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今日指出,“我們政府部門在宏觀調控上怎么來淘汰落后,怎么來防止“兩高”產業的過分擴張,這方面的力度也不夠,措施還不夠得力。”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今日舉行第二場記者會,李毅中就“推動科學發展”等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作出如上表述。
李毅中認為,再經過一段努力,這種狀況可能會緩解,“但是目前看來實現這樣的目標難度還是很大。”
有記者提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布局,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說明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中國產能結構不合理的一個比較集中的體現。
李毅中就此表示,“部分產業產能嚴重過剩這恐怕是個不爭的事實。比如鋼鐵,粗鋼產量7億噸,能力10億噸,還在建設。另外還有其它幾個行業,像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甚至風電設備、光伏電池、多晶硅等等這些行業都是嚴重過剩的。”
李毅中提到,“業界有個評論,一般的開工率、利用率75%以下為嚴重過剩,實際上這些行業的開工率都不足75%,特別像多晶硅、光伏電池。”
李毅中認為,過剩的能力都是落后的需要淘汰的能力,造成這樣的狀況帶來很多的危害,首先是效益不好,市場沒有那么大的容量,靠貸款來建設可能會帶來資金風險。企業的停產歇業以至于關閉還會造成社會穩定問題,有潛伏的危機。
“因此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李毅中提到,“我記得中央經濟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淘汰落后能力,化解過剩的生產能力,這應該是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工作。”
李毅中分析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時指出,首先一些行業產業的技術水平比較低,投資建設都低水平的重復。有些企業決策程序、對于行業的把握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出現盲目投資問題,信息也出現扭曲和誤導。
“牽扯到政府方面的工作,有不少地方高度重視GDP的增長,因此在發展上有些急功近利。”李毅中表示,“我們政府部門在宏觀調控上怎么來淘汰落后,怎么來防止‘兩高’產業的過分擴張,這方面的力度也不夠,措施還不夠得力。”
如何化解這個問題?李毅中認為,要根據市場狀況,分行業認真研究,然后采取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辦法。
首先可以通過擴大內需來化解部分能力的過剩。“比如鋼鐵能力過剩,做建筑也好、做橋梁也好,可以做混凝土,也可以做鋼結構,但各有缺點。在同等條件下是不是可以多做一些鋼結構,把鋼材質量提升一些。”李毅中舉例說。
李毅中還提到,要堅決加快淘汰落后的進度,現在的落后產能占15%-20%,這方面的力度還是相當大的,得到行業和地方的支持。對那些確實有市嘗有基礎的、有希望的,要通過技術改造來提升它的經濟技術指標和提高質量。通過重組兼并形成新的能力。
產業轉移,從國內來講,可以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從國際上,可以走出去發揮中國優勢,用中國的技術和裝備來化解這部分矛盾。
“最后要講的是最根本的對存量化解。”李毅中提醒,“千萬不要再形成新的產能過剩,一定要把源頭把住,就是要提高這些行業的門檻,節能環保、質量安全、自動化水平等等各方面,無論是用市朝的辦法,還是行政審批備案,這些方面都要加大力度,用各種手段來限制那些已經嚴重過剩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