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藝術,見證著城市的歷史和時代的變遷。創立于1964年的上海建工五建集團緊緊抓住上海大變樣、大發展的機遇期,在這座大都市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印記。然而,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下,偏安一隅終將遭遇淘汰。五建人深知,只有走出去,才有希望和未來。2006年9月,五建集團正式實施“走出去”戰略,成立了第一家區域公司——廣州分公司。隨后幾年,沈陽、西安、廣西三家區域公司相繼成立,市場布局初步確立,“走出去”已成為五建上下的共識。
攻堅克難創基業
走出去并不是一路坦途,五建也曾面臨人生地不熟、四處碰壁的窘境。政策上的壁壘、對外來企業的偏見與不信任、缺少必要的資源,不要說承接任務,就是連相關的信息都摸不著門路。但在困難面前,五建人沒有退縮,一批黨員骨干勇當開路先鋒。加強對區域市場的分析,研究對策;主動拜訪行業主管部門,上門求教;積極聯系當地的其他上海企業,共享資源。
初到沈陽時,還沒來得及調整南方人對北方嚴寒天氣的不適應,沈陽分公司的先遣部隊就迅速進入角色。他們經常帶上一大包所需文件走街串巷,吃“閉門羹”、坐“冷板凳”,終于以一顆誠心贏得了業主和管理部門的認可。五建項目管理班子主動邀請當地質檢、安監、建設主管部門等參與指導。結合當地的相關要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打通了“腸梗阻”。
就這樣,五建人憑借著堅忍不拔、敢想敢干的勇氣與智慧,用心血和汗水硬是在千里之外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漸漸扎穩了腳跟。
開拓市場露鋒芒
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五建始終堅持“一流產品、五建生命”的核心理念。各區域公司著力完善組織構架,形成了覆蓋各個項目的條線管理網絡。對項目現場抓質量、安全、進度、文明施工動態跟蹤考核,各項指標層層分解,區域公司領導帶隊逐項進行檢查考核,發現問題,要求項目限期整改,并作出整改情況匯報。同時,積極融入當地發展,加強與相關部門、社區、單位開展共建聯建活動,建立了良好的社會關系。
優質的服務、科學的管理、過硬的質量為五建贏得了市場。集團先后承建了大連東港綠地中心、遼寧省國際會議中心、西安凱賓斯基酒店、廣州萬科東薈花園、廣西防城港市大環美地、深圳紫荊山莊等一個又一個當地標志性知名工程,獲得了魯班獎、國優獎以及遼寧省優質結構、廣東省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優秀樣板工地、陜西省文明工地等多個當地行業大獎。兩次被遼寧省住房和城市建設廳授予“優秀外埠施工企業”稱號,還被業主萬科集團譽為“最佳承建商”。
建一項工程,樹一方信譽。五建實現了由“游擊戰”到“陣地戰”的轉變。五建的品牌在當地甚至成為了工程安全優質文明的代名詞。
完善措施作保障
為了更好地推進“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五建從多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證區域公司穩健發展。五建生產指揮系統每季度對在建外省市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確保總體受控。以“五優杯”立功競賽為載體,通過在區域市場設立分賽區的形式實現全覆蓋。
為使“走出去”員工安心在外工作,五建建立了多項關愛機制。包括節假日領導家訪慰問制度,定期舉行“走出去”員工座談會,成立“走出去”職工家屬聯誼會等等,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
要在外省市取得長遠發展,僅靠上海派出員工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早在數年前,五建就已認識到這個問題,并將屬地化員工隊伍建設擺上了議事日程。通過與當地高校進行校企合作,吸引優秀的屬地化人才。通過開展送教上門、安排來滬輪崗等,把上海本土的管理文化和經驗傳輸給屬地化職工。今年更是對屬地化員工進區域公司領導班子提出了明確的考核指標。截止2013年底,在區域市場工作的員工中,屬地化人員有192人,占到了44.8%。
50年彈指一揮間。如今,五建已成長為一家擁有房屋建筑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年完成綜合營業額和承接任務量均超100億元,兼具設計施工一體化能力的大型施工總承包集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建1200萬平方米的在建施工面積中,外埠市場占據了半壁江山。今年,上海建工集團要求從戰略高度加快“走進”國內重點區域市場。五建將進一步優化區域公司管控模式,加快屬地化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實現從“走出去”向“走進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