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在這座獨具異國情調的美麗都市,“北躍、南拓、中興、強縣”的戰略正強勢展現著它“東北最大中心城市”的魅力。如今,科學的城市交通規劃網更為這個“冰城夏都”插上又一雙騰飛的翅膀,哈平路拓寬改造便是這些民生工程的典型代表。
2011年4月12日,哈平路拓寬改造工程中標通知書剛剛下發,一支神速的隊伍一夜之間進駐二標工地。短短4天內,項目部即完成人員設備進場,率先拉開結構物施工的序幕。此后,二標項目一路高歌猛進、工程進度、質量和安全遙遙領先,受到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他們何以立足這競爭激烈市場,并取得驕人的成績呢?承建單位中鐵十五局集團一公司該項目經理俞偉給出了答案:誠信、責任、創新、求實!
作為哈爾濱市的重點工程,哈平路拓寬改造工程受到各界高度關注。總工期僅4個月,施工地段位于哈爾濱市交通要道,科學統籌工程質量、施工進度和人員安全成為該項目成敗的關鍵。
2011年4月12日,公司接到中標通知后,迅速挑選了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員工組成項目班子,駐扎標段附近,連夜奮戰,在這陌生的市場一手抓駐地建設、鋼筋加工場地建設、場地平整、施工用電設施鋪架等臨建工作,一手抓圖紙會審、機械、物資進場,為施工大干做好前期籌備工作。4月16日,公司管段達到開工條件,在全線率先舉行開工儀式,搶先拉開哈平路拓寬改造工程的施工序幕。當晚6點30分,黑龍江衛視新聞聯播和全省人民分享了這激動人心的時刻。自此,伴隨著忙碌車隊和深入推進的旋挖鉆孔,參建員工寒風中已連續奮戰3個晝夜。困難只是借口,誠信品質讓他們迅速成為這個城市的亮點!
責任:架一座良心橋
中鐵十五局集團一公司管段內的新發大橋是全線的控制性工程。這座服役10年之久的大橋目前有10cm的沉降,而新橋建成后也一定會有沉降,新舊橋的不均勻沉降也會引起橋面縱向裂縫,這些后續問題技術人員早已預見。
“質量就是生命,不回避潛在問題,向社會交一份合格滿意的答卷是央企的責任,新發大橋必須架成一座良心橋”,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楊運堂態度十分明確。此后施工,項目經理俞偉帶領參建員工開始了一場持續的技術攻堅戰。他們通過三個技術環節化解難題。一是鉆孔灌注過程中,技術檢測準確記錄土質情況及孔底沉淀厚度,將沉淀厚度控制在20cm以內;二是對樁底進行壓注高標號水泥漿,每根樁壓注水泥用量2.4t以上;三是對新舊橋蓋梁進行濕接,讓新舊蓋梁共同受力來減少不均勻沉降,使結構完成由懸臂到連續的轉換。這些工藝的實施給所有人吃下一顆定心丸,大橋施工后顧之憂得以排解,并得到了各界的一致認可。
創新:硬功夫軟實力
從野外作業到市政施工,敏感的外部環境、復雜的地下管網和地面設施成為工程順利推進的瓶頸。
“融入地方經濟建設,充分發揮黨建作用,黨工團互動,彰顯企業文化的軟實力,打造良好的施工環境,服務民生”,公司黨委書記廖由聯的指示拓寬了管理團隊的視野。項目黨總支書記周寬強迅速組織建立黨員示范崗,進行積極的溝通協調。短時間內,項目部在全線率先突破征地工作,率先完成臨建工程。規范的現場管理、獨特深厚的企業文化建設、干勁十足的職工隊伍,立刻吸引了社會的眼球。與此同時,在創先爭優活動的推動下,項目部大力開展各項勞動競賽,新發大橋新舊蓋梁濕接方案不斷得以優化。將濕接點改為跨中,利于施工,同時大大改善了蓋梁的受力特性,成功解決了原設計方案濕接點位于柱頂支撐點附近,不利于蓋梁抗剪受力,施工起來難度大等困難,為節點工期順利推進節約了時間,更降低了作業成本。
求實:職工利益大于天
哈平路是貫通哈爾濱市南北的交通要道,車流量密集,改擴建外部干擾大,特別是新發大橋交通并沒有封閉,施工人員安全問題一直困擾項目部。
2011年4月12日,項目部先遣部隊率先進場,開始了測量和便道施工。項目部及時制定并出臺了《安全生產綜合管理辦法》,啟動安全應急預案,劃撥專項資金部署安全防護設備。為一線人員配足配齊專用反光背心、施工警示標志;設立專職保通員,疏導交通,確保人員安全;實行早晚安全會議,領導分區負責,將安全問題真正落到實處。進入夏季施工以來,考慮到氣溫的持續升高,項目部合理調配作業時間,及時發放防暑藥品,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貫穿于每一環節。
時間已然過去幾個月,但是二標項目參建員工的激情一如既往,他們肩負不只是中鐵十五局集團一公司開拓東北市場的重任,更承載著哈爾濱人民優質民生工程的重托。累計完成鉆孔灌注樁84根、墩柱84根、蓋梁42片,拆除舊橋邊梁40 片,設計安裝新舊箱梁360片,完成左幅橋面鋪裝鋼筋綁扎及505米的混凝土澆筑……這些清晰真實的數據記載著多少風雨之夜,每一個數字都還閃爍著滾燙的汗水,而他們記得的只是責任與求實,只是“以誠信筑造精品,以質量捍衛尊嚴”的永恒承諾!而我們相信他們始終站在哈城更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