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年的醞釀完善,《云南省水泥產業2013-2017年結構調整方案》終于在業內的矚目中出爐,藉此,云南水泥產業正式吹響重新洗牌的號角。
“水泥熟料總產能嚴格控制在1.2億噸以內,基本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周邊國家區域供需平衡,全省平均產能發揮率保持在82%以上。”
按照《方案》要求,到2017年,云南水泥熟料生產企業將減少到90戶以內,其中前10戶企業產能和產量占全省總量68%以上。這也意味著,近60%的現有水泥熟料生產企業未來只有兩個選擇:要么退出,要么被兼并重組。
現狀與挑戰
2000年以來,云南省水泥產業以“淘汰落后、優化布局、促進升級、保障需求”為主要內容的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
云南省工信委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全行業已淘汰3833萬噸落后水泥裝備產能。其中,“十五”期間淘汰973萬噸,“十一五”期間淘汰2589萬噸,2011-2012年淘汰271萬噸。
“十二五”以來,通過采取支持省內現有水泥熟料年產能200萬噸以上、國內前十位或以水泥資產為主上市的水泥企業參與全省水泥行業兼并重組和支持各州市水泥企業聯合重組建設區域性水泥集團等措施,水泥行業兼并重組工作加速推進。
通過兼并重組,中建材、昆鋼建材、紅獅、海螺、華新、華潤、拉法基瑞安7戶國內外知名水泥企業已成為云南水泥行業兼并重組的主體,共整合全省建成運行水泥生產線62條,水泥熟料產能4014萬噸,涉及44戶水泥企業,整合產能已占全省水泥熟料建成運行產能50.5%,占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56.4%。
記者獲悉,2001-2012年,云南省水泥產量年均增長14.2%。截至2012年,全省水泥產量達到8014萬噸,占全國3.6%,增長18%,增速高于全國10.6個百分點,水泥產銷率達到96.7%,有效保障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
通過多年努力,盡管云南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全行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產業集中度偏低、裝備規模總體偏小、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等現象依然存在。
“當前,云南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著對水泥的需求增長和水泥行業亟待調整優化升級的"雙重剛性任務",迫切要求水泥行業必須在"調整中發展、發展中調整",實現水泥產業可持續發展。”省工信委原材料工業處處長王宜國表示。
發展和未來
業內專家認為,水泥是基礎性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建設。化解產能過剩與環境保護性措施等政策的嚴格執行,將使水泥產業發展由“增量擴張”轉向“提質增效”,由高速增長轉向平穩發展。
落地云南,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橋頭堡戰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四輪驅動”的“兩強一堡”發展戰略、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沿邊經濟帶及城市群打造等,將使云南不僅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區域,而且也將是基礎設施建設的熱點區域,為此,水泥產業的基礎性保障地位將顯得更加重要。
“2013-2017年期間,若按水泥產量年均14%的速度增長預測,2017年水泥產量將達到1.55億噸(折熟料1.14億噸)。若按照水泥產量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強度變動關系預測,2017年全省水泥產量將達到1.5億噸。”
省工信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綜合考慮產能發揮率和周邊市場需求,全省2017年底前水泥熟料產能須調整發展到1.2億噸,才能基本滿足供需平衡。
目標設定后,云南水泥業未來發展的路徑也已明晰。
“繼續支持龍頭企業實施橫向產業聯合和縱向產業重組、淘汰落后、壓高關小和技術改造;立足服務區域市場,著眼降低物流成本,統籌資源、能源、環境、交通和市場等因素,優化生產力布局。”
《方案》明確,云南將逐步降低32.5復合水泥生產和使用比重直至取締,不斷提高高標號水泥生產和使用比例。同時,新建水泥熟料生產項目必須以關停淘汰機立窯、濕法窯、2000噸以下新型干法窯或資源能源消耗高及排放不達標的生產線為前提,且須符合等量淘汰建設的原則。
未來,云南還將以資源能源消耗通報、行業準入公告和合法生產手續管理為主要手段,強制性淘汰機立窯、濕法窯生產線,倒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產品質量不穩定、存在安全生產隱患的落后裝備水泥熟料生產線退出市場,確保實現淘汰落后水泥熟料裝備產能1000萬噸以上的目標。
如果各項產業結構調整按規定落實到位,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是,經過5年的行業洗牌后,云南水泥業的格局將摘去“小散亂”的帽子,迎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