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日前在廣西欽州等地就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時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情況總體是好的,一些主要經濟指標雖然有所回落,但仍然處在合理水平,國民經濟運行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同時,也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密切關注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實行靈活審慎的宏觀政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預調微調”如何發力?二季度宏觀政策會否出現適度放松?為此,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基建投資等領域調控余地仍較大
“穩中求進就要求經濟穩定增長。”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
在他看來,中國經濟2012年不會出現緊急迫降或硬著陸,而是會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比如8%或者更高一些的增長速度。他認為,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快推進階段,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還比較強,在擴大內需政策指引下,需求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旺盛的。這為經濟保持穩步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來自發改委官方預計數據顯示,一季度經濟增速為8.4%,CPI漲幅為3.5%。
張卓元認為,為了保持經濟穩中求進,政府有可能出臺一列刺激經濟的政策。不過,與2009年不同,政府不能也不會出臺太多力度太大的刺激政策。畢竟,通脹有力不可小視。因此,對于經濟的刺激政策力度可能相對有限,更多的是依賴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帶來的內生性增長。
在他看來,包括保障房建設、高鐵、高速公路、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和基建項目上,投資調控的余地較大。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81年至1990年,我國GDP增長率為15.3%,投資增長率為17.9%;1991年至2002年,GDP增長率為17.2%,投資增長率為21.8%;2002年至2005年,GDP增長率為15%,投資增長率為26.8%。投資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張卓元認為,政策的預調微調將有利于經濟平穩發展。中國經濟在經過三十多年的平均近兩位數增長后,正面臨經濟轉型、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性任務。轉型意味著更加注重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專注于數量和規模,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棄量保質”,使經濟增速放緩,并要求經濟保持穩定,在穩定中求增長,這種增長才是可持續的。近兩年中國東部地區因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速已經放緩,但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加快,就說明了這一點。這是一個可喜的發展趨勢。因此,中國經濟整體上將告別兩位數增長,轉為常態的7%或8%左右的增長。
業內人士指出,二季度為水泥行業傳統旺季,這三個月對2012年行業的整體利潤水平至關重要,因此相關部門也會考慮此,密集出臺相應的投資項目以拉動經濟和行業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