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放緩、水泥需求下滑、用人成本增加、環保標準更為嚴格等一系列接踵而來的“重拳”下,“產能過剩”成為水泥行業越談越頭痛的問題,給水泥企業帶來更多的是茫然、暈頭轉向。更無奈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日本住友大阪水泥公司將在云南擴大水泥生產以及日照鋼鐵投資16億在臨沂市蒙陰縣投建一個大型水泥企業等這些無論是來自國外,又或是國內的“外來者”進入的消息,給本就競爭激烈的水泥市場上的企業又增添了一份擔憂。
一直以來,盡管絕大多數水泥企業已經清醒得意識到,新建線無疑是對水泥產能過剩的再加劇,但是在水泥企業遭遇地方“潛規則”時,“我不建廠其他企業還會建”的擔憂下一座又一座的生產線屹立而起。當然,產能過剩加劇不能全部怪罪企業,在地方一攬子追求“GDP”的誘導下,在行業市場份額的爭奪下不得不“見縫插針”。
中國水泥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孔祥忠指出,“新增產能過剩的水泥項目會消耗當地的礦山資源、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加重地方金融風險,企業經營不善也會帶來社會穩定問題。正如人類破壞了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助推水泥產品的市場供需嚴重失衡,企業要遭殃、行業要遭殃,地方經濟發展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4萬億”不再,需求不再是強心劑,產能過剩下市場開始大變臉,水泥價格難以拉升,盡管同樣遭遇產能過剩的煤炭價格大幅下滑,由于水泥行業全局性過剩,煤價下滑對水泥企業的作用越來越有限,靠降低成本增加業內效益愈發難上加難。因此,水泥業不能再依賴大規模的基建投資刺激發展。
喬龍德會長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出了當前必須實施“兩個遏制”、“三個加快”和“兩個加強”的工作思路與舉措。兩個遏制:遏制新增產能,遏制經濟效益下滑。三個加快: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加快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步伐;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創新和研發。兩個加強:加強改變作風,深入實踐,攻克行業的瓶頸關鍵問題;加強創新“三新”對轉型升級、遏制新增產能開發新產品的有效性和支撐作用。
廣東省水泥協會副會長李黎認為,控制新增產能最大難點在體制,就目前情況而言,必須打破項目“尋批”的體制,簡化項目審批程序,由政府宏觀調控轉為政府指導,以市場為導向,把發展決策權交給企業、交給市場、交給行業。
欣喜的是,就在上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談到選人用人問題時說,“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有了政策的助力,行業協會才能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近期,中國水泥協會已草擬了《加快推進水泥行業兼并重組實施方案(稿)》(簡稱《方案》)。目前《方案》正在征求意見階段,年內將完成,并作為上報工信部等的政策建議。業內人士認為,水泥協會的《方案》訴求明確,從淘汰落后產能到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或提出時間表,或提出具體措施,相關政策有望在下半年得到主管部門的支持。
在政策的支持下,行業正經歷著大浪淘沙,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兼并重組等措施,最終將化多為優,化散亂為有序。水泥工業的發展受益于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政策的指引,時下“產能過剩”成為各大產業的頑疾,這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今后行業仍然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指導和支持,才能在浩海的市場中抵御激流和暗礁,向著指引的方向前進直至成功的彼岸。
一直以來,盡管絕大多數水泥企業已經清醒得意識到,新建線無疑是對水泥產能過剩的再加劇,但是在水泥企業遭遇地方“潛規則”時,“我不建廠其他企業還會建”的擔憂下一座又一座的生產線屹立而起。當然,產能過剩加劇不能全部怪罪企業,在地方一攬子追求“GDP”的誘導下,在行業市場份額的爭奪下不得不“見縫插針”。
中國水泥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孔祥忠指出,“新增產能過剩的水泥項目會消耗當地的礦山資源、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加重地方金融風險,企業經營不善也會帶來社會穩定問題。正如人類破壞了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助推水泥產品的市場供需嚴重失衡,企業要遭殃、行業要遭殃,地方經濟發展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4萬億”不再,需求不再是強心劑,產能過剩下市場開始大變臉,水泥價格難以拉升,盡管同樣遭遇產能過剩的煤炭價格大幅下滑,由于水泥行業全局性過剩,煤價下滑對水泥企業的作用越來越有限,靠降低成本增加業內效益愈發難上加難。因此,水泥業不能再依賴大規模的基建投資刺激發展。
喬龍德會長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出了當前必須實施“兩個遏制”、“三個加快”和“兩個加強”的工作思路與舉措。兩個遏制:遏制新增產能,遏制經濟效益下滑。三個加快: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加快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步伐;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創新和研發。兩個加強:加強改變作風,深入實踐,攻克行業的瓶頸關鍵問題;加強創新“三新”對轉型升級、遏制新增產能開發新產品的有效性和支撐作用。
廣東省水泥協會副會長李黎認為,控制新增產能最大難點在體制,就目前情況而言,必須打破項目“尋批”的體制,簡化項目審批程序,由政府宏觀調控轉為政府指導,以市場為導向,把發展決策權交給企業、交給市場、交給行業。
欣喜的是,就在上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談到選人用人問題時說,“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有了政策的助力,行業協會才能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近期,中國水泥協會已草擬了《加快推進水泥行業兼并重組實施方案(稿)》(簡稱《方案》)。目前《方案》正在征求意見階段,年內將完成,并作為上報工信部等的政策建議。業內人士認為,水泥協會的《方案》訴求明確,從淘汰落后產能到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或提出時間表,或提出具體措施,相關政策有望在下半年得到主管部門的支持。
在政策的支持下,行業正經歷著大浪淘沙,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兼并重組等措施,最終將化多為優,化散亂為有序。水泥工業的發展受益于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政策的指引,時下“產能過剩”成為各大產業的頑疾,這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今后行業仍然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指導和支持,才能在浩海的市場中抵御激流和暗礁,向著指引的方向前進直至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