邁進。主要有四大標志:一是總產量已經達到了21億噸,占全球水泥總產量的58%,而且已經在國內顯示出總量過剩和嚴重過剩;二是新型窯外分解工藝的水泥產量達到18.9億噸,占到國內水泥總產量的90%,產品結構優化的主要目標已經接近實現;三是主要技術裝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總體產能規模和單線生產能力不斷擴大的同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不僅從總體上改變了水泥工業的形象,還滿足了世界上水泥用量最大的中國經濟建設的需要,并且已經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成套地建成了124條生產線;四是重點骨干企業的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大企業集團已經開始形成,前10家水泥生產企業的產量達到全行業產量的30%。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市| 贞丰县| 濮阳县| 济源市| 壤塘县| 九江市| 巧家县| 潞西市| 聂荣县| 胶南市| 邯郸市| 小金县| 岗巴县| 溧阳市| 江源县| 重庆市| 满洲里市| 江达县| 威宁| 黄梅县| 东丽区| 安阳县| 哈巴河县| 惠安县| 碌曲县| 金山区| 剑河县| 文昌市| 营山县| 福州市| 霍州市| 从江县| 同仁县| 慈溪市| 太仆寺旗| 保靖县| 高青县| 丽江市| 扎兰屯市| 蓝山县|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