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筑能耗約占總能耗的1/3,傳統建筑必須向綠色建筑轉型。”在4月初舉行的第九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表示。作為獲得大會“綠色建筑實踐獎”的省份,江蘇省早已走上轉型之路。
墻也可以“呼吸”
走進南京旭建的辦公樓,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公司董事長孫維理介紹說,這得益于地源熱泵技術。“不僅如此,整個6層樓還采用了自然采光照明技術,每年光電費就省了幾十萬元。”
不過,這些技術已不算新鮮。真正讓南京旭建馳名業界的,是公司的新型建筑材料。“我們用蒸壓技術生產的輕質高強加氣混凝土產品NALC,在輕質、防火等多方面處于領先。”孫維理說,最重要的是其原料為工業廢渣,且可回收再利用。
而在公司實驗室,記者還體驗了公司在此基礎上的創新產品。在將一根香煙點燃置于一個盒子后,不一會,香煙的灰塵都消失了。“這是因為通過盒子四壁的一系列反應,煙塵被"呼吸"后排了出去。”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將廢渣變成了會呼吸的墻”。
無獨有偶,在南京鑫翔的廠房內,公司董事長仲黎明告訴記者,公司利用生活污泥生產出的新型墻材,為城市環保開辟了新道路。“我們通過封閉式處理,整個過程都沒有異味,所以,在選擇處理車間的地址時有了余地,從而提高效率。”
江蘇省墻體材料改革辦公室主任湯蘇平告訴記者,得益于企業對“綠色”創新的追求,去年全省墻體材料總產量520億塊,其中新型墻材442億塊,因此節約和保護土地約6.1萬畝。同時,江蘇省還綜合利用工業廢渣2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達6.37萬噸。
一天蓋好兩層別墅
在第九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住宅產業化” 一詞成為與會專家討論的熱點。“建筑業要變"綠",必須走產業化道路。”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總裁唐芬表示。
作為一項成熟的技術,住宅產業化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江蘇,該技術也方興未艾。在南京旭建大廈的旁邊,記者看到一幢兩層別墅,孫維理告訴記者:“這棟房子就是用一天時間建好的。”
據介紹,這幢建筑面積350平方米的別墅,是公司推出的工廠化單元房,其80%的工作量都在工廠完成。“我們在工廠生產好各個部件,到了工地只要像搭積木一樣"拼裝"起來就行。”
記者從省住建廳了解到,為加快住宅產業化進程,江蘇省將推進住宅產業化作為衡量企業資信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到2015年,全省特級資質施工企業全部建立研發中心,并新建一批住宅產業化生產基地,蘇南城市中心城區成品住房開發比例達到60%,蘇中、蘇北城市中心城區達到40%。
“綠色”也需與時俱進
“雖然,新型墻材、住宅產業化等方面發展較快,但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存在滯后現象。”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告訴記者,“整個"綠色"建筑需要完善行業標準,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
為此,江蘇省出臺《江蘇省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條例》,并根據國家政策和江蘇實際,對新墻材種類、重點發展、鼓勵生產和限制淘汰的產品、工藝以及裝備等重新修訂,并即將發布2013年版的新墻材產業導向及目錄,引導新墻材產品轉型升級。
“同時,我們還將新墻材專項基金作為墻改工作的重要調控手段。”據湯蘇平介紹, 2012年,省級專項基金投入新墻材科研、技改、示范工程和宣傳等達1860余萬元。另外,全省各市、縣投入新墻材專項基金6000余萬元,并帶動社會資金投入10.29億元,新增新墻材生產能力44.09億塊標磚,大大優化了新型墻材的產業結構。
“"綠色"建筑必須與時俱進。” 喬龍德表示,“這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導,只有通過標準的提高以及政策、資金等方面實實在在的扶持,建筑業的"綠色"轉型才能走得踏實”。
墻也可以“呼吸”
走進南京旭建的辦公樓,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公司董事長孫維理介紹說,這得益于地源熱泵技術。“不僅如此,整個6層樓還采用了自然采光照明技術,每年光電費就省了幾十萬元。”
不過,這些技術已不算新鮮。真正讓南京旭建馳名業界的,是公司的新型建筑材料。“我們用蒸壓技術生產的輕質高強加氣混凝土產品NALC,在輕質、防火等多方面處于領先。”孫維理說,最重要的是其原料為工業廢渣,且可回收再利用。
而在公司實驗室,記者還體驗了公司在此基礎上的創新產品。在將一根香煙點燃置于一個盒子后,不一會,香煙的灰塵都消失了。“這是因為通過盒子四壁的一系列反應,煙塵被"呼吸"后排了出去。”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將廢渣變成了會呼吸的墻”。
無獨有偶,在南京鑫翔的廠房內,公司董事長仲黎明告訴記者,公司利用生活污泥生產出的新型墻材,為城市環保開辟了新道路。“我們通過封閉式處理,整個過程都沒有異味,所以,在選擇處理車間的地址時有了余地,從而提高效率。”
江蘇省墻體材料改革辦公室主任湯蘇平告訴記者,得益于企業對“綠色”創新的追求,去年全省墻體材料總產量520億塊,其中新型墻材442億塊,因此節約和保護土地約6.1萬畝。同時,江蘇省還綜合利用工業廢渣2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達6.37萬噸。
一天蓋好兩層別墅
在第九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住宅產業化” 一詞成為與會專家討論的熱點。“建筑業要變"綠",必須走產業化道路。”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總裁唐芬表示。
作為一項成熟的技術,住宅產業化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江蘇,該技術也方興未艾。在南京旭建大廈的旁邊,記者看到一幢兩層別墅,孫維理告訴記者:“這棟房子就是用一天時間建好的。”
據介紹,這幢建筑面積350平方米的別墅,是公司推出的工廠化單元房,其80%的工作量都在工廠完成。“我們在工廠生產好各個部件,到了工地只要像搭積木一樣"拼裝"起來就行。”
記者從省住建廳了解到,為加快住宅產業化進程,江蘇省將推進住宅產業化作為衡量企業資信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到2015年,全省特級資質施工企業全部建立研發中心,并新建一批住宅產業化生產基地,蘇南城市中心城區成品住房開發比例達到60%,蘇中、蘇北城市中心城區達到40%。
“綠色”也需與時俱進
“雖然,新型墻材、住宅產業化等方面發展較快,但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存在滯后現象。”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告訴記者,“整個"綠色"建筑需要完善行業標準,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
為此,江蘇省出臺《江蘇省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條例》,并根據國家政策和江蘇實際,對新墻材種類、重點發展、鼓勵生產和限制淘汰的產品、工藝以及裝備等重新修訂,并即將發布2013年版的新墻材產業導向及目錄,引導新墻材產品轉型升級。
“同時,我們還將新墻材專項基金作為墻改工作的重要調控手段。”據湯蘇平介紹, 2012年,省級專項基金投入新墻材科研、技改、示范工程和宣傳等達1860余萬元。另外,全省各市、縣投入新墻材專項基金6000余萬元,并帶動社會資金投入10.29億元,新增新墻材生產能力44.09億塊標磚,大大優化了新型墻材的產業結構。
“"綠色"建筑必須與時俱進。” 喬龍德表示,“這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導,只有通過標準的提高以及政策、資金等方面實實在在的扶持,建筑業的"綠色"轉型才能走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