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根據我省產業發展實際,青海省出臺《關于加快我省水泥行業兼并重組和結構調整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推動我省水泥行業兼并重組,通過技術改造提升,產品結構調整,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尋求差異化發展之路。
倒逼:5億元投向節能技術改造
青海省新型建材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為推動節能減排和降低生產成本,配套建設了6MW余熱發電站,可年發電4500萬千瓦時,解決了企業每年三分之一的用電量,僅此一項可每年為企業帶來1000萬元的收益。
目前,金圓水泥、海西化建一期、祁連山水泥、江河源水泥這4戶企業的余熱發電工程也已建成投運,金鼎水泥、格爾木宏揚水泥、海西化建二期、金河水泥等4戶企業余熱發電工程年底前完成調試。金圓水泥、鹽湖海納、祁連山水泥、金鼎水泥、海西化建、江河源水泥等六戶企業已實施或正在實施生產線脫硝工程;鹽湖海納富氧燃燒技術應用工作方案已獲工信部批復,計劃明年底建成投運;互助金圓水泥也已編制完成富氧燃燒技術應用工作方案。
按照《方案》要求,到2014年底,我省水泥企業要全部完成余熱發電(余熱利用)、脫硝、粉塵捕集技術改造。進一步強化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源、資源單耗指標約束,對整改不達標的水泥生產線堅決予以淘汰。
省經委副主任寧克平告訴我們,我省共有水泥企業16家,水泥生產線26條。在化解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過程中,通過實地調研、召開專題會議等方式,省經委利用市場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推動水泥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升級。目前,我省企業已累計投入5億元開展了余熱發電等多項技術改造,75%的水泥企業已完成了余熱發電技術改造。
調整:尋求差異化發展
一方面是產品同質化嚴重,普通水泥產量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是,我省所需的高溫水泥、油井水泥等特種水泥需要從河南、陜西等地購進,遠遠不能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為此,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省經委積極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通過優勢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整合過剩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布局。同時,加大科技研發能力,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
青海省新型建材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與中國礦業大學等科研院所、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和自主研發,已成功研制出了適宜高鹽鹵環境、能抵御鹽湖鹵水侵蝕的抗鹽鹵水泥,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第一批工業性試驗已經完成,表觀效果良好,預計年底可進行第二批次工業性試生產。
按照《方案》提出的要求,到“十二五”末,我省將取消32.5這一低標準復合水泥產品生產,引導水泥企業發展特種水泥、高標號水泥、抗硫酸鹽水泥、抗鹽鹵水泥等產品,整合預拌砂漿、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預制構件產業,推廣使用高標號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以質量提高替代數量增長。
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省建材工業協會已制定了青海省水泥行業自律實施方案,并成立專家庫和自律誠信管理基金,通過技術支撐,獎懲機制的建立,促進水泥企業在質量、環保、節能方面加強社會責任和誠信建設,加快技術改造升級步伐。
轉變:循環經濟的重要節點
在這一輪化解水泥產能過剩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水泥行業消納工業固廢和城市廢棄物的功能,將水泥行業作為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節點,構建化工、有色、化肥和水泥統籌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就顯得更為重要。
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工業廢棄物――電石渣,而對于水泥生產企業來說,電石渣成分均勻,含鈣量高,是優質的水泥原料,如果能用來代替石灰石生產水泥,不僅能變廢為寶,還能降低水泥企業的生產成本。
在省經委支持下,新型建材工貿公司投資8000萬元實施電石渣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項目年處置干排電石渣40萬噸以上,不僅解決了青海宜化公司的電石渣污染問題,還可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萬噸。同時,新興建材工貿公司還通過技術研發,利用火電廠、氟化鹽廠、化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脫硫石膏、氟石膏、磷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生產水泥,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一環。
除了“吃掉”工業廢渣,水泥企業還能承擔起所在城市各種污染物、建筑垃圾等的最終消納功能。
據了解,發達國家的水泥窯都承擔著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廠污泥、危險廢物、廢塑料等廢棄物的功能。目前,我國的北京、浙江等地的水泥企業也擁有了此項技術。此次化解產能過剩的《方案》中也提出,支持我省水泥企業開展消納電石渣等工業固廢和無害化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廠污泥、危險廢物等廢棄物,降低資源消耗及環境污染。
倒逼:5億元投向節能技術改造
青海省新型建材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為推動節能減排和降低生產成本,配套建設了6MW余熱發電站,可年發電4500萬千瓦時,解決了企業每年三分之一的用電量,僅此一項可每年為企業帶來1000萬元的收益。
目前,金圓水泥、海西化建一期、祁連山水泥、江河源水泥這4戶企業的余熱發電工程也已建成投運,金鼎水泥、格爾木宏揚水泥、海西化建二期、金河水泥等4戶企業余熱發電工程年底前完成調試。金圓水泥、鹽湖海納、祁連山水泥、金鼎水泥、海西化建、江河源水泥等六戶企業已實施或正在實施生產線脫硝工程;鹽湖海納富氧燃燒技術應用工作方案已獲工信部批復,計劃明年底建成投運;互助金圓水泥也已編制完成富氧燃燒技術應用工作方案。
按照《方案》要求,到2014年底,我省水泥企業要全部完成余熱發電(余熱利用)、脫硝、粉塵捕集技術改造。進一步強化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能源、資源單耗指標約束,對整改不達標的水泥生產線堅決予以淘汰。
省經委副主任寧克平告訴我們,我省共有水泥企業16家,水泥生產線26條。在化解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過程中,通過實地調研、召開專題會議等方式,省經委利用市場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推動水泥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升級。目前,我省企業已累計投入5億元開展了余熱發電等多項技術改造,75%的水泥企業已完成了余熱發電技術改造。
調整:尋求差異化發展
一方面是產品同質化嚴重,普通水泥產量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是,我省所需的高溫水泥、油井水泥等特種水泥需要從河南、陜西等地購進,遠遠不能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為此,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省經委積極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通過優勢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整合過剩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布局。同時,加大科技研發能力,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
青海省新型建材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與中國礦業大學等科研院所、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和自主研發,已成功研制出了適宜高鹽鹵環境、能抵御鹽湖鹵水侵蝕的抗鹽鹵水泥,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第一批工業性試驗已經完成,表觀效果良好,預計年底可進行第二批次工業性試生產。
按照《方案》提出的要求,到“十二五”末,我省將取消32.5這一低標準復合水泥產品生產,引導水泥企業發展特種水泥、高標號水泥、抗硫酸鹽水泥、抗鹽鹵水泥等產品,整合預拌砂漿、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預制構件產業,推廣使用高標號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以質量提高替代數量增長。
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省建材工業協會已制定了青海省水泥行業自律實施方案,并成立專家庫和自律誠信管理基金,通過技術支撐,獎懲機制的建立,促進水泥企業在質量、環保、節能方面加強社會責任和誠信建設,加快技術改造升級步伐。
轉變:循環經濟的重要節點
在這一輪化解水泥產能過剩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水泥行業消納工業固廢和城市廢棄物的功能,將水泥行業作為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節點,構建化工、有色、化肥和水泥統籌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就顯得更為重要。
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工業廢棄物――電石渣,而對于水泥生產企業來說,電石渣成分均勻,含鈣量高,是優質的水泥原料,如果能用來代替石灰石生產水泥,不僅能變廢為寶,還能降低水泥企業的生產成本。
在省經委支持下,新型建材工貿公司投資8000萬元實施電石渣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項目年處置干排電石渣40萬噸以上,不僅解決了青海宜化公司的電石渣污染問題,還可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萬噸。同時,新興建材工貿公司還通過技術研發,利用火電廠、氟化鹽廠、化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脫硫石膏、氟石膏、磷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生產水泥,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一環。
除了“吃掉”工業廢渣,水泥企業還能承擔起所在城市各種污染物、建筑垃圾等的最終消納功能。
據了解,發達國家的水泥窯都承擔著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廠污泥、危險廢物、廢塑料等廢棄物的功能。目前,我國的北京、浙江等地的水泥企業也擁有了此項技術。此次化解產能過剩的《方案》中也提出,支持我省水泥企業開展消納電石渣等工業固廢和無害化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廠污泥、危險廢物等廢棄物,降低資源消耗及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