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剩與否的思辨中,企業生存、政府業績、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都像擺放天平兩端的砝碼,如何把持平衡?如何正確抉擇?如何判斷利弊?似乎都是難解的話題。
西南調研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出自一位已經全面停產的水泥廠老總之口,語氣無奈到令人心酸:“不少同行都以為西南地區的水泥企業日子最好過,其實過得苦呀……”
這家水泥廠在貴州遵義一帶,當年取名“新雙龍”,頗有豪情萬丈之意,曾因在遵義建成第一條新型干法線而成為模范,風光一時。
當我們來到廠區時,廠區依稀遺留著當年的風采,但卻寂靜無聲。“我們是產能過剩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新雙龍老總如是說。
由于水泥的運輸半徑有限,西南山區天然形成的隔斷,被看作是防止水泥企業入侵的有效屏障,水泥產能過剩也許不會像平原地區那樣嚴重。但一位身處四川廣安的企業家卻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一定是全國水泥產能過剩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尤以川、貴、滇三省為重。”
當然,在產能過剩陰影的籠罩下,也不乏風平浪靜的個別案例。在云南,有一家上世紀30年代誕生的大型鋼鐵企業,名為“昆鋼”,2000年前后進軍水泥板塊,水泥事業一直風生水起,即便在去年水泥行業整體低迷的日子,1000萬噸的年產量也銷售一空。
昆鋼水泥負責人認為,西南地區的水泥產業并不存在絕對的產能過剩,這只是階段性、結構性和區域性的相對問題。淘汰落后產能一部分通過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監管,更大的一部分則需要市場化競爭去淘汰。而無論是淘汰落后產能,還是實現節能減排,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用大型生產線等量取代小型生產線,都是無法改變的趨勢。
豐富原料
是經濟推手還是過剩禍首?
貴州和云南的石灰石資源非常豐富。生產水泥幾乎成為貴州最大的經濟支柱。
“這里工業配套不足,經濟發展落后,區域環境又不好。政府要成績,當地人要掙錢,惟一能找到的可用資源只有石灰石,那就建水泥廠吧。有些地區方圓50公里就有好幾家小水泥廠,而那些地方也不建高樓大廈,你說生產出來的水泥賣給誰呀?”貴州賽德水泥企業總經理金勇坤說得很激動。
據水泥企業經營者講述,目前,貴州有很多石灰石礦山,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都被不同的水泥廠、不同的生產線占據,一座山幾乎要被挖平了,卻依舊阻止不了新建生產線的亢奮腳步。
“當地的政府也很為難,多年前,有些貧困縣依靠發展水泥的確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很快就墜入了產能過剩的深淵。”金勇坤說。
近幾年,貴州省政府及各地市政府也在尋求更多可用資源發展當地經濟,比如旅游業、食品業、林牧業等,試圖將當地人對石灰石的依賴盡量降低,在更多元化的領域內尋找實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
借助省會及省內大城市加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逐步改造或新建低碳綠色建筑的腳步日益堅實,一方面可以帶動全省多元開發和發展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因大量挖掘石灰石礦山,又因挖掘不科學而造成的難于復墾的現狀,盡可能地恢復貴州原本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
豐富的石灰石資源,究竟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天然優勢,還是導致水泥產能過剩的罪魁禍首?無論是福是禍,并不在于天然資源的本身。如何合理地運用使之成為財富,才是真正需要求解的課題。
西南調研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出自一位已經全面停產的水泥廠老總之口,語氣無奈到令人心酸:“不少同行都以為西南地區的水泥企業日子最好過,其實過得苦呀……”
這家水泥廠在貴州遵義一帶,當年取名“新雙龍”,頗有豪情萬丈之意,曾因在遵義建成第一條新型干法線而成為模范,風光一時。
當我們來到廠區時,廠區依稀遺留著當年的風采,但卻寂靜無聲。“我們是產能過剩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新雙龍老總如是說。
由于水泥的運輸半徑有限,西南山區天然形成的隔斷,被看作是防止水泥企業入侵的有效屏障,水泥產能過剩也許不會像平原地區那樣嚴重。但一位身處四川廣安的企業家卻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一定是全國水泥產能過剩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尤以川、貴、滇三省為重。”
當然,在產能過剩陰影的籠罩下,也不乏風平浪靜的個別案例。在云南,有一家上世紀30年代誕生的大型鋼鐵企業,名為“昆鋼”,2000年前后進軍水泥板塊,水泥事業一直風生水起,即便在去年水泥行業整體低迷的日子,1000萬噸的年產量也銷售一空。
昆鋼水泥負責人認為,西南地區的水泥產業并不存在絕對的產能過剩,這只是階段性、結構性和區域性的相對問題。淘汰落后產能一部分通過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監管,更大的一部分則需要市場化競爭去淘汰。而無論是淘汰落后產能,還是實現節能減排,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用大型生產線等量取代小型生產線,都是無法改變的趨勢。
豐富原料
是經濟推手還是過剩禍首?
貴州和云南的石灰石資源非常豐富。生產水泥幾乎成為貴州最大的經濟支柱。
“這里工業配套不足,經濟發展落后,區域環境又不好。政府要成績,當地人要掙錢,惟一能找到的可用資源只有石灰石,那就建水泥廠吧。有些地區方圓50公里就有好幾家小水泥廠,而那些地方也不建高樓大廈,你說生產出來的水泥賣給誰呀?”貴州賽德水泥企業總經理金勇坤說得很激動。
據水泥企業經營者講述,目前,貴州有很多石灰石礦山,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都被不同的水泥廠、不同的生產線占據,一座山幾乎要被挖平了,卻依舊阻止不了新建生產線的亢奮腳步。
“當地的政府也很為難,多年前,有些貧困縣依靠發展水泥的確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很快就墜入了產能過剩的深淵。”金勇坤說。
近幾年,貴州省政府及各地市政府也在尋求更多可用資源發展當地經濟,比如旅游業、食品業、林牧業等,試圖將當地人對石灰石的依賴盡量降低,在更多元化的領域內尋找實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
借助省會及省內大城市加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逐步改造或新建低碳綠色建筑的腳步日益堅實,一方面可以帶動全省多元開發和發展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因大量挖掘石灰石礦山,又因挖掘不科學而造成的難于復墾的現狀,盡可能地恢復貴州原本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
豐富的石灰石資源,究竟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天然優勢,還是導致水泥產能過剩的罪魁禍首?無論是福是禍,并不在于天然資源的本身。如何合理地運用使之成為財富,才是真正需要求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