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創新、包容”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成為每一個中聯員工為企業發展奮斗的動力
中聯重科,中國工程機械的響亮品牌。
在工程機械這個王國,中國不可無湖南,湖南不可無中聯。中聯白手起家,從小到大,短短十幾年時間,一躍成為全國同行業為數不多的頗具影響力的企業。它的崛起,有著很多方面的因素,但企業文化的推動不失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就大文化的概念而言,中聯人至誠無息的職業操守、敢于揚棄的創新精神與和諧共贏的文化包容力,成就了中聯今日之輝煌。本報今天推出長篇通訊,從文化軟實力的視角看中聯發展軌跡,敬請關注。
中聯重科的實力,令人驚嘆。
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中聯重科以近百億元的資產穩居第二把交椅。在2006年度“世界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中聯重科以銷售額10.88億美元名列第24位。這是中聯的硬實力。
中聯以“誠信、創新、包容”為核心價值的企業文化支撐的軟實力,更讓人刮目相看。兩年前,世界品牌大會上發布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聯品牌居第193位,價值33.18億元。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感嘆道:文化軟實力是中聯的“魂”!
一種新的生產力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著世界。企業文化是一種新的生產力。
在一次與云南路橋的洽談中,詹純新同對方的談話就富有戲劇性。他們談論的話題不是產品價格、質量、性能,而是中聯的文化、品牌,但卻輕松簽下了億元產品大單。
企業文化,不只是簡單地向消費者傳達品牌信息,更重要的是傳遞著一種信任和可共同分享的理念。
15年前,中聯由8個人借款50萬元起家。創業之初的那場“停產事件”,人們至今記憶猶新。1993年,中聯推出第一代產品,當年就賣出了10臺混凝土設備。由于技術不成熟,產品出了問題。然而,面對雪花般飛來的訂單,面對“賺錢就如印鈔票”的誘惑,很多人建議邊生產邊改進。可是,詹純新毅然決定停產整頓,并把賣出的10臺設備全部拉了回來。當中聯第二代產品誕生之后,客戶以信任的眼光紛紛登門,當年盈利1000多萬元。這次事件,讓誠信深深根植于中聯文化的土壤。中聯人說,如果沒有當年的“停產事件”,就不會有今天的中聯。
對產品而言,市場總會有相應的價值定位,但決定產品價值的,更重要的是企業對客戶的誠信度。誠信是中聯從創建以來就始終堅持的一種信念,是中聯決勝市場的力量。對于中聯的服務,市場回應中聯的是實實在在的訂單。在青藏鐵路、三峽大壩、奧運工程、西氣東輸、杭州灣跨海大橋等眾多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中,到處都有中聯的產品。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在炎熱似火的非洲,中聯產品也以穩定可靠的性能,贏得了用戶的一片贊揚。
作為企業發展的一種動力,文化是中聯的命脈所在。中聯文化,不但融入了產品的每一個細節,也深深融入員工的心中,成為中聯人的一種行為指針和服務理念。堅守在青藏鐵路線上的中聯人,可以踏著地震余波上工地。“非典”期間,中聯人始終堅持在湯山、佑安醫院的擴建工地,從未退卻。一位在阿富汗曾經險些遭遇恐怖分子襲擊的中聯技術人員,在安全歸國后不久又重返阿富汗的工地……
文化的巨大影響力,也令中聯人重新思考企業的未來。
永續發展,成就“百年老店”,是所有企業的夢想。但國際流行的說法,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是40年。中聯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可當年的創業者,大多年過五十,企業高管層能否保持旺盛的戰斗力?7月中旬,中聯16位高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封閉式學習,謀劃企業的發展。“企業利益高于一切”,這一對企業至誠的文化理念,統一了大家的思想。3名副總裁讓出一線崗位。有的企業需要經過一場“地震”才能解決的問題,在這里卻波瀾不驚地完成了。
一種新的發展境界
“做創新型企業”,是中聯文化追求的一種新境界。
創新是中聯的特色,也是中聯品牌的精髓所在。中聯的前身是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對科研院所來說,創新是其看家本領。中聯從一開始就不忘本色,發揮創新之長。從體制創新到機制創新,從技術創新到管理創新,從原始創新到集成創新,無不熔鑄了中聯人的心血、智慧和創造力。
中聯在企業內部建立了一個由決策子系統、研究開發子系統和成果轉化子系統組成的技術創新體系,科研課題項目面向企業內外公開招標,不論職稱、學歷,只要有能力均可參加競標。每個課題組就是一個新技術的孵化器。這種市場化操作極大地調動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形成了技術創新的原動力。
人才是創新的關鍵。一大群人才在中聯營造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一部分業務過硬、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擔任專業產品研究所負責人、技術帶頭人,一部分作出了較大貢獻的科技人員得到了加薪提級。混凝土機械分公司工程師劉志軍擔任“混凝土泵車46米、49米項目”負責人,在短短3個月內,完成了設計開發任務,被評為年度“中聯之星”,并提拔為設計項目負責人。浦沅分公司電焊師虢偉,憑借20多年的焊接經驗,提出4項焊接技改方案,為公司節省大量人力物力,也被評為“中聯之星”并提高一級薪酬。
路面維修機械專家葉玲,當初到長沙并不是奔著中聯而來。她到中聯造訪,詹純新對她說,給你提供最優的環境,做成你想做的事。就是這句話讓葉玲認定,這是適合自己發展事業的地方。不久,葉玲遞交了“瀝青路面舊地熱再生機械成套設備”可行性報告。后來,這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不斷創新,拓展出一片廣闊的天空。中聯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先后開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產品350多個,是目前國內工程機械品種最齊全的企業,2006年被認定為全國工程機械行業惟一的創新型企業試點單位。10年前,我國高技術含量的工程機械產品大都依賴進口,現在以中聯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奪回了國內95%%的市場。
一種新的企業文化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
“至誠無息,博厚悠遠”,體現的是中聯文化的包容力、“和諧共贏”的理念,這是一種新的企業文化。
湖南工程機械制造,在全國聲名日盛。在長沙這塊土地上,分布著大大小小上百家工程機械企業,其中僅上市公司就有3家。然而,令人欣慰的是,這些企業并沒有出現生死相爭的火拼場面。在競爭的背后,是產業發展的和諧。
中聯與浦沅的并購重組,開啟了湖南工程機械行業同城合作的新局面。
2003年8月,就在合同簽訂前夕,浦沅領導層仍是忐忑不安。為此,中聯領導班子在充分聽取浦沅領導成員的意見后,提出“三個不變”原則,即“原有公司名稱不變,產品品牌不變,領導班子基本不變”,只在管理機制、文化理念上實現融合。這一重大并購重組事件,使產品趨同的兩家企業從競爭走到了一塊。中聯以“小”搏“大”,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重組并購的最大手筆,從此奠定了中聯在全國起重機械領域的優勢地位。
正因為有了文化的包容力,中聯的一系列并購重組顯得風平浪靜。短短幾年,中聯連連出手,相繼完成了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承債式并購原湖南機床廠、收購中標實業的主要經營性資產,并沒有出現主體與購并企業的異體排斥現象。從競爭對手變為合作伙伴,中聯一舉在水平非開挖施工,鋸床、鋸帶,起重機械等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成功實現了自身低成本的快速擴張。
一位法國同行,在深入了解中聯品牌之后,對中國工程機械稱羨不已,用法語寫下了拿破侖的名言:“睡獅已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