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運輸使用全程監管保證工程質量
混凝土試塊中植入芯片后,其生產日期、生產廠家,使用項目,使用部位,是否質量過硬,芯片一掃就一清二楚,建出來的房子不會得“缺鈣病”。在龍歸城保障房項目試點后,廣州市建委將從9月1日開始在全市建筑工地推廣。
自從廣州禁止袋裝水泥后,工地不允許現場攪拌水泥,而是直接將水泥粉用密閉容器運輸至攪拌站,經過專業攪拌線、混合一定比例的沙、石等后,合成混凝土,再封閉運往工地直接使用。不良施工者為了節省成本,往往在混凝土的水泥配比上“打主意”,多加便宜的沙、石,少加貴價的水泥,將現場建設部門檢測的混凝土試件“調包”,建出來的房子成了“缺鈣病”,建成后幾年內雖看不出端倪,但時間一長就滿身傷痕。
近期,廣州市建委組織開發了“芯片”信息化管理系統。已在龍歸城保障房項目等重點項目中先行先試,在近7000組混凝土試件中植入了20000余塊芯片。記者8日下午在龍歸城保障房施工現場看到,一塊塊混凝土都被貼上了“身份標簽”,標簽上標有制作時間、地點。
記者了解到,芯片植入混凝土之后,混凝土從生產、運輸、投入使用,都采用信息化監管、標準化生產。混凝土材料數據采集,保證了用料量的公開化,芯片的植入避免了樣品造假的現象,有效地保證了工程質量。
該市建委負責人表示,目前芯片管理系統的技術和裝備已經準備就緒,計劃于9月1日向全市建設工程推廣使用,近期將集中組織建設、施工、監理和工程質量監督機構進行培訓。
據了解,芯片批量生產后并不貴,一塊芯片成本2元,建設單位將芯片的造價納入建筑成本打包計算,據施工方初步統計,一億元的工程,芯片的成本約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