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華菱汽車沒有參加本屆上海國際車展,作為企業一把手的劉漢如還是提前一天趕到上海,舉行了小范圍的媒體見面會。出爐不久的一季度國內重卡銷售數據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深入市場一線了解到的情況更讓劉漢如警覺。他有話要說。
庫存:重卡行業當前最大的難題
劉漢如跑市場跑得勤,在國內重卡行業是出了名的。每次重大決策前,他都要到市場中進行詳細的調研考察;遇到問題,他也習慣于到市場中尋找答案。
此次到上海前,劉漢如剛剛在幾個重點區域市場一線轉了一圈。“庫存是重卡行業當前最大的難題,情況比我以前預計的還要嚴重。”他不無擔憂地說。
去年,我國重卡銷量突破100萬輛,不僅創下歷史新高,而且成為世界上首個重卡年銷量突破100萬輛的國家。但據劉漢如介紹,這100萬輛中至少有15萬輛積壓在銷售環節,并沒有到達真正的用戶手上。“從終端數據看,去年我國實際的重卡銷量應該是80萬~85萬輛。換句話說,經銷商手上有10萬~15萬輛庫存。今年前兩個月,每個月又有大約5萬輛的新增庫存。”
更讓重卡企業難受的是,由于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去年的庫存很難迅速消化。劉漢如解釋 說:“企業做庫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旺季到來時搶市場,如果庫存過大,可以通過減產等手段進行調整。但是,由于今年的需求和去年不同,盡管庫存已經很大,企業仍然要大量生產以滿足新的需求。”據了解,受此影響的不僅是重卡企業,也包括委托改裝廠。
讓劉漢如感到慶幸的是,華菱重卡的庫存一直保持在合理范圍。“我們的月銷量是3000多輛,目前的庫存是1000多輛。”他透露。
外部:宏觀環境不樂觀
對企業而言,庫存意味著投入不能及時產出效益。大量庫存必然占用大量資金,給重卡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這也是最讓劉漢如擔心的事。
“今年,重卡企業最大的困難還不是銷量,而是資金和效益。”劉漢如認為,在企業大量處理庫存車的過程中,價格血拼難以避免,即使不愿意打價格戰的企業也會“被降價”。因此,重卡上市公司的一季度報表和半年報表都“不會好看”。
雪上加霜的是,目前的宏觀政策和經濟形勢對重卡行業也越來越不利。
今年以來,橡膠、鋼材等重要原材料的價格不斷上漲,讓重卡企業叫苦不迭。據劉漢如估算,僅橡膠一項,在最高價位時,平均每輛重卡的成本要增加五六千元。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已有重卡企業帶頭宣布漲價。“真正打擊重卡企業的不是產銷量而是利潤。”劉漢如預計,“今年重卡行業利潤的降幅要遠遠大于產銷量的降幅。”
與此同時,中央和各地地方政府相繼出臺抑制房價的政策,使房地產市場受到打壓,房地產投資規模下降以及高速公路網絡布局基本完成、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運費不斷降低等的效應疊加,更加深了重卡行業的困境。“我今年做了最壞的打算。”劉漢如對記者說。
在劉漢如看來,出現這種狀況并不偶然,而是必然的。過去的高增長雖然光鮮,但對需求的透支必然帶來新的問題。“國際金融危機后,國家的4萬億投資拉了商用車行業一把。現在,宏觀經濟環境又把商用車行業拖了回去。”劉漢如認為,就像乘用車銷量高增長引發各地紛紛出臺治堵限購措施一樣,重卡行業也要為前一段的高增長“交學費”。
華菱:保證盈利是關鍵
盡管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使重卡行業遇到了嚴峻挑戰,劉漢如依然認為:“政策上‘收’是對的,而且比較及時。國家‘十二五’規劃已經定了調子,把GDP年均增幅控制在7%左右就一定要洗牌。”
在劉漢如看來,國內商用車企業最大的問題是盈利能力不足。“市場好的時候不掙錢,市場不好就虧錢。沒有一定的利潤水平,企業怎么能夠保持長遠發展?”他說。
與許多同行積極拓寬業務領域不同,華菱汽車一直專注于重卡行業。“華菱是一家小企業,我們的特點是專業、精細和高端。”據劉漢如介紹,華菱汽車的收入99%來自重卡業務,部分產品已經通過歐盟相關認證,是國內第一家通過歐盟產品認證的重卡企業,單車盈利能力一直名列行業前列。
劉漢如也承認,今年的市場環境使華菱汽車的盈利能力面臨嚴峻挑戰,要實現每個月都保持盈利的目標,難度很大。在這樣的背景下,華菱汽車絕不會盲目擴大產能。“我們會屏住呼吸,渡過難關。”他說。
在開發海外市場方面,華菱汽車同樣堅持穩扎穩打的作風。“我們的海外市場還在打基礎,雖然目前銷量不大,但在一些市場已經形成了品質好的口碑。”劉漢如告訴記者,不久前,400輛華菱重卡批量出口印尼。
華菱汽車較強的盈利能力與堅持嚴格的資金管理也分不開。“我們的財務費用一直在降低,今年還要大幅降低。”劉漢如透露,華菱汽車目前是“無債一身輕”。
對于我國重卡市場前景,劉漢如依然樂觀。“我預計,今年下半年的市場情況會好于上半年和去年同期。”他說,“從我國重卡市場多年的發展軌跡看,今年不好明年就會好,如果明年還不好,后年一定會好。對于企業來說,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健康的體魄。”
庫存:重卡行業當前最大的難題
劉漢如跑市場跑得勤,在國內重卡行業是出了名的。每次重大決策前,他都要到市場中進行詳細的調研考察;遇到問題,他也習慣于到市場中尋找答案。
此次到上海前,劉漢如剛剛在幾個重點區域市場一線轉了一圈。“庫存是重卡行業當前最大的難題,情況比我以前預計的還要嚴重。”他不無擔憂地說。
去年,我國重卡銷量突破100萬輛,不僅創下歷史新高,而且成為世界上首個重卡年銷量突破100萬輛的國家。但據劉漢如介紹,這100萬輛中至少有15萬輛積壓在銷售環節,并沒有到達真正的用戶手上。“從終端數據看,去年我國實際的重卡銷量應該是80萬~85萬輛。換句話說,經銷商手上有10萬~15萬輛庫存。今年前兩個月,每個月又有大約5萬輛的新增庫存。”
更讓重卡企業難受的是,由于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去年的庫存很難迅速消化。劉漢如解釋 說:“企業做庫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旺季到來時搶市場,如果庫存過大,可以通過減產等手段進行調整。但是,由于今年的需求和去年不同,盡管庫存已經很大,企業仍然要大量生產以滿足新的需求。”據了解,受此影響的不僅是重卡企業,也包括委托改裝廠。
讓劉漢如感到慶幸的是,華菱重卡的庫存一直保持在合理范圍。“我們的月銷量是3000多輛,目前的庫存是1000多輛。”他透露。
外部:宏觀環境不樂觀
對企業而言,庫存意味著投入不能及時產出效益。大量庫存必然占用大量資金,給重卡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這也是最讓劉漢如擔心的事。
“今年,重卡企業最大的困難還不是銷量,而是資金和效益。”劉漢如認為,在企業大量處理庫存車的過程中,價格血拼難以避免,即使不愿意打價格戰的企業也會“被降價”。因此,重卡上市公司的一季度報表和半年報表都“不會好看”。
雪上加霜的是,目前的宏觀政策和經濟形勢對重卡行業也越來越不利。
今年以來,橡膠、鋼材等重要原材料的價格不斷上漲,讓重卡企業叫苦不迭。據劉漢如估算,僅橡膠一項,在最高價位時,平均每輛重卡的成本要增加五六千元。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已有重卡企業帶頭宣布漲價。“真正打擊重卡企業的不是產銷量而是利潤。”劉漢如預計,“今年重卡行業利潤的降幅要遠遠大于產銷量的降幅。”
與此同時,中央和各地地方政府相繼出臺抑制房價的政策,使房地產市場受到打壓,房地產投資規模下降以及高速公路網絡布局基本完成、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運費不斷降低等的效應疊加,更加深了重卡行業的困境。“我今年做了最壞的打算。”劉漢如對記者說。
在劉漢如看來,出現這種狀況并不偶然,而是必然的。過去的高增長雖然光鮮,但對需求的透支必然帶來新的問題。“國際金融危機后,國家的4萬億投資拉了商用車行業一把。現在,宏觀經濟環境又把商用車行業拖了回去。”劉漢如認為,就像乘用車銷量高增長引發各地紛紛出臺治堵限購措施一樣,重卡行業也要為前一段的高增長“交學費”。
華菱:保證盈利是關鍵
盡管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使重卡行業遇到了嚴峻挑戰,劉漢如依然認為:“政策上‘收’是對的,而且比較及時。國家‘十二五’規劃已經定了調子,把GDP年均增幅控制在7%左右就一定要洗牌。”
在劉漢如看來,國內商用車企業最大的問題是盈利能力不足。“市場好的時候不掙錢,市場不好就虧錢。沒有一定的利潤水平,企業怎么能夠保持長遠發展?”他說。
與許多同行積極拓寬業務領域不同,華菱汽車一直專注于重卡行業。“華菱是一家小企業,我們的特點是專業、精細和高端。”據劉漢如介紹,華菱汽車的收入99%來自重卡業務,部分產品已經通過歐盟相關認證,是國內第一家通過歐盟產品認證的重卡企業,單車盈利能力一直名列行業前列。
劉漢如也承認,今年的市場環境使華菱汽車的盈利能力面臨嚴峻挑戰,要實現每個月都保持盈利的目標,難度很大。在這樣的背景下,華菱汽車絕不會盲目擴大產能。“我們會屏住呼吸,渡過難關。”他說。
在開發海外市場方面,華菱汽車同樣堅持穩扎穩打的作風。“我們的海外市場還在打基礎,雖然目前銷量不大,但在一些市場已經形成了品質好的口碑。”劉漢如告訴記者,不久前,400輛華菱重卡批量出口印尼。
華菱汽車較強的盈利能力與堅持嚴格的資金管理也分不開。“我們的財務費用一直在降低,今年還要大幅降低。”劉漢如透露,華菱汽車目前是“無債一身輕”。
對于我國重卡市場前景,劉漢如依然樂觀。“我預計,今年下半年的市場情況會好于上半年和去年同期。”他說,“從我國重卡市場多年的發展軌跡看,今年不好明年就會好,如果明年還不好,后年一定會好。對于企業來說,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健康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