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住宅工業化的中國式路徑——訪亞洲混凝土協會工業化專業委員會主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4-1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設報
核心提示:住宅工業化的中國式路徑——訪亞洲混凝土協會工業化專業委員會主席
  進入2013年,住宅工業化的熱潮更為顯現,裝配式、整體式住宅在各地頻頻出現,有關地方政策也逐漸落地。但是,在缺乏頂層設計的現實基礎下,如何尋找合理可行且卓有成效的推進路徑、切入方式,一直是有關部門待解的難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積極性,為行業發展帶來困惑。 

  “住宅工業化工程龐大,起步期應該從簡單部件開始,遵循化繁為簡、由易到難的原則,有步驟、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和推進。”近日,記者專訪亞洲混凝土協會工業化專業委員會主席陳振基時,他提出:“與其把工業化定位太高,令建筑成本提升過多,以致住宅工業化至今仍停留在試點階段,建筑業仍被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壟斷,不如把工業化的起步定低些,先從成熟的內墻板、樓梯等相對較小和簡單的標準構件開始,可能會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住宅工業化道路來。”

  “通過樓梯、內隔墻、樓板這三種通用標準件的預制,整體住宅的預制率便可達30%~40%。”通過實踐測算與分析,陳振基提出了中國式住宅工業化發展路徑:內墻板—樓梯和樓板—外墻板—立體構件—結構承重構件。

  循序漸進原則

  “現時人們習慣把外墻板視為工業化住宅的切入點,以為這是發展工業化住宅的開始,有些單位一說工業化部件就想到外墻板,應該說是一種誤解”,陳振基在采訪中表示。

  事實上,在現有的北京、深圳、沈陽、哈爾濱等地的知名工程案例中,大多實現了外墻板的預制,有關的實驗也在大量進行,覆蓋了眾多知名院校以及科研院所。

  而在不少地方政策中,外墻板也被視作裝配式住宅、工業化住宅的必要條件。上海是率先實現裝配式住宅給予容積率獎勵的地區之一,在其2011年頒布的《關于本市鼓勵裝配整體式住宅項目建設的暫行辦法》中便明確“裝配整體式住宅應滿足如下要求:住宅單體的預制裝配率(墻體、梁柱、樓板、樓梯、陽臺等住宅結構中預制構件所占的比重)應達到15%以上,且外墻必須采用預制墻體或疊合墻體。”

  對預制外墻板的追求或有直觀可視與預制率的考量,但是,陳振基卻認為,“外墻板是工業化住宅重要的部件,但或許也是難度最大的部件。”他解釋道,外墻板和結構緊密聯系,又必須滿足建筑物圍護結構對熱工、防水、防火、美觀等多方面的要求,且各地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等標準不一,制造時還要和陽臺、遮陽板、空調支架、窗簾盒等配合,構造復雜、安裝不易。“如果工業化的推廣面積不大,數量有限的外墻板因模型周轉率低而成本極高,無法凸顯工業化的優越性”。

  那么,該如何循序漸進呢?

  從“三板”開始

  一般而言,住宅建筑包含剪力墻和柱、梁、樓板、內墻、樓梯、外墻、陽臺板窗臺板等主要構部件。

  為了尋找各部件之間的權重關系,陳振基帶領團隊針對深圳市兩棟住宅樓進行了實際測算,通過計算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的部件混凝土體積比顯示,在小套型中,樓板、樓梯及內墻板占33.01%,外墻板占14.86%,剪力墻、梁柱占50.20%;而在大套型中,上述比例分別為44.70%、15.25%、37.47%。不難發現,不論套型面積大小,樓板、樓梯、內墻板(“三板”)所占比重普遍較高,剪力墻及梁柱次之,外墻板反而占比較低。

  “這個測算可以表明,即便是出于對預制率的追求,‘三板’的預制便能使整體預制率達到30%~40%,這足以滿足現有政策普遍15%預制率的要求。”

  從經濟性與用量角度分析,上述主要部件在大、小套型中每平方米建筑面積所需混凝土體積之和分別為0.387、0.518立方米,如果實現“三板”預制,按照前述占比計算,每平方米建筑面積需0.17立方米的預制用量,對于一般住宅,便可對應實現30%~40%的預制率,意義重大。

  而不僅是預制率,從操作性角度而言,陳振基分析道,所有的工業化制品都可分為標準件與非標準件,前者易于生產、容易量化、降低成本,后者則相對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對住宅工業化制品來說,同樣如此。

  “三板”便屬于“通用標準件”。陳振基表示,內墻板比較簡單,產品規格與生產規范都相對標準,是工業化起步的最佳部品選擇;樓梯和樓板功能也比較單一,只要樓層高度和/或跨度尺寸標準化,預制起來規格不會很多,易于工業化生產。更重要的是,這三種預制部品都不涉及承重結構體系,推進起來比較容易。

  記者也了解到,目前正有企業意欲從事專業預制樓梯生產業務,原因就在于“簡單可行、標準化程度高、需求量巨大”。而“從樓梯、樓板、內墻開始”,也正是香港公共房屋預制裝配建筑方法的開端。

  外墻板由于各種花樣、裝飾、功能等要求不同,可謂“專用非標件”,并且如果與結構構件相連,也可能成為結構體系的一部分,實施起來較為復雜。而剪力墻、柱、梁等承重結構件,難度更遠高于前幾者,結構體系的工業化也構成了住宅工業化的“最高境界”。

  基于對上述占比數據測算及難易程度分析,陳振基提出了我國住宅工業化發展路徑:內墻板—樓梯和樓板—外墻板—立體構件—結構承重構件,相應各階段的預制率或為15%~20%、35%~40%、50%~60%、65%~75%和85%~95%。

  路徑詳解與市場估算

  但是,從“三板”開始是否意味著技術的回退?將對市場和行業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回顧中國發展住宅工業化半個多世紀的經驗教訓,與其定位太高,推進困難,不如把起點定低些,可能會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住宅工業化道路來”,陳振基表示,理清產品、技術路線,將使住宅工業化的推進和組織路線更為明朗,市場對切入點與著力點更為清晰,而對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引則更為明顯。

  遵循發展路徑,政府的主管、組織和推進方向將變得明朗:第一步,大力提高內墻板生產和安裝質量,有關標準予以突破、安裝規程予以規范化和科學化;第二步,積極推廣預制樓梯和疊合式樓板,“新加坡的樓梯標準規格非常簡單,3種踏步高度和5個踏步級數即可滿足5個不同的樓層高度,所有型號的圖紙均有配筋圖和安裝節點詳圖”;第三步,條件成熟時推廣外墻板,只有在經過“三板”的裝配化,建筑物的圍護結構設計已趨于標準化的情況下,住宅工業化才可以走向外墻板階段;第四步,加快將立體構件納入工業化部件體系,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地都開始應用廚房和衛生間等立體構件,不但大大減少了現場作業時間,產品質量也得到有效提升;第五步,結構承重構件的工業化,由于關系到結構計算和力學分析,有時節點處理還必須有實驗數據的支持,甚至規程的修改,因此,只有在個別部件的工業化取得豐富經驗后,方可踏入結構承重體系的預制化。

  而從市場前景來看,即便是從“三板”開始,亦值得樂觀。以深圳為例,根據陳振基的調查,深圳每年800萬平方米的住宅建設量,需住宅建筑構件總量為360萬立方米。而目前深圳有預制構件廠5~6個,合計產能約25萬立方米,但其中70%的產品運往香港,僅有30%供本地使用,即每年7.5萬立方米,目前全市總體預制率僅為2.1%。而按照《深圳市住房建設規劃(2011~2015年)》,5年內建設各類住房54萬套、總建筑面積4236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2700萬平方米,保障性房1536萬平方米。假定10%的商品住房和25%的保障房選用“三板”,合計614萬平方米,以每平方米需通用標準部件0.17立方米計算,再分攤至每年,則“三板”構件的年需量為20萬立方米。此時全市總體預制率將大幅提升,達到5.5%。

  僅通用標準構件的市場估算便令人驚嘆。調查顯示,全市每提高1%的預制率,需投資1500萬~1750萬元,而在現有實際產能和供應的基礎上,要實現20萬立方米的年產量,將新增投資5000萬~7500萬元。這將是一個容量龐大,且產業鏈帶動性和輻射性都極其強大的廣袤市場。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湖市| 忻州市| 额敏县| 满洲里市| 乐平市| 宜州市| 南皮县| 潮州市| 太保市| 虞城县| 西平县| 宜城市| 清远市| 湘潭市| 新乡县| 平舆县| 乌拉特前旗| 淮阳县| 安溪县| 诏安县| 若羌县| 鹤庆县| 普洱| 建水县| 米易县| 诸城市| 繁昌县| 昌平区| 水富县| 兴国县| 吉林省| 隆子县| 襄城县| 抚顺县| 玉溪市| 义马市| 蒲城县| 上饶县| 安顺市| 三门县| 察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