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轉變對有準備的人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今年的水泥市場從高需求、高供給轉向了低需求、高控制力。如何更有效的配置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如何將傳統水泥產業與垃圾焚燒行業做有效的協同,傳統產能過剩的兩高一資產業向綠色環保轉型,成為一連串水泥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于這些,66年致力于環保、水泥、發電產業的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臺泥董事長辜成允說:“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
創造循環經濟新模式
臺泥由辜成允的父親辜振甫先生一手創辦,講起臺泥與環保的淵源,要從20年前說起。
那時臺灣要收環保稅,首當其沖就是水泥企業。辜成允說,“我父親辜振甫在臺灣報紙上看到《水泥業是環保污染大戶》的文章,就把我叫到他辦公室。他跟我說,社會對水泥業這樣不諒解,我們從今天開始要改變大家的看法,要從環保污染大戶轉變成環保模范,進而變成環保尖兵。”
這決定了臺泥發展過程中的環保理念,臺泥開始了與環保的不解之緣。先是贊助公益環保片的拍攝,隨后臺泥不斷摸索有效的配置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率先推廣余熱發電、節能減排、循環經濟。
坐落在臺北花蓮的臺泥和平廠是亞洲最大的水泥企業,也是世界優秀的環保企業,其經典之處就是將港口、發電、水泥“三合一”,并跟礦山豎井開采結合,形成生產、回收、再造、再生的循環經濟。
和平水泥廠與電廠的煤炭整體采購、提高議價能力。煤炭走水路運輸進入和平港,節省運費。
而電廠與水泥廠之間也建立了很好的循環經濟鏈條,發電廠產生的飛灰,可以替代水泥廠所需的原料粘土,電廠用“石灰-石膏法”工藝脫硫,產生的脫硫石膏可以用作水泥廠的緩凝劑,水泥廠產生的石灰石粉又供應電廠脫硫作業所需。整個過程形成了1+1+1大于3獨特的循環經濟模式,被業界譽為“和平三寶”。
辜成允表示,“我們在整個核心產業里面,事實上就把環保、水泥跟發電放在了一起。環保跟水泥、發電,當做我們的整體的一個產業。”
臺泥也希望能將環保理念實踐到大陸市場。近期,臺泥除了計劃在望牛墩建設的年產600萬噸水泥粉磨站項目外,位于虎門港麻涌港區的臺泥雜散貨碼頭項目也已取得航道、水務等部門的相關批文,正向廣東省交通廳辦理岸線申請中,將一廠一港的模式拿來大陸市場。
協同處廢蓄勢待發
“臺泥一直以來都對創造新的環保模式很感興趣,‘和平三寶’循環經濟利用模式是這樣,臺泥的水泥窯協同處廢更是這樣?!惫汲稍侍寡浴?
臺泥旗下達和環保公司擁有豐富的垃圾處理經驗,其運營的八里垃圾焚燒場,垃圾處理量每日達1350噸,約為周邊區域200萬人口處理生活及生產廢棄物同時向外輸出電力滿足社會需要,是變廢為寶造福社會典型的循環經濟項目。
水泥窯處理廢棄物優勢更多。
在焚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二惡英,是一直以來困擾處廢行業的問題,八里垃圾焚燒廠采用高溫燃燒技術,將二惡英全部燒掉。而水泥窯協同處廢,可以將尾氣排入水泥窯,水泥窯溫度可到1800度,二惡英可充分燃燒。
可與水泥窯相結合的,還有飛灰的處理。垃圾焚化過程可把2/3的體積消除,還有1/3殘留物,里面含有重金屬及灰渣,目前基本上是掩埋,如果處理不好可形成二次污染。而與水泥窯的協同可將殘留物直接替代水泥原料,將其固化,一舉兩得。
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是目前大陸市場最炙手可熱的產業。
去年,由16個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成為垃圾處理行業扶持政策的發令槍。業內人士認為,未來2~3年,垃圾處理產業將進入建設高峰期,生活垃圾收費政策將逐步落實,垃圾處理產值年均增長率至少達到30%。
而水泥窯在協同處置廢棄物方面的優勢近年來正逐漸被認可。目前,越來越多的水泥企業探索水泥窯協同處廢領域,銅陵海螺的生活垃圾處置項目、華新三峽庫區漂浮物處置項目、新北水工業廢棄物處置項目、越堡水泥城市污泥處置項目已取得一定成績。
臺泥旗下的蘇澳廠成功實現水泥窯處理城市及工業廢棄物,并安全運營多年。作為同時擁有垃圾焚燒與水泥廠運營經驗的臺泥,目前的大陸市場充滿機會。
辜成允坦言,“焚化爐和水泥廠來說,一個是中低溫的,一個是高溫的,等于是說你有兩種焚化爐。如何使用這個不同的溫度差異,去創造一種新的綜效,去協同里面的綜合效益,是臺泥將要做的?!?
涉足碳捕捉新領域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臺泥對于“碳捕捉”領域的探索。如果說臺泥在循環經濟、協同處廢上所作的努力,是對現有水泥產業的環保改造,那么臺泥攜手工研院探索碳捕捉新興領域,則是更加徹底的向環保轉型。
在臺泥和平廠的鈣回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試驗廠已經初見端倪。該廠采用臺灣工研院研發的鈣回路捕獲技術,二氧化碳捕獲量約每小時1.0公噸。
臺灣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童遷祥介紹,碳酸鈣是水泥的主要原料,運用鈣循環捕捉技術與水泥生產流程結合,是最能創造效益的商業模式。與臺泥的合作是國際首創,一方面可降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可透過天然石灰石循環方式捕獲二氧化碳,提高情節上產的程度。這樣的商業運營模式,可以有效將二氧化碳的捕獲成本降低,提高了未來系統整合和商業應用的可能。
煤、油、天然氣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成為,產生穩定合理價格的能源,其產生的二氧化為碳捕捉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雖然市場潛力大,但還有技術和成本的瓶頸需要突破。
西歐的工藝,碳捕捉一噸二氧化碳,大概需要一百塊錢美金左右。而在臺灣工研院,將其降到60塊錢美金一噸。但要真正具備商業價值,要20~30元美金一噸。
臺泥的“碳捕捉”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示范點——1.9MWt,2012年7月在臺泥和平廠破土動工。未來,臺泥2016年計劃建成30MWt,每小時二氧化碳捕獲量為15噸。2020年將建成每年可捕獲300萬噸二氧化碳具有商業化規模的捕獲廠。
今年的水泥市場從高需求、高供給轉向了低需求、高控制力。如何更有效的配置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如何將傳統水泥產業與垃圾焚燒行業做有效的協同,傳統產能過剩的兩高一資產業向綠色環保轉型,成為一連串水泥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于這些,66年致力于環保、水泥、發電產業的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臺泥董事長辜成允說:“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
創造循環經濟新模式
臺泥由辜成允的父親辜振甫先生一手創辦,講起臺泥與環保的淵源,要從20年前說起。
那時臺灣要收環保稅,首當其沖就是水泥企業。辜成允說,“我父親辜振甫在臺灣報紙上看到《水泥業是環保污染大戶》的文章,就把我叫到他辦公室。他跟我說,社會對水泥業這樣不諒解,我們從今天開始要改變大家的看法,要從環保污染大戶轉變成環保模范,進而變成環保尖兵。”
這決定了臺泥發展過程中的環保理念,臺泥開始了與環保的不解之緣。先是贊助公益環保片的拍攝,隨后臺泥不斷摸索有效的配置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率先推廣余熱發電、節能減排、循環經濟。
坐落在臺北花蓮的臺泥和平廠是亞洲最大的水泥企業,也是世界優秀的環保企業,其經典之處就是將港口、發電、水泥“三合一”,并跟礦山豎井開采結合,形成生產、回收、再造、再生的循環經濟。
和平水泥廠與電廠的煤炭整體采購、提高議價能力。煤炭走水路運輸進入和平港,節省運費。
而電廠與水泥廠之間也建立了很好的循環經濟鏈條,發電廠產生的飛灰,可以替代水泥廠所需的原料粘土,電廠用“石灰-石膏法”工藝脫硫,產生的脫硫石膏可以用作水泥廠的緩凝劑,水泥廠產生的石灰石粉又供應電廠脫硫作業所需。整個過程形成了1+1+1大于3獨特的循環經濟模式,被業界譽為“和平三寶”。
辜成允表示,“我們在整個核心產業里面,事實上就把環保、水泥跟發電放在了一起。環保跟水泥、發電,當做我們的整體的一個產業。”
臺泥也希望能將環保理念實踐到大陸市場。近期,臺泥除了計劃在望牛墩建設的年產600萬噸水泥粉磨站項目外,位于虎門港麻涌港區的臺泥雜散貨碼頭項目也已取得航道、水務等部門的相關批文,正向廣東省交通廳辦理岸線申請中,將一廠一港的模式拿來大陸市場。
協同處廢蓄勢待發
“臺泥一直以來都對創造新的環保模式很感興趣,‘和平三寶’循環經濟利用模式是這樣,臺泥的水泥窯協同處廢更是這樣?!惫汲稍侍寡浴?
臺泥旗下達和環保公司擁有豐富的垃圾處理經驗,其運營的八里垃圾焚燒場,垃圾處理量每日達1350噸,約為周邊區域200萬人口處理生活及生產廢棄物同時向外輸出電力滿足社會需要,是變廢為寶造福社會典型的循環經濟項目。
水泥窯處理廢棄物優勢更多。
在焚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二惡英,是一直以來困擾處廢行業的問題,八里垃圾焚燒廠采用高溫燃燒技術,將二惡英全部燒掉。而水泥窯協同處廢,可以將尾氣排入水泥窯,水泥窯溫度可到1800度,二惡英可充分燃燒。
可與水泥窯相結合的,還有飛灰的處理。垃圾焚化過程可把2/3的體積消除,還有1/3殘留物,里面含有重金屬及灰渣,目前基本上是掩埋,如果處理不好可形成二次污染。而與水泥窯的協同可將殘留物直接替代水泥原料,將其固化,一舉兩得。
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是目前大陸市場最炙手可熱的產業。
去年,由16個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成為垃圾處理行業扶持政策的發令槍。業內人士認為,未來2~3年,垃圾處理產業將進入建設高峰期,生活垃圾收費政策將逐步落實,垃圾處理產值年均增長率至少達到30%。
而水泥窯在協同處置廢棄物方面的優勢近年來正逐漸被認可。目前,越來越多的水泥企業探索水泥窯協同處廢領域,銅陵海螺的生活垃圾處置項目、華新三峽庫區漂浮物處置項目、新北水工業廢棄物處置項目、越堡水泥城市污泥處置項目已取得一定成績。
臺泥旗下的蘇澳廠成功實現水泥窯處理城市及工業廢棄物,并安全運營多年。作為同時擁有垃圾焚燒與水泥廠運營經驗的臺泥,目前的大陸市場充滿機會。
辜成允坦言,“焚化爐和水泥廠來說,一個是中低溫的,一個是高溫的,等于是說你有兩種焚化爐。如何使用這個不同的溫度差異,去創造一種新的綜效,去協同里面的綜合效益,是臺泥將要做的?!?
涉足碳捕捉新領域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臺泥對于“碳捕捉”領域的探索。如果說臺泥在循環經濟、協同處廢上所作的努力,是對現有水泥產業的環保改造,那么臺泥攜手工研院探索碳捕捉新興領域,則是更加徹底的向環保轉型。
在臺泥和平廠的鈣回路捕獲二氧化碳先導試驗廠已經初見端倪。該廠采用臺灣工研院研發的鈣回路捕獲技術,二氧化碳捕獲量約每小時1.0公噸。
臺灣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童遷祥介紹,碳酸鈣是水泥的主要原料,運用鈣循環捕捉技術與水泥生產流程結合,是最能創造效益的商業模式。與臺泥的合作是國際首創,一方面可降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可透過天然石灰石循環方式捕獲二氧化碳,提高情節上產的程度。這樣的商業運營模式,可以有效將二氧化碳的捕獲成本降低,提高了未來系統整合和商業應用的可能。
煤、油、天然氣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成為,產生穩定合理價格的能源,其產生的二氧化為碳捕捉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雖然市場潛力大,但還有技術和成本的瓶頸需要突破。
西歐的工藝,碳捕捉一噸二氧化碳,大概需要一百塊錢美金左右。而在臺灣工研院,將其降到60塊錢美金一噸。但要真正具備商業價值,要20~30元美金一噸。
臺泥的“碳捕捉”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示范點——1.9MWt,2012年7月在臺泥和平廠破土動工。未來,臺泥2016年計劃建成30MWt,每小時二氧化碳捕獲量為15噸。2020年將建成每年可捕獲300萬噸二氧化碳具有商業化規模的捕獲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