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推進國資改革,國務院國資委宣布六家央企將率先進行四項試點,中國建材集團被選為發展混合所有制試點以及董事會授權雙項試點。盡管中國建材在這兩大領域都走在央企的前面,但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中國建材的改革還有許多工作可做,尤其是在母公司層面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還有待突破。
近日,中國建材有關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透露,中國建材具體的試點方案還在制定當中,所有相關工作正在推進,試點方案出來后須上報國資委審核后才能實施。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此前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透露了很多信息。宋志平表示,下一步,中國建材將按照國資委部署,在建材制造、新型房屋、科技服務、新材料等業務板塊選定試點實施單位,深入推進混合所有制。
例如,二級公司中國建材股份的改革思路可分三個層面:首先,股份公司層面,優化股權結構,建設規范的混合所有制型的上市公司。其次,所屬業務平臺層面,積極引入財務投資機構,實現所有者真正到位。第三,生產經營企業層面,發展股東型管理層持股,形成3—5家員工持股公司。
但是宋志平并未透露在中國建材集團層面是否會試點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也成為中國建材乃至央企試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大懸念。
宋志平說,過去30年,國有企業艱難跋涉,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凡的歲月。經過放權讓利、三年脫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及國資委推行的海內外上市、董事會試點、薪酬制度改革、大規模管理提升等一系列改革和管理進程,國有企業實現了鳳凰涅式的新生。
“走到今天的國企大多是從‘彈坑’里爬出來的幸存者,在痛定思痛之后果敢邁入市場,才贏得了生機。”宋志平說。
目前混合所有制成為改革熱點,中石化等老牌央企也紛紛試水。但很多人擔心“混合”,國家資產就會被掠奪,民營企業也會被同化。對于這些擔憂,宋志平也談了他的看法。
宋志平說,大家對混合所有制存疑,是因為沒有正確認識混合所有制的本質。實際上,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是三足鼎立的,不存在誰吃掉誰、誰掠奪誰、誰被誰同化的問題。混合所有制強調的是不同所有制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不管是國有資本還是民營資本,都以發揮最大效率為最終目的。
宋志平強調,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要有正確認識。第一,要厘清國有經濟、國有企業與混合所有制的關系。發展國有經濟有兩大職能:一是發揮公益和保障作用;二是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增加國家的經濟實力。完成公益和保障任務要靠國有企業,為國家盈利則要通過充分競爭領域內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來實現。第二,不要再給混合所有制戴帽子。混合所有制里的國有經濟要以股權說話,不管占股多少,都只是企業平等的股東,不能在《公司法》以外強加給企業其他東西,這對其他股東是不公平的。如果硬要區分出國企控股混合所有制或民企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會走回頭路、變味甚至失效。
至于國企與民企如何“混合”?宋志平認為首先混合雙方要有包容思想,這是成功“混合”的基礎。“混合”是一場對企業包容性的考驗,靠的不僅僅是條條框框的約束,而是包容的智慧。其次,必須堅持“規范運作、互利共贏、互相尊重、長期合作”的方針。規范運作要求混合之初就要細致地做好制度性安排,合理進行資產評估。
宋志平指出,混合所有制是一場公平的、透明的、公開的合作,一切都要開誠布公。互利共贏,堅持與人分利,合理設置股權結構,兼顧好各方利益,尋找最大公約數。需要互相尊重,共同發展。混合所有制不能認為是一種過渡狀態,而是一種長期合作的制度安排。所以說,搞混合所有制有點像戀愛結婚,雙方要彼此信任,彼此尊重,要坦誠相待、相濡以沫,這樣才能和睦長久地走下去。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熊志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未來國企改革的方向是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把國企放到市場里去,用市場倒逼國企改革,改革就生存,不改革就淘汰,最后目標是消除所有制界限。
在中國企業發展與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看來,中國建材在母公司層面可以嘗試混合所有制。周放生說,以前國企搞混合所有制基本都是在下屬企業搞,母公司100%國有獨資,中國建材可以嘗試整體改革,通過整體上市實現集團層面的混合所有。
周放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現在經濟發展不能過多依靠投資拉動,必須通過改革創造紅利,沒有突破就沒有改革,應該大膽地嘗試。300年前晉商票號創造的“銀股身股模式”實際就是一種全員持股模式,在今天仍然可以為國企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