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嚴重的霧霾席卷了中國中東北地區,波及范圍涵蓋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北部、河南東部等,12月6日上海再次出現6級重度污染,全市PM2.5濃度平均值達到495,5日上海市啟動了《重度污染預案措施》并繼續發布霧霾橙色預警,而杭州市則提前頒布了《杭州市大氣污染應對預案》(試行)。
此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時指出霧霾的天氣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造成的。因此“減少排放”被視為應對霧霾的根本之道,各地針對嚴重污染天氣的減排措施均將石化、鋼鐵、化工、焦化、水泥等行業列入控制名單。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減少污染物排放,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對減少霧霾有積極作用,而推動碳排放權的交易能鼓勵企業節能減排,從根本上控制污染物排放。記者近日從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北京市發改委相關人士處獲悉,目前國家層面正在開展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北京將研究設置低碳發展專項資金。
碳交易落地
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11月正式啟動碳交易試點,批準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今年以來,7個碳交易試點城市中,已有深圳、上海、北京3個城市進入了正式碳交易階段。
“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啟動,是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又一新進展,隨著試點范圍的擴大,國家層面也在積極考慮碳交易市場的具體細則,并將在"十二五"期間逐步建立碳交易體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
為了推廣碳交易市場的規則部署,北京制定了詳細的交易流程,包括排放數據報告、第三方核查、配額分配、買賣交易和清算履約等交易,并在2008年成立了北京環境交易所,主要負責碳交易各環節事宜。
除此之外,自2011年7個碳交易試點推廣以來,其交易主體范圍主要確定在所轄高耗能、高排放企業,交易產品以二氧化碳為主,7個省市分別根據自身情況和企業排放二氧化碳的多少來納入試點企業。
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根據政策規定,有的省市將部分年排放二氧化碳在5000噸以上的企業納入其中,其余企業可以自行申請加入碳排放配額發放。北京的規定則采取在北京行政區域內源于固定設施排放的,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與間接排放量之和大于1萬噸(含)的單位可以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所謂碳排放交易,是指政府將碳排放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并在一定的規則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額,排放單位可以通過市場購入或售出其相對實際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額以履行碳排放控制責任。
麥肯錫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來源于建筑物排放。我國碳排放總量中,房地產、建筑行業的碳排放達到40%。作為我國碳排放“大戶”,房地產、建筑行業的減排是我國全社會的節能減排工作首要的組成部分。
11月28日,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下屬中節能綠碳(北京)公司便出資購買方興地產有限公司旗下中化金茂物業公司每年1000噸碳排放指標(配額)。業內人士分析,此交易成為中國建筑業碳交易的第一單。
配套機制尚缺
有專家指出,“全國碳交易市場”戰略還需在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交易量分配方法、碳交易登記注冊系統、溫室氣體報告核查制度、法律支持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加強國家層面碳排放交易的頂層設計。
據悉,當前各試點省市已根據國家下達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目標,結合本省市宏觀經濟情況,設定了“碳排放配額總量目標”或“碳強度控制目標”。下一步,如何設定全國碳排放總量,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確定全國碳交易總量是當務之急。
如何盡快完善目前的碳交易市場,在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看來,要繼續開展相關能力建設,開展專業人才的培養,研究出臺配套的政策措施。
在中國氣候融資論壇上,中國銀行首席產品經理唐茂恒認為,雖然金融機構對綠色信貸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支持,但是目前看,商業銀行參與的仍然很少,主要還是國有大型銀行做這方面的業務。“目前為止,低碳、特別是銀監會綠色信貸仍然停留在社會責任上,商業銀行在這些項目上的盈利性不夠,沒有好的商業模式,未來如果有合理的商業模式,銀行參與的力度會比較大。”
此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時指出霧霾的天氣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造成的。因此“減少排放”被視為應對霧霾的根本之道,各地針對嚴重污染天氣的減排措施均將石化、鋼鐵、化工、焦化、水泥等行業列入控制名單。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減少污染物排放,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對減少霧霾有積極作用,而推動碳排放權的交易能鼓勵企業節能減排,從根本上控制污染物排放。記者近日從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北京市發改委相關人士處獲悉,目前國家層面正在開展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北京將研究設置低碳發展專項資金。
碳交易落地
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11月正式啟動碳交易試點,批準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今年以來,7個碳交易試點城市中,已有深圳、上海、北京3個城市進入了正式碳交易階段。
“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啟動,是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又一新進展,隨著試點范圍的擴大,國家層面也在積極考慮碳交易市場的具體細則,并將在"十二五"期間逐步建立碳交易體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
為了推廣碳交易市場的規則部署,北京制定了詳細的交易流程,包括排放數據報告、第三方核查、配額分配、買賣交易和清算履約等交易,并在2008年成立了北京環境交易所,主要負責碳交易各環節事宜。
除此之外,自2011年7個碳交易試點推廣以來,其交易主體范圍主要確定在所轄高耗能、高排放企業,交易產品以二氧化碳為主,7個省市分別根據自身情況和企業排放二氧化碳的多少來納入試點企業。
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根據政策規定,有的省市將部分年排放二氧化碳在5000噸以上的企業納入其中,其余企業可以自行申請加入碳排放配額發放。北京的規定則采取在北京行政區域內源于固定設施排放的,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與間接排放量之和大于1萬噸(含)的單位可以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所謂碳排放交易,是指政府將碳排放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并在一定的規則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額,排放單位可以通過市場購入或售出其相對實際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額以履行碳排放控制責任。
麥肯錫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來源于建筑物排放。我國碳排放總量中,房地產、建筑行業的碳排放達到40%。作為我國碳排放“大戶”,房地產、建筑行業的減排是我國全社會的節能減排工作首要的組成部分。
11月28日,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下屬中節能綠碳(北京)公司便出資購買方興地產有限公司旗下中化金茂物業公司每年1000噸碳排放指標(配額)。業內人士分析,此交易成為中國建筑業碳交易的第一單。
配套機制尚缺
有專家指出,“全國碳交易市場”戰略還需在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交易量分配方法、碳交易登記注冊系統、溫室氣體報告核查制度、法律支持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加強國家層面碳排放交易的頂層設計。
據悉,當前各試點省市已根據國家下達的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目標,結合本省市宏觀經濟情況,設定了“碳排放配額總量目標”或“碳強度控制目標”。下一步,如何設定全國碳排放總量,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確定全國碳交易總量是當務之急。
如何盡快完善目前的碳交易市場,在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看來,要繼續開展相關能力建設,開展專業人才的培養,研究出臺配套的政策措施。
在中國氣候融資論壇上,中國銀行首席產品經理唐茂恒認為,雖然金融機構對綠色信貸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支持,但是目前看,商業銀行參與的仍然很少,主要還是國有大型銀行做這方面的業務。“目前為止,低碳、特別是銀監會綠色信貸仍然停留在社會責任上,商業銀行在這些項目上的盈利性不夠,沒有好的商業模式,未來如果有合理的商業模式,銀行參與的力度會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