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的到來,讓本就受霧霾侵襲的北方大地更加雪上加霜。
10月20日,冰城哈爾濱開栓供暖,10月21日,市民們如同置身仙境,十米之距“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這不是司空見慣的物理現象,而是供暖與污染雙重夾擊下的特別效果。
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工業污染嚴重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北方城市“惡霾纏身”。加快治霾的腳步要從主要問題入手,采暖用煤是剛性需求不能減少,解燃眉之急的突破口毫無懸念地落在了污染最大、能耗最高的工業企業身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工業企業節能減排也非一日之功。如何讓防霾治霾立竿見影?一位建材行業的資深專家支了一個招——停窯。
一個辦法
停窯?玻璃企業不能停,停了,窯就毀了;鋼鐵企業不能停,停爐,損失巨大。污染大戶誰能停?水泥企業可以。
“水泥行業完全有條件在采暖期為環境讓路。”業內專家指出,與其他行業相比,水泥行業確實有著得天獨厚的停窯條件。
一方面,水泥停窯不會對窯爐產生任何影響。按照慣例,水泥企業大多把窯爐檢修放在夏季。在北方地區冬季生產熟料和夏季生產熟料相比需要增加煤耗20%以上,如果把檢修期移至冬季,不但可以利用淡季對窯爐進行維修,對企業的節能減排還有很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冬季是水泥銷售淡季,嚴重過剩的水泥產能保證了水泥企業足夠的產能儲備,不會影響水泥的正常供應。北方地區的建筑施工期與采暖期基本是首尾相連,采暖期開始即施工期結束,水泥需求進入淡季。過去冬季生產水泥為了補充生產能力不足,為下年水泥供應做好準備。而現在,水泥產能過剩率已經超過30%,即使開春工程建設大面積鋪開,企業也完全有能力做到生產供應兩不誤。
此外,如果在冬季生產熟料,需要堆放到春季才能生產水泥進行銷售,期間要積壓大量資金,增加保管費用,還會產生無組織排放,造成二次粉塵污染。而冬季停窯則可避免這一系列的不良影響。
據測算,華北和東北地區每年冬季生產水泥熟料1億噸以上,如果能夠全面停下來,將減少煤耗1500萬噸,減少煙氣排放6500億立方米,這是一組非常可觀的數字,治霾效果也會非常顯著。
水泥生產與采暖錯峰,可以大幅度地減少環境敏感時期污染物的排放量,減輕環境壓力,無論對企業還是對社會,這個辦法都是有利無害。
一些聲音
用停窯的辦法拯救環境,其實不是才有的新想法,京津冀地區已經有過為環境而停窯的先例。
早在奧運期間,因為水泥行業的“高污染”,多省市地區的水泥企業加入了停窯、減產保環境、保空氣質量的行列。
今年年初,為應對嚴重霧霾天氣,河北省主要的水泥企業協商淡季停窯兩個月,1月25日起北京市熟料生產線也開始停產。
“十一”長假期間,霧霾再度強勢回歸京津冀地區。為治理大氣污染,京津冀地區在“十一”之后對水泥企業實施大面積停產,河北石家莊市鹿泉地區水泥企業甚至被要求停產5個月。此外保定地區也下發了治理停產通知,30%產能將停產與石家莊同步進行,但這種辦法也一度引起爭議。
身處霧霾之中,自身對霧霾做了多大“貢獻”,行業企業心中有數,誰污染誰治理的道理大家也都懂,與旺季停產不同,冬季“停窯”這一快速有效并且一舉多得的好主意,還是得到了大多數水泥企業的贊同。但據了解,北方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幾乎沒有企業能夠主動停下來。
“停窯確實對我們水泥企業有好處,但我們真是不敢停。”一位中型水泥企業老總感慨地說,“不是我們不想停,只是怕我們停了,別人不停,市場會很快被其他企業占領,那樣對企業今后發展的影響可就大了。”
一家大型水泥企業老總同樣有這樣的顧慮:“我們很贊同停窯這一做法,作為大企業,我們對此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但是,產能過剩導致區域競爭加劇,一旦停窯,就會被其他企業鉆空子,企業再想收復失地則困難重重。”
不過也有小型企業表示,平時已經被大企業搶占了市場,擠壓了利潤空間,如果再停窯,工人都養不起了,雖然不想“趁火打劫”,但從商人的角度來看,也情有可原。“頂多明年多投入資金改進窯爐設備,也不違背國家節能減排的大方針。再說,如果與大企業錯開時段停窯,其實總體來看也可以減少污染排放。”
正是這些顧慮,導致了“停窯”的停滯,也讓冬季的霧霾揮之不去。
幾點建議
停窯!這是企業所想、環境所迫,是一個行業有條件、社會有需求、國家不用任何投入、企業愿意參加的利國利民的協調發展之舉。但是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策略,所以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很難實現統一行動。
“大部分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自律性很強,而一小部分企業是不受‘自律’控制的,所以,我們更需要得到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重視及幫助。”接受采訪的幾家企業都有這樣的想法。
事實證明,政府的主導作用能夠有效地保證執行力度,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的舉措能夠同時兼顧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做這件事必須要有一個牽頭的單位,才能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企業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出面,那么行業主管單位在這件事上就應該主動一些。我們能保證全力支持和配合。”遼寧一家水泥企業的負責人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河北的一家企業代表也提出了一點建議,她說:“治理霧霾是社會問題,企業責無旁貸,但不論是停窯還是技術改造,企業都要有一定的付出,我們希望,上級單位能夠看到我們的努力,同時也希望能夠在稅收、技術研發等方面給予支持,增強企業的積極性。”
業內專家也表示,其實停窯只是一層窗戶紙。水泥行業冬季不愿意生產,社會也不愿意水泥廠冬季生產。只要政府能夠出具停窯的政策及具體實施辦法,才能消除企業的顧慮,給企業以鼓勵,緩解采暖和水泥生產帶來的雙重壓力。
國發【2013】41號文件要求以政策為導向,全方位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從某種角度來看,停窯也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手段之一。專家表示,“合理利用產能過剩來控制窯爐的運轉,反而會將壞事變好事。如果北方地區冬季能夠全面停窯,不僅可以降低能耗,減少排放,還可以降低產品積壓。供暖期停窯,其實可以逐步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
但是在供暖季停窯只是特殊時期應對霧霾的權宜之計,雖然可以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之一,但是對于整個行業的節能減排來說,季節性的停窯是特效藥治標不治本,要想標本兼治要考慮的問題還很多。除了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強能耗檢測外,從企業自身來講,可以利用停窯期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從生產到銷售的每個環節入手,節約資源能源、減少煤耗電耗,減排煙氣和氮氧化物,以及循環利用廢棄物、消納城市垃圾等,深度挖掘水泥企業節能減排的潛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水泥行業真正服從和服務于社會需求,成功地摘掉霧霾“元兇”的帽子,為國民經濟的和諧發展作出新貢獻。
10月20日,冰城哈爾濱開栓供暖,10月21日,市民們如同置身仙境,十米之距“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這不是司空見慣的物理現象,而是供暖與污染雙重夾擊下的特別效果。
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工業污染嚴重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北方城市“惡霾纏身”。加快治霾的腳步要從主要問題入手,采暖用煤是剛性需求不能減少,解燃眉之急的突破口毫無懸念地落在了污染最大、能耗最高的工業企業身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工業企業節能減排也非一日之功。如何讓防霾治霾立竿見影?一位建材行業的資深專家支了一個招——停窯。
一個辦法
停窯?玻璃企業不能停,停了,窯就毀了;鋼鐵企業不能停,停爐,損失巨大。污染大戶誰能停?水泥企業可以。
“水泥行業完全有條件在采暖期為環境讓路。”業內專家指出,與其他行業相比,水泥行業確實有著得天獨厚的停窯條件。
一方面,水泥停窯不會對窯爐產生任何影響。按照慣例,水泥企業大多把窯爐檢修放在夏季。在北方地區冬季生產熟料和夏季生產熟料相比需要增加煤耗20%以上,如果把檢修期移至冬季,不但可以利用淡季對窯爐進行維修,對企業的節能減排還有很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冬季是水泥銷售淡季,嚴重過剩的水泥產能保證了水泥企業足夠的產能儲備,不會影響水泥的正常供應。北方地區的建筑施工期與采暖期基本是首尾相連,采暖期開始即施工期結束,水泥需求進入淡季。過去冬季生產水泥為了補充生產能力不足,為下年水泥供應做好準備。而現在,水泥產能過剩率已經超過30%,即使開春工程建設大面積鋪開,企業也完全有能力做到生產供應兩不誤。
此外,如果在冬季生產熟料,需要堆放到春季才能生產水泥進行銷售,期間要積壓大量資金,增加保管費用,還會產生無組織排放,造成二次粉塵污染。而冬季停窯則可避免這一系列的不良影響。
據測算,華北和東北地區每年冬季生產水泥熟料1億噸以上,如果能夠全面停下來,將減少煤耗1500萬噸,減少煙氣排放6500億立方米,這是一組非常可觀的數字,治霾效果也會非常顯著。
水泥生產與采暖錯峰,可以大幅度地減少環境敏感時期污染物的排放量,減輕環境壓力,無論對企業還是對社會,這個辦法都是有利無害。
一些聲音
用停窯的辦法拯救環境,其實不是才有的新想法,京津冀地區已經有過為環境而停窯的先例。
早在奧運期間,因為水泥行業的“高污染”,多省市地區的水泥企業加入了停窯、減產保環境、保空氣質量的行列。
今年年初,為應對嚴重霧霾天氣,河北省主要的水泥企業協商淡季停窯兩個月,1月25日起北京市熟料生產線也開始停產。
“十一”長假期間,霧霾再度強勢回歸京津冀地區。為治理大氣污染,京津冀地區在“十一”之后對水泥企業實施大面積停產,河北石家莊市鹿泉地區水泥企業甚至被要求停產5個月。此外保定地區也下發了治理停產通知,30%產能將停產與石家莊同步進行,但這種辦法也一度引起爭議。
身處霧霾之中,自身對霧霾做了多大“貢獻”,行業企業心中有數,誰污染誰治理的道理大家也都懂,與旺季停產不同,冬季“停窯”這一快速有效并且一舉多得的好主意,還是得到了大多數水泥企業的贊同。但據了解,北方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幾乎沒有企業能夠主動停下來。
“停窯確實對我們水泥企業有好處,但我們真是不敢停。”一位中型水泥企業老總感慨地說,“不是我們不想停,只是怕我們停了,別人不停,市場會很快被其他企業占領,那樣對企業今后發展的影響可就大了。”
一家大型水泥企業老總同樣有這樣的顧慮:“我們很贊同停窯這一做法,作為大企業,我們對此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但是,產能過剩導致區域競爭加劇,一旦停窯,就會被其他企業鉆空子,企業再想收復失地則困難重重。”
不過也有小型企業表示,平時已經被大企業搶占了市場,擠壓了利潤空間,如果再停窯,工人都養不起了,雖然不想“趁火打劫”,但從商人的角度來看,也情有可原。“頂多明年多投入資金改進窯爐設備,也不違背國家節能減排的大方針。再說,如果與大企業錯開時段停窯,其實總體來看也可以減少污染排放。”
正是這些顧慮,導致了“停窯”的停滯,也讓冬季的霧霾揮之不去。
幾點建議
停窯!這是企業所想、環境所迫,是一個行業有條件、社會有需求、國家不用任何投入、企業愿意參加的利國利民的協調發展之舉。但是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策略,所以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很難實現統一行動。
“大部分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自律性很強,而一小部分企業是不受‘自律’控制的,所以,我們更需要得到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重視及幫助。”接受采訪的幾家企業都有這樣的想法。
事實證明,政府的主導作用能夠有效地保證執行力度,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的舉措能夠同時兼顧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做這件事必須要有一個牽頭的單位,才能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企業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出面,那么行業主管單位在這件事上就應該主動一些。我們能保證全力支持和配合。”遼寧一家水泥企業的負責人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河北的一家企業代表也提出了一點建議,她說:“治理霧霾是社會問題,企業責無旁貸,但不論是停窯還是技術改造,企業都要有一定的付出,我們希望,上級單位能夠看到我們的努力,同時也希望能夠在稅收、技術研發等方面給予支持,增強企業的積極性。”
業內專家也表示,其實停窯只是一層窗戶紙。水泥行業冬季不愿意生產,社會也不愿意水泥廠冬季生產。只要政府能夠出具停窯的政策及具體實施辦法,才能消除企業的顧慮,給企業以鼓勵,緩解采暖和水泥生產帶來的雙重壓力。
國發【2013】41號文件要求以政策為導向,全方位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從某種角度來看,停窯也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手段之一。專家表示,“合理利用產能過剩來控制窯爐的運轉,反而會將壞事變好事。如果北方地區冬季能夠全面停窯,不僅可以降低能耗,減少排放,還可以降低產品積壓。供暖期停窯,其實可以逐步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
但是在供暖季停窯只是特殊時期應對霧霾的權宜之計,雖然可以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之一,但是對于整個行業的節能減排來說,季節性的停窯是特效藥治標不治本,要想標本兼治要考慮的問題還很多。除了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強能耗檢測外,從企業自身來講,可以利用停窯期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從生產到銷售的每個環節入手,節約資源能源、減少煤耗電耗,減排煙氣和氮氧化物,以及循環利用廢棄物、消納城市垃圾等,深度挖掘水泥企業節能減排的潛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水泥行業真正服從和服務于社會需求,成功地摘掉霧霾“元兇”的帽子,為國民經濟的和諧發展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