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加劇,能源和環境的約束力逐漸加劇,國家也加快了淘汰落后產能的進程,水泥產業自然被列為淘汰落后產能重點對象,實現行業轉型升級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實力已經迫在眉睫,而綠色生態化發展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廣東水泥企業加快了產品出口步伐。據海關統計,2014年第一季度,廣東出口水泥29.4萬噸,比上年同期(下同)增加15.2%;價值9986萬元人民幣,增長12.7%;出口均價為每噸340元,下跌2.2%。全部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
一、2014年第一季度廣東水泥出口主要特點
(一)出口量穩步增加,出口均價觸底反彈。今年第一季度,廣東水泥出口繼續穩步增加,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其中3月當月出口11.7萬噸,同比增加2.3%,環比增加34.7%。與此同時,出口均價在2月當月創25個月新低后開始反彈,3月出口均價為每噸346.7,同比上漲1.6%,環比上漲6.8%。
(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為主,私營企業出口成倍增加。今年第一季度,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水泥24萬噸,增加12.4%,占同期廣東出口水泥總量的81.6%;私營企業出口4.9萬噸,增加4.2倍,占16.7%;國有企業出口0.5萬噸,減少84.2%,占1.7%。
(三)主要出口至香港地區,對澳門出口倍增。今年第一季度,廣東對香港地區出口水泥22.5萬噸,增加7.2%,占同期廣東出口水泥總量的76.5%;對澳門地區出口水泥5.8萬噸,大幅增加超2.4倍,占19.7%。
(四)出口以硅酸鹽水泥為主,水泥熟料出口增幅明顯。今年第一季度,廣東出口硅酸鹽水泥18.4萬噸,減少1.9%,占同期廣東出口水泥總量的62.6%;出口水泥熟料11萬噸,增加61.6%,占37.4%。
二、2014年第一季度廣東水泥出口量增價跌的主要原因
(一)新興經濟體基礎建設項目不斷增加使得主要市場需求強勁,推動水泥出口數量增加。廣東出口水泥多經香港、澳門中轉后運往東盟、南亞和中東等亞洲國家和地區,今年第一季度,廣東向香港、澳門出口水泥28.3萬噸,占同期廣東出口水泥總量的96.2%。新興經濟體對基礎設施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國際市場上對水泥的需求也逐步增長,如印尼2011年-2014年國民經濟中期發展規劃建設總投資將達4000萬億盾(約4300億美元),其中各項工程投資3348萬億盾。建筑市場日益活躍,帶動建筑材料領域特別是水泥行業的消費需求,推動廣東水泥出口量增長加快。
(二)煤炭價格下跌及國內水泥廠去庫存壓力較大,是導致出口均價下跌的主要原因。2013年我國水泥產量已經突破31億噸,而“十二五”規劃中水泥總需求量的產能為22億噸。水泥產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國內水泥供大于求狀態加劇。與此同時,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9%[1],增速自去年7月以來連續7個月下降。國內市場需求減弱和消化庫存產能壓力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加大出口的意愿。另外,據商務部公布數據統計,今年前3個月水泥生產的主要燃料煤炭價格持續下跌,與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價格每噸下跌40元,跌幅逾6%[2],也為企業降價出口提供了空間。
三、當前值得關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一)針對產能過剩問題的相關政策效果值得關注。為了遏制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的盲目發展,緩解產能過剩壓力,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化解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今年要淘汰水泥4200萬噸落后產能[3]。要完成這一目標,必須加快修訂水泥、混凝土產品標準和相關設計規范,推廣使用高標號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伴隨著相關產業政策的陸續實施,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壓力才有希望得以緩解。
(二)國內價與出口價倒掛難擋出口量持續增長,折射環境保護壓力巨大。水泥屬于高污染行業,據統計我國水泥工業顆粒物(PM)排放占全國排放量的15%-20%,二氧化硫(SO2)排放占全國排放量的3%-4%,氮氧化物(NOx)排放占全國排放量的8%-10%。自去年下半年起廣東水泥市場均價一直維持在400元/噸以上水平,與此同時水泥出口均價卻持續下跌,均在350元/噸左右,大大低于國內市場價格,水泥低價出口難以體現環境資源損害成本,不利于我國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