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系列對話”的邏輯思維線索,一步一步引領我走入現代產業之門,如秘境尋蹤一般充滿了新奇感。近日,腦子里不知如何冒出來一連串的問號:未來中國水泥市場格局是個什么樣子,現代水泥產業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得以成長?這既關系企業采取什么樣的市場策略,也決定了能否把握正確的產業發展方向。
緊接著一個更深層面的問題又涌了上來,為什么斑竹不直接提出中國現代水泥產業的宏觀愿景,而是強調現代散裝水泥產業,散裝化會給企業帶來哪些商業機會和現實挑戰?
考量水泥散裝化與水泥市場格局、現代散裝水泥產業與水泥產業之間的關系,恐怕是多年來糾結在業內人士心里的一堆“爛麻”,似乎真有些割不斷,理還亂。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們處在一個定位時代,一切都在新環境、新秩序、新變化中重新確認位置,中國水泥產業更是如此。面臨著轉型、升級、變革三大使命的水泥行業,應該在哪里定位,路又在何方?美國管理大師級人物彼得·德魯克曾警示人們:“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現代散裝水泥產業作為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人們對于它不免還有些迷茫不清,然而,水泥產業化的發展的客觀事實,卻給我們留下了進行系統思考和大膽想象的空間。后危機時期正向我們一步步的逼近,中國水泥市場將呈現出什么樣的格局,企業應該以什么樣的發展戰略在市場中成長?是狂舞的“大象”獨霸產業天下,還是以“大象”為主導的與“麻雀”共存共榮?是產業上下游的聯合艦隊揚帆遠航,還是某單一鏈環的巨無霸曲高和寡的獨角戲?市場不確定性的神秘之手寫下的多道考題,肯定絕不僅僅是這些而已。
把脈中國水泥微觀市場格局
戰略定位的模糊和游移,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主要緣于決策團隊對于未來水泥市場格局的走勢認識不清,缺乏正確的研判。坊間流行的一種觀點,簡單把水泥與鋼鐵、糧食等國際市場大宗產品相類比,套用其產業模式和市場波動規律,來預期和謀劃水泥行業的市場走勢;另外還有一種認識,簡單的認為中國水泥市場如同坐上了諾亞方舟,只要城市化進程不停滯,任其產能膨脹、經濟危機都奈何不得。其實,無論是簡單類比的方法,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誤判,都把現實中國水泥微觀市場的個性特質及其相互消長關系丟在了腦后,所以才會得出了流于表面化的“盲人摸象式”的結論。
到底有哪些獨特的稟賦條件,制約和影響著水泥市場微觀格局哪?
水泥礦山原料與產品銷售市場“兩頭在內”的獨特稟賦,在城市化進程的強勁需求作用下,強化了三種市場效應。(1)價格避風港效應。由于水泥自給率高且廠家分布廣,基本屬于自給有余的國內循環市場,所以完全不同于鐵礦石那樣對國際市場依賴度過高,時時會有被卡脖子的難忍之痛。水泥價格的漲跌波動,基本受國內政策和經濟形勢所左右,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干擾相對要小得多,為此在當今全球金融危機強烈動蕩中,我國水泥市場價格波動仍然不算大。即便跨國公司巨無霸們參與市場競爭、攪動了水泥市場這盆“渾水”,也很難把國際市場資源優勢的那把“魔劍”舞動的得心應手,幾乎不可能出現近幾年國際鐵礦石“卡脖子”漫天要價的復雜局面。(2)中小企業遍地開花效應。在現實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中,只要有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剛剛一冒頭,哪一個區域經濟熱度剛剛有些起色,利益驅動新資本進入者便會不請自來,蜂擁而至,加之水泥區域產品特點的局限性,價格波動的“地震”小,也就為水泥企業的滿天星般的分布提供了生存條件,小企業自然多了一些參與市場競爭“搶食分羹”的機會,同時還扮演起價格調節器的角色,讓那些欲享受壟斷暴利的大利益集團黃粱一夢。(3)被弱化的“擠出效應”。由于水泥市場處于國內封閉循環的大背景之下,加之整個經濟轉型的步履維艱和中央與地方利益機制不協調性,區域市場不平衡產生的空間,上馬新型干法項目如火如荼,而落后產能并沒有甘心情愿的自行退出市場,相反倒贏得了“吃政策飯過日子”的生存空間,哎,歷來是上馬容易,退出難!盡管擴大集中度猶如熱帶風暴一般,同時還伴隨著低碳環保的傾盆大雨,形成了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勢頭,但地方水泥項目依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水泥區域性產品的先天特殊屬性,在能源價格增長導致物流成本攀高的作用下,衍生出了五種市場機制。(1)由于水泥產品市場輻射半徑較小,對現代物流設施和手段依賴度高,物流成本占產品價格比重增大,市場的腳步只能尾隨著社會“一日經濟圈”的擴大而亦步亦趨,導致行業利潤率和大型項目輻射面都難以擴大。(2)由于水泥企業遷出大都市,礦石原料及沙石、煤灰等輔助原料運輸半徑加長,物流成本增長較快,也在一口一口的蠶食本來不高的水泥產品毛利率,導致綜合盈利能力偏低的企業難以招架。(3)由于整個產業鏈發育水平低,企業綜合實力弱,現代物流設施受到投入和使用效率的限制,于是產品的供應時間、倉儲保質期和運輸成本,都成為了限制企業發展的瓶頸,難以最大限度的發揮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的功能。(4)盡管大型企業通過近幾年兼并整合的跑馬圈地,眾多區域板塊市場的龍頭均已現雛形,然而大多數企業還是無法形成對于區域市場的絕對控制力,看來要“掃蕩”眾多小型落后水泥企業攆出市場,提高水泥生產集中度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5)水泥市場的季節性需求變化,也為龍頭企業與小企業之間埋下了價格戰的火種,雖說小企業的總體效率較低,但憑借“地頭蛇”優勢,往往采取打得贏就產、打不贏就停的“市場游擊策略”,讓遠道奔襲而來的大企業苦不堪言,奈何不得。
東西部區域市場差異的失衡格局,在新法項目與落后產能的疊加過剩作用下,產生了三種市場現象。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由來已久,并不是水泥市場獨有的特征。東部地區占全國39%的人口卻創造了占全國60%的經濟總量,幾乎是中西部經濟總量的1.5倍。2008年我國人均GDP3258美元,東部5254美元、中部2667美元、西部2296美元。如果平均按7%遞增率計算,中西部人均GDP要達到東部現有水平,大約還需15年左右的時光。2008年全國人均水泥消費量1054公斤,東部為1275公斤、中部為958公斤、西部為876公斤。東部地區水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 48%;散裝水泥供應量占全國總量的56%。2008年東部地區浙江省的水泥散裝率已達70.88%,而西部地區的貴州省僅為16.95%;東部地區江蘇省預拌混凝土產量為10947萬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16.16%,西部地區的青海省僅為101萬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0.15%。
此外,我國人口結構過于內陸化和相對分散性,也是加劇東西部區域經濟失衡進而影響水泥市場出現偏重現象的原因之一。從全球人口結構分布上看,全世界37%的人口居住在距離海岸線100公里的范圍內,66%居住在距離海岸線400公里的范圍內,市場密度高,消費集中,港口物流優勢突出,具備布局散裝水泥現代物流大型設施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礎條件,而我國的情形恰恰相反。
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現狀是這樣一番亂象:(1)水泥產業布局失衡正在加劇。目前,華東地區已有水泥產能7.39億噸,當年消費量5.14億噸,即便把外來輸入占據的市場份額忽略不計,產能絕對過剩達到2.25億噸,大大超過了近幾年全國水泥消費增長量,況且,目前還有在建新型干法水泥項目78個,全部建成后又新增產能1.67億噸。理論上華東地區把現有落后產能2.26億噸全部淘汰,實際水泥產能仍過剩1.6億噸。產能過剩現象絕不是僅僅在華東,就是在中南、西南地區也是比較突出的。據初步統計,中南、西南分別在建新型干法水泥項目95個、127個,預計新增產能分別為1.03億噸、1.09億噸,合計新增水泥生產能力2.12億噸,也超過了全國水泥消費年平均增長量。(2)東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壓力都在凸現。兩難選擇正在折磨和考驗著人們的智慧,一方面是東部發達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化步伐,對散裝水泥有著穩定而強力的市場需求,同時也構成了對生態環境的嚴重壓力;一方面則是西部欠發達地區擁有豐富的水泥礦山資源,但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本來就惡化到了極限,必然會又一次遭遇雪上加霜的尷尬。(3)物流運輸成本增加正在考驗企業盈利能力。具有水泥消費大市場的東部地區,如今正面臨著水泥生產原料、散裝水泥產品遠距離運輸的“兩大塊”物流成本上升的壓力;具有水泥礦山資源優勢的中西部地區,也會面對大量水泥產成品跨區域市場半徑的遠距離物流成本問題。更何況現代物流成本具有剛性支出特點和逐年增長的趨勢,并非單體企業所能左右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產業化發展上來。
城鄉市場市場發育水平懸殊的巨大反差,在現代物流設施和管理落后的作用下,催生了兩種博弈行為。(1)城市水泥市場需求集中,但受制于低碳化約束。有信息表明,我國重大工程“鐵公基”再刺激經濟政策的鼓動下,2010年鐵路建設投資7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0億元。籌建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城市有40多個,預計到2015年,我國運營軌道交通線路將達到60多條,線路總長1700公里,建設投資規模將達到6000億元。我國高速公路6.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將在2-3年內總里程超過美國。眾所周知,近城區 “一日經濟圈”內的水泥項目及其終端項目使用過程的環境污染,是個令政府和公眾頭痛的難題,更為值得強調的是,如今的中國城市已不堪環境污染的壓力,達到了再也承受不了的地步,所以,現代物流供應鏈及高附加值終端產品,首當其沖的成為產業鏈博弈的焦點。誰掌控了較低成本、高效服務的現代物流供應鏈,誰就必將擁有產業的未來。(2)農村市場需求總量增大,但受制于市場分散約束。事實上,物流成本及交易成本一直困擾農村散裝水泥市場發展,應該說政府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村水泥散裝率,但誰的心里都會畫上一個大問號: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靠政策扶持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到底還能堅持多久?企業如同面對著一張“巨大無比但薄得如紙”的大餅,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反過來再想想另一面,如滾集中度達到了一些“大象”夢想的“理想目標”,本來弱勢的農村市場能夠承受得了遠距離運輸所形成的水泥價格嗎?除非讓政府財政支出(當然還是納稅人的錢)買單。
充分競爭的水泥市場高度開放的特殊環境,在國際資本和跨國集團直接參與競爭的作用下,卷起了三股市場漩渦。(1)“熱錢”涌入。投資者張開血盆大口去肆意的分食“蛋糕”,巨額資本攪動了市場格局變幻莫測。(2)營銷翻新。由于水泥產品同質化嚴重、成本提高和管理粗放因素的影響,加上終端產品定制化在市場中漸成趨勢,營銷已經關系到水泥企業的輸贏成敗,并且成為標志著產業是否成熟的一種內在素質。(3)管理升級。無論是大到宏觀轉型或小到微觀競爭,都離不開管理升級。“船過水有痕”。跨國公司在市場中扮演著強力競爭者的同時,也為國內同行業樹立起一個可資學習借鑒的樣板。
水泥產量速增長和需求結構變化的市場成長期,在建筑市場科技水平相對滯后的作用下,強化了兩種市場效果。(1)散裝化發展不平衡。2001-2009年,全國散裝水泥供應量每年平均增長24.12%,水泥散裝率每年平均提高3.02個百分點。2009年,全國散裝水泥供應量達到7.53億噸,同比增長18.4%;散裝率46.27%,同比增長0.45個百分點。散裝率排在前五位的是上海、天津、北京、浙江、江蘇,水泥散裝率分別是95.1%、95.01%、93.67%、72.18%和67.42%,可見經濟越發達、建筑市場科技水平越高,水泥散裝化程度也隨之水漲船高。(2)低碳終端產品成本制約。實際上,諸如綠色混凝土、預拌砂漿等散裝水泥終端產品,與傳統產品相比,除了缺乏價格上的競爭優勢之外,一直受到現行建筑市場科技含量低和運行模式的擠壓,尤其是在產品剛性成本增加、建筑市場在價格、質量和功能低水平需求的態勢下,如果沒有政府外力的推動,還一時難以成為市場需求的主導。
行筆于此,如果非要對中國水泥市場格局做出一番概括性描述的話,歸納起來為:終端產品市場將首先在東部發達市場快速升溫,并且會一浪更比一浪高;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將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擠出功能”,挑起水泥生產制造基地的脊梁;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一時難改“雞肋”地位,沒有政策扶持很難熱起來;巨型企業集團“大象”將與眾多分散的中小企業“麻雀”并存共舞,新的產業組織模式會隨著市場深化應運而生;散裝化、低碳化、終端化將成為水泥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現代水泥產業需經歷散裝產業化“孕期”
我國確立了2030年實現現代產業體系的宏偉戰略,二十年的時光,彈指一揮間,但對于水泥產業現代化來說,要走的路肯定會既崎嶇又漫長,非同凡響,所以有權威人士做出了中國水泥產業現代化要比其他產業滯后10年的預測。
為什么水泥產業現代化要“晚十年”、不能與別的產業并駕齊驅一步登天哪?僅僅是悲觀和樂觀的視角上的區別嗎?肯定不是!主要是由于現實中國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決定了必然經歷一個現代散裝水泥產業化的過程,盡管這是一個可能有“三四十多年”的過渡期,但卻是無法逾越的,散裝化生存也就成了企業在現實階段中的必然選擇。一是低碳化決定了散裝化的道路任重道遠。中國水泥產量占世界的50%,產生的CO2排放占世界水泥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為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一定會成為產業量化標準和強制目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二是農村市場偏重結構決定了散裝化的道路關山重重。建國60年,我們城市化率僅僅達到45%,還有55%的農民,可人家西歐農村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幾。大凡對“三農”有些研究的人都清楚,制約農村市場發展的因素是復雜而深遠的,不僅僅是農村經濟的落后,更緣于農村社會的獨特結構,推進水泥散裝化也是如此。三是現代物流體系決定了散裝化的道路崎嶇漫長。市場中流行的水泥產品多數呈現粉狀或流質形態,需要封閉管道輸送,且不耐儲藏和保存,保質期又短,需要建設大型中轉設施和散裝物流設備,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長。四是終端化決定了散裝化的道路千回百轉。水泥終端產品是指以散裝水泥為基礎原料的預制、預拌的墻體材料和多種建筑材料,什么時候終端產品族群成氣候了,現代水泥產業也就為期不遠了。
或許有人會問:你為什么要反反復復地強調水泥散裝化的重要性?“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因為它是水泥市場從產品向產業跨越的必經階段,雖說它只是實現目標的路徑,而不是也不應該是產業終極目標,但水泥散裝化卻是整個產業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大家試想一下:推進循環經濟模式,沒用散裝化行嗎?追求低碳化目標,沒有散裝行嗎?實現產業現代化,沒有散裝化行嗎?
再把視角轉回到復雜的水泥市場格局中,從表面看來,這里充滿了矛盾,充滿了博弈,充滿了沖突,充滿了陣痛,但這恰恰卻是現代散裝水泥產業獨享的市場恩惠,是孕育這個產業成長的搖籃。現代散裝水泥產業如同“灰姑娘”一下子變成了百變“魔女”,拋棄了“灰不溜秋”、“埋埋汰汰”的容顏,轉瞬間變成了直插云天的華麗樓宇,變成了直通天際的大路通衢,變成了飛跨天塹的彩虹大橋。
毫無疑問,現代散裝水泥產業是當前水泥行業轉型和升級的代名詞,如果我們拋棄掩耳盜鈴般的“門戶”立場和偏見,自然會從以下幾個相互關系上依稀看到新產業的曙光。
水泥散裝化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系。前時代華納CEO麥克爾·鄧恩一語道明:“在經營企業過程中,商業模式比高技術更重要,因為前者是企業能夠立足的先決條件。”不客氣地講,我們多年來一直在一個誤區中打轉轉:散裝水泥不過是階段性行政工作,不過是包裝形式的簡單改變,不過是產品和純技術層面的調整變化,卻忽視了它本質上是一次傳統經營方式向現代商業模式的創新,是一次順應經濟全球化、市場國際化、增長綠色化、管理現代化的創新。借用美國約瑟夫·A熊彼得的著名創新理論:是一種“創造性破壞”。
邁克爾·波特曾在《競爭優勢》一書中作過如下闡述:“競爭優勢歸根結底產生于企業為客戶所能創造的價值;或者在提供同等效益時采取相對的低價格;或者其不同尋常的效益用于補償溢價而有余。”他進一步指出,“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可以采取的戰略包括:成本領先,其優勢直接來源于產品和服務的低成本。標新立異,即所提供產品和服務在消費者心目中有獨特之處。目標集聚,企業將其目標定位于產業內一種或一組細分市場,并量體裁衣使其戰略為特定的目標市場服務”。而這些恰好都會淋漓盡致的體現在一種商業模式上,我可以武斷地說:在目前中國水泥行業中,還沒有哪一種新商業模式能夠脫離水泥散裝化,從源頭產品制造到終端市場應用無不如此!
水泥散裝化與建筑項目節能的關系。城市和建筑是人類留給后代最直觀的遺產。據聯合國預計,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達到80多億,人口的增加,使食物、水、金屬和能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增加。人們開始注重高蛋白飲食、住越來越大的房子,越來越多地使用消耗汽油的交通工具......人類能耗三分之一都消耗在建筑中。自2000年以來,我國每年平均房屋竣工面積20億平方米,約消耗6億噸標煤,占社會總能耗的30%。建筑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比例已由27.6%上升到33%以上。推廣節能建筑已成為未建筑業發展的重點,主要表現在以節能為核心目的的生態環保理念應用,生態智能技術盡管不是建筑高科技的全部,卻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這些應用將影響到建筑結構形式、建筑材料革新及建筑設備和部品的優化。
傳統墻體材料無論在生產制造或建筑項目使用環節上,都具有對能源的高依賴、高消耗的先天不足。在水泥散裝化過程中,不僅要擺脫“礦業加窯業”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為建筑市場提供低碳節能產品。據建筑節能專業資料介紹,我國95%的原有建筑達不到節能標準,新建筑達到節能標準的也不足20%,尤其是我國墻體、屋頂和門窗單位面積的傳熱量,相當于氣候條件接近的發達國家的二到五倍,直接導致建筑用能源的過度消耗。如今全國發電量以接近GDP增速兩倍的速度增長,但全國還是有21個省份缺電,而每缺一度電就會帶來近7元的GDP損失。所以,水泥散裝化與建筑節能密不可分,當務之急是開發出既符合項目建筑結構承重,又環保且能達到現行節能設計標準的各類墻體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墻體材料 、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初步形成了以塊板為主的墻材體系。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相對要落后40-50年。假如我國城鎮建筑全部達到節能標準,每年可節省3.35億噸標準煤、減少8000萬千瓦時空調高峰負荷,相當于4.5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相當于每年節省電力投資約一萬億元,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
水泥散裝化與子產業發展的關系。現代產業體系是可持續發展的、有眾多相關分支產業支撐的綜合體系。上世紀 70 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完成了水泥散裝化,平均散裝率達到 70%以上,大部分中等發達國家也相繼在 70 年代末基本實現了水泥散裝化,全球迎來了主導產業與子產業齊頭并進的嶄新階段。發達國家的散裝水泥產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得益于水泥生產裝備、終端產品、現代物流裝備、外加劑材料等相關子產業的迅速跟進,一個現代化的大產業集群應運而生,使得水泥散裝化徹底擺脫了“瘸腳大仙”的命運。
離不開的散裝水泥專用裝備子產業。發達國家的散裝水泥專用裝備,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已實現了集約化、機械化、自動化和制造材料輕型化,形成了一個新興的潛力很大的新產業。與其相比,我國散裝水泥的裝卸、儲存和使用的設施裝備相對落后,仍然以粗放型為主,設施設備簡陋,人工作業居多,制約了生產、裝卸、儲存、運輸及使用相配套的技術服務體系,但這也正好說明了該子產業市場前景可觀。譬如:(1)中轉站設施。欲實現散裝水泥的產銷服務一體化、一體化,中轉站必不可少。荷蘭KOVAKO公司在歐洲建造了40多個萬噸級貯量的平房式中轉庫。2009年末我國散裝水泥發放庫14868個,增加了475個,增長3.3%。中轉庫1620個,僅增加1個,庫容量249.65萬噸。固定接收庫18834個,增加1553個,增長了8.99%,庫容量614.9萬噸,比上年增加18.7萬噸,增長了3.14%。(2)大噸位散裝設備。散裝水泥中轉運輸機械、混凝土機械、預制產品攪拌站、泵送機械等設備,特別是具備生產、裝車、輸送、計量、銷售及技術服務的自動化功能的設備。2009年,全國擁有散裝水泥專用汽車35501輛,當年增加2419輛,增長了7.31%。全國擁有混凝土攪拌車71370輛,比上年末增加10762輛,增長17.76%,攪拌容量59.92萬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4萬立方米,增長18.61%。泵車市場增長更迅猛,近10年來每年市場需求增長幅度接近70%以上,目前全國擁有混凝土泵車13030輛,比上年增加2240輛,增長20.36%,泵送能力91.41萬立方米,同比增加16.61萬立方米,增長22.21%。全國擁有干混砂漿運輸車194輛,車總容量9295噸,干混砂漿移動筒倉2046個,總容量為64577噸,干混砂漿背罐車74輛。全國現有散裝水泥儲罐108733個,比上年增加334個。
前景廣闊的終端產品子產業。水泥散裝化是水泥生產與終端產品之間的重要的產業形態。有一點市場常識的人都清楚,沒有哪一個蹩腳的商家,情愿去用袋裝水泥去生產終端產品。
預拌混凝土:2009年末,全國預拌混凝土行業產能23.35億立方米,同比增加3.76億立方米,增長19.19%,實際產量8.29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51億立方米,增長22.34%。預計2010年預拌混凝土產量將較2007年的1.8億噸增加1.6億噸,年復合增長率為23.3%。
預制構件:除了受力承載構件外,開發生產砌體砌塊產品、墻體預制件、預制—現澆結合的疊合結構預制件,為適應住宅產業化市場需求,大力開發各種功能性構件,如可以靈活隔斷的各類輕質墻板構件,保溫、阻熱、隔聲、防滲功能的外墻圍護構件及屋蓋構件,具有裝飾性藝術效果的構配件等。
預拌砂漿:據2009年對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預拌砂漿產品統計,預拌砂漿年設計生產能力4040.25萬噸,比上年增加2034.45萬噸,增長101.43%。全年實際生產預拌砂漿531.22萬噸,同比增加205.91萬噸,增長率為63.29%;濕拌砂漿的產量為397.45萬噸,比上年增加305.92萬噸,增長率為334.23%。全世界的干混砂漿產量已經達到了1億5000萬噸,產值已經到200億歐元。目前我國大約有50%閑置的設備潛力沒有得到發揮,是世界上干混砂漿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干混砂漿產能將發展到3000多萬噸,其中普通砂漿占1500萬噸。
外加劑產品:作為橫跨精細化工領域的混凝土技術水平的標志性產品,外加劑具有科技含量較高、后續技術服務要求高和市場附加值高的產品特性,被水泥行業稱為“混凝土第五組分”。在產品結構中,化學外加劑仍然是主力軍,占到45%左右,此外是礦物外加劑。它不僅能夠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還能提高混凝土強度,減少水泥使用量,延長混凝土使用壽命。目前全球混凝土外加劑市場增長強勁,美國外加劑市場年增長速度達到6.4%,預計到2012年將達到32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我國混凝土外加劑發展雖已初具規模,潛力仍然巨大。有業內人士預測預計可再分散膠粉的添加劑需求量呈迅速增長的勢頭,到2010年中國市場有望達到10萬噸左右。
水泥散裝化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關系。研究的結論明確告訴我們:水泥行業并不是朝不保夕的“骯臟產業”,在德國等國家的水泥產業早甩掉了夕陽行業的臭名聲,成為一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的新產業。我們散裝水泥向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為什么步履瞞珊?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天翻地覆慨而慷哪?一是治理生態環境污染成本高、歷史欠賬多;二是企業退出渠道不通暢、社會壓力大;三是現代物流等社會配套設施缺乏、輻射半徑小;四是對礦石燃料資源依賴度高、產生有害氣體、粉塵、噪音和礦山開采“五毒俱全”;五是從礦山開采到終端項目使用的產業鏈長涉及面廣、管控難。
此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相對而言該產業受國際市場沖擊較小,“洗牌”競爭也就不如其他行業表現的那樣慘烈,產業升級轉型的節律也就沒有那么快!比如說,與同樣消耗礦石的鋼鐵行業相比,我國鐵礦石抉大部分依賴進口,把礦山開采這一環節摔到了外邊,可是水泥行業石灰石礦則基本在國內;與同樣依靠煤炭燃燒的電力行業相比,電力產品輸送過程則綠色環保,而水泥產品銷售則拖著一個后續污染的大尾巴;與污染較嚴重的化工行業相比,化工行業產品數量相對少,價值高,污染的環節集中在生產制造過程,而水泥行業則產品數量大,價值低,物流量大,控制污染難度都相對大得多。總之,諸多因素都決定了散裝水泥產業升級轉型,是一個“文火慢燉”的過程,且呈現出波浪式反復的態勢,難怪專家預測水泥產業現代化屬于“遲來的愛”。
在這里,要提到一個振聾發聵的新名詞:綠色GDP,一個用來衡量各國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總量的核算指標。簡單地講,就是從現在統計的GDP總量中,扣除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內財富總量,屬于老百姓所說的那種擠掉水分的“凈是干貨”。那么,一度值得炫耀的當今水泥產量的第一大國,如果真的扣除以上所涉及到的“七扣八扣”,還到底能貢獻多少綠色GDP?能給國民帶來造福當代、功在千秋的多少財富?何時能戴上全程散裝化可持續發展的桂冠哪?這是一個苦澀的話題,也是轉型升級中待解的難題!
水泥散裝化與企業戰略的關系。記得我在以前的博文《現代散裝水泥產業戰略地圖》中,曾作過較為詳盡的闡述。水泥散裝化大趨勢,并不是簡單的產品層面的市場走勢,而是關乎戰略發展方向的大選擇,它會給企業帶來了兩個推力:一是企業越來越靠近終端市場,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的步伐;二是參與全產業鏈運營發展,突出某鏈環優勢拉動產業鏈整合。一個謀求全產業鏈發展的龍頭企業,完整的產業鏈必然會帶來成本轉移的預期結果,但并等于說要從單純的成本利益出發,而重點是著眼于創造新價值,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依據戰略管理理論分析,當下中國水泥行業已經具備了企業進行產業鏈整合的社會大環境,諸如國家產業政策、充裕的流動資本、存量產能布局和管理能力增強等必要條件之外,更喜人的是水泥散裝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產業集群新格局。可以預計,一個縱向整合或橫向協同全產業鏈的時代即將到來。
說到與企業戰略的關系,總要提及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當跨國公司高舉品牌大旗向水泥縱深市場挺進的時候,為什么國內大企業集團卻仍然延續過去資源依賴的決策慣性,一味熱衷于礦山資源和初級產品的爭奪,而對于人家的戰略動作視而不見,甚至于還美其名曰:企業戰略。其實國內的水泥礦山資源不同于進口的鐵礦石,既跑不了,也丟不掉,未來水泥市場控制力并不完全取決于產能規模的大小,而決定終端市場的話語權在誰的手中,最終體現為強大的品牌力量及其所蘊藏的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控制力才是市場集中度的核心,而絕非簡單的追求規模。
臨到篇尾,我仍然放不下那個沉重話題:在20-30年之后,現代產業體系如期展現在國人面前之際,難道水泥產業現代化真的甘心情愿猶如一個落伍者姍姍來遲、甚至被關在現代化的國門之外,象一個渾身上下骯臟污穢的“棄兒”嗎?這種帶有幾分羞辱和尷尬的境況,到底會不會比預想的更不盡人意呢?關鍵取決于在這個現代散裝水泥產業的過渡階段運行的怎樣了,能否搶回來比其他產業要落伍20年左右的寶貴時光!
緊接著一個更深層面的問題又涌了上來,為什么斑竹不直接提出中國現代水泥產業的宏觀愿景,而是強調現代散裝水泥產業,散裝化會給企業帶來哪些商業機會和現實挑戰?
考量水泥散裝化與水泥市場格局、現代散裝水泥產業與水泥產業之間的關系,恐怕是多年來糾結在業內人士心里的一堆“爛麻”,似乎真有些割不斷,理還亂。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們處在一個定位時代,一切都在新環境、新秩序、新變化中重新確認位置,中國水泥產業更是如此。面臨著轉型、升級、變革三大使命的水泥行業,應該在哪里定位,路又在何方?美國管理大師級人物彼得·德魯克曾警示人們:“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現代散裝水泥產業作為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人們對于它不免還有些迷茫不清,然而,水泥產業化的發展的客觀事實,卻給我們留下了進行系統思考和大膽想象的空間。后危機時期正向我們一步步的逼近,中國水泥市場將呈現出什么樣的格局,企業應該以什么樣的發展戰略在市場中成長?是狂舞的“大象”獨霸產業天下,還是以“大象”為主導的與“麻雀”共存共榮?是產業上下游的聯合艦隊揚帆遠航,還是某單一鏈環的巨無霸曲高和寡的獨角戲?市場不確定性的神秘之手寫下的多道考題,肯定絕不僅僅是這些而已。
把脈中國水泥微觀市場格局
戰略定位的模糊和游移,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主要緣于決策團隊對于未來水泥市場格局的走勢認識不清,缺乏正確的研判。坊間流行的一種觀點,簡單把水泥與鋼鐵、糧食等國際市場大宗產品相類比,套用其產業模式和市場波動規律,來預期和謀劃水泥行業的市場走勢;另外還有一種認識,簡單的認為中國水泥市場如同坐上了諾亞方舟,只要城市化進程不停滯,任其產能膨脹、經濟危機都奈何不得。其實,無論是簡單類比的方法,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誤判,都把現實中國水泥微觀市場的個性特質及其相互消長關系丟在了腦后,所以才會得出了流于表面化的“盲人摸象式”的結論。
到底有哪些獨特的稟賦條件,制約和影響著水泥市場微觀格局哪?
水泥礦山原料與產品銷售市場“兩頭在內”的獨特稟賦,在城市化進程的強勁需求作用下,強化了三種市場效應。(1)價格避風港效應。由于水泥自給率高且廠家分布廣,基本屬于自給有余的國內循環市場,所以完全不同于鐵礦石那樣對國際市場依賴度過高,時時會有被卡脖子的難忍之痛。水泥價格的漲跌波動,基本受國內政策和經濟形勢所左右,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干擾相對要小得多,為此在當今全球金融危機強烈動蕩中,我國水泥市場價格波動仍然不算大。即便跨國公司巨無霸們參與市場競爭、攪動了水泥市場這盆“渾水”,也很難把國際市場資源優勢的那把“魔劍”舞動的得心應手,幾乎不可能出現近幾年國際鐵礦石“卡脖子”漫天要價的復雜局面。(2)中小企業遍地開花效應。在現實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中,只要有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剛剛一冒頭,哪一個區域經濟熱度剛剛有些起色,利益驅動新資本進入者便會不請自來,蜂擁而至,加之水泥區域產品特點的局限性,價格波動的“地震”小,也就為水泥企業的滿天星般的分布提供了生存條件,小企業自然多了一些參與市場競爭“搶食分羹”的機會,同時還扮演起價格調節器的角色,讓那些欲享受壟斷暴利的大利益集團黃粱一夢。(3)被弱化的“擠出效應”。由于水泥市場處于國內封閉循環的大背景之下,加之整個經濟轉型的步履維艱和中央與地方利益機制不協調性,區域市場不平衡產生的空間,上馬新型干法項目如火如荼,而落后產能并沒有甘心情愿的自行退出市場,相反倒贏得了“吃政策飯過日子”的生存空間,哎,歷來是上馬容易,退出難!盡管擴大集中度猶如熱帶風暴一般,同時還伴隨著低碳環保的傾盆大雨,形成了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勢頭,但地方水泥項目依然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水泥區域性產品的先天特殊屬性,在能源價格增長導致物流成本攀高的作用下,衍生出了五種市場機制。(1)由于水泥產品市場輻射半徑較小,對現代物流設施和手段依賴度高,物流成本占產品價格比重增大,市場的腳步只能尾隨著社會“一日經濟圈”的擴大而亦步亦趨,導致行業利潤率和大型項目輻射面都難以擴大。(2)由于水泥企業遷出大都市,礦石原料及沙石、煤灰等輔助原料運輸半徑加長,物流成本增長較快,也在一口一口的蠶食本來不高的水泥產品毛利率,導致綜合盈利能力偏低的企業難以招架。(3)由于整個產業鏈發育水平低,企業綜合實力弱,現代物流設施受到投入和使用效率的限制,于是產品的供應時間、倉儲保質期和運輸成本,都成為了限制企業發展的瓶頸,難以最大限度的發揮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的功能。(4)盡管大型企業通過近幾年兼并整合的跑馬圈地,眾多區域板塊市場的龍頭均已現雛形,然而大多數企業還是無法形成對于區域市場的絕對控制力,看來要“掃蕩”眾多小型落后水泥企業攆出市場,提高水泥生產集中度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5)水泥市場的季節性需求變化,也為龍頭企業與小企業之間埋下了價格戰的火種,雖說小企業的總體效率較低,但憑借“地頭蛇”優勢,往往采取打得贏就產、打不贏就停的“市場游擊策略”,讓遠道奔襲而來的大企業苦不堪言,奈何不得。
東西部區域市場差異的失衡格局,在新法項目與落后產能的疊加過剩作用下,產生了三種市場現象。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由來已久,并不是水泥市場獨有的特征。東部地區占全國39%的人口卻創造了占全國60%的經濟總量,幾乎是中西部經濟總量的1.5倍。2008年我國人均GDP3258美元,東部5254美元、中部2667美元、西部2296美元。如果平均按7%遞增率計算,中西部人均GDP要達到東部現有水平,大約還需15年左右的時光。2008年全國人均水泥消費量1054公斤,東部為1275公斤、中部為958公斤、西部為876公斤。東部地區水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 48%;散裝水泥供應量占全國總量的56%。2008年東部地區浙江省的水泥散裝率已達70.88%,而西部地區的貴州省僅為16.95%;東部地區江蘇省預拌混凝土產量為10947萬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16.16%,西部地區的青海省僅為101萬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0.15%。
此外,我國人口結構過于內陸化和相對分散性,也是加劇東西部區域經濟失衡進而影響水泥市場出現偏重現象的原因之一。從全球人口結構分布上看,全世界37%的人口居住在距離海岸線100公里的范圍內,66%居住在距離海岸線400公里的范圍內,市場密度高,消費集中,港口物流優勢突出,具備布局散裝水泥現代物流大型設施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礎條件,而我國的情形恰恰相反。
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現狀是這樣一番亂象:(1)水泥產業布局失衡正在加劇。目前,華東地區已有水泥產能7.39億噸,當年消費量5.14億噸,即便把外來輸入占據的市場份額忽略不計,產能絕對過剩達到2.25億噸,大大超過了近幾年全國水泥消費增長量,況且,目前還有在建新型干法水泥項目78個,全部建成后又新增產能1.67億噸。理論上華東地區把現有落后產能2.26億噸全部淘汰,實際水泥產能仍過剩1.6億噸。產能過剩現象絕不是僅僅在華東,就是在中南、西南地區也是比較突出的。據初步統計,中南、西南分別在建新型干法水泥項目95個、127個,預計新增產能分別為1.03億噸、1.09億噸,合計新增水泥生產能力2.12億噸,也超過了全國水泥消費年平均增長量。(2)東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壓力都在凸現。兩難選擇正在折磨和考驗著人們的智慧,一方面是東部發達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化步伐,對散裝水泥有著穩定而強力的市場需求,同時也構成了對生態環境的嚴重壓力;一方面則是西部欠發達地區擁有豐富的水泥礦山資源,但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本來就惡化到了極限,必然會又一次遭遇雪上加霜的尷尬。(3)物流運輸成本增加正在考驗企業盈利能力。具有水泥消費大市場的東部地區,如今正面臨著水泥生產原料、散裝水泥產品遠距離運輸的“兩大塊”物流成本上升的壓力;具有水泥礦山資源優勢的中西部地區,也會面對大量水泥產成品跨區域市場半徑的遠距離物流成本問題。更何況現代物流成本具有剛性支出特點和逐年增長的趨勢,并非單體企業所能左右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產業化發展上來。
城鄉市場市場發育水平懸殊的巨大反差,在現代物流設施和管理落后的作用下,催生了兩種博弈行為。(1)城市水泥市場需求集中,但受制于低碳化約束。有信息表明,我國重大工程“鐵公基”再刺激經濟政策的鼓動下,2010年鐵路建設投資7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0億元。籌建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城市有40多個,預計到2015年,我國運營軌道交通線路將達到60多條,線路總長1700公里,建設投資規模將達到6000億元。我國高速公路6.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將在2-3年內總里程超過美國。眾所周知,近城區 “一日經濟圈”內的水泥項目及其終端項目使用過程的環境污染,是個令政府和公眾頭痛的難題,更為值得強調的是,如今的中國城市已不堪環境污染的壓力,達到了再也承受不了的地步,所以,現代物流供應鏈及高附加值終端產品,首當其沖的成為產業鏈博弈的焦點。誰掌控了較低成本、高效服務的現代物流供應鏈,誰就必將擁有產業的未來。(2)農村市場需求總量增大,但受制于市場分散約束。事實上,物流成本及交易成本一直困擾農村散裝水泥市場發展,應該說政府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村水泥散裝率,但誰的心里都會畫上一個大問號: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靠政策扶持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到底還能堅持多久?企業如同面對著一張“巨大無比但薄得如紙”的大餅,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反過來再想想另一面,如滾集中度達到了一些“大象”夢想的“理想目標”,本來弱勢的農村市場能夠承受得了遠距離運輸所形成的水泥價格嗎?除非讓政府財政支出(當然還是納稅人的錢)買單。
充分競爭的水泥市場高度開放的特殊環境,在國際資本和跨國集團直接參與競爭的作用下,卷起了三股市場漩渦。(1)“熱錢”涌入。投資者張開血盆大口去肆意的分食“蛋糕”,巨額資本攪動了市場格局變幻莫測。(2)營銷翻新。由于水泥產品同質化嚴重、成本提高和管理粗放因素的影響,加上終端產品定制化在市場中漸成趨勢,營銷已經關系到水泥企業的輸贏成敗,并且成為標志著產業是否成熟的一種內在素質。(3)管理升級。無論是大到宏觀轉型或小到微觀競爭,都離不開管理升級。“船過水有痕”。跨國公司在市場中扮演著強力競爭者的同時,也為國內同行業樹立起一個可資學習借鑒的樣板。
水泥產量速增長和需求結構變化的市場成長期,在建筑市場科技水平相對滯后的作用下,強化了兩種市場效果。(1)散裝化發展不平衡。2001-2009年,全國散裝水泥供應量每年平均增長24.12%,水泥散裝率每年平均提高3.02個百分點。2009年,全國散裝水泥供應量達到7.53億噸,同比增長18.4%;散裝率46.27%,同比增長0.45個百分點。散裝率排在前五位的是上海、天津、北京、浙江、江蘇,水泥散裝率分別是95.1%、95.01%、93.67%、72.18%和67.42%,可見經濟越發達、建筑市場科技水平越高,水泥散裝化程度也隨之水漲船高。(2)低碳終端產品成本制約。實際上,諸如綠色混凝土、預拌砂漿等散裝水泥終端產品,與傳統產品相比,除了缺乏價格上的競爭優勢之外,一直受到現行建筑市場科技含量低和運行模式的擠壓,尤其是在產品剛性成本增加、建筑市場在價格、質量和功能低水平需求的態勢下,如果沒有政府外力的推動,還一時難以成為市場需求的主導。
行筆于此,如果非要對中國水泥市場格局做出一番概括性描述的話,歸納起來為:終端產品市場將首先在東部發達市場快速升溫,并且會一浪更比一浪高;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將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擠出功能”,挑起水泥生產制造基地的脊梁;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一時難改“雞肋”地位,沒有政策扶持很難熱起來;巨型企業集團“大象”將與眾多分散的中小企業“麻雀”并存共舞,新的產業組織模式會隨著市場深化應運而生;散裝化、低碳化、終端化將成為水泥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現代水泥產業需經歷散裝產業化“孕期”
我國確立了2030年實現現代產業體系的宏偉戰略,二十年的時光,彈指一揮間,但對于水泥產業現代化來說,要走的路肯定會既崎嶇又漫長,非同凡響,所以有權威人士做出了中國水泥產業現代化要比其他產業滯后10年的預測。
為什么水泥產業現代化要“晚十年”、不能與別的產業并駕齊驅一步登天哪?僅僅是悲觀和樂觀的視角上的區別嗎?肯定不是!主要是由于現實中國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決定了必然經歷一個現代散裝水泥產業化的過程,盡管這是一個可能有“三四十多年”的過渡期,但卻是無法逾越的,散裝化生存也就成了企業在現實階段中的必然選擇。一是低碳化決定了散裝化的道路任重道遠。中國水泥產量占世界的50%,產生的CO2排放占世界水泥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為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一定會成為產業量化標準和強制目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二是農村市場偏重結構決定了散裝化的道路關山重重。建國60年,我們城市化率僅僅達到45%,還有55%的農民,可人家西歐農村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幾。大凡對“三農”有些研究的人都清楚,制約農村市場發展的因素是復雜而深遠的,不僅僅是農村經濟的落后,更緣于農村社會的獨特結構,推進水泥散裝化也是如此。三是現代物流體系決定了散裝化的道路崎嶇漫長。市場中流行的水泥產品多數呈現粉狀或流質形態,需要封閉管道輸送,且不耐儲藏和保存,保質期又短,需要建設大型中轉設施和散裝物流設備,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長。四是終端化決定了散裝化的道路千回百轉。水泥終端產品是指以散裝水泥為基礎原料的預制、預拌的墻體材料和多種建筑材料,什么時候終端產品族群成氣候了,現代水泥產業也就為期不遠了。
或許有人會問:你為什么要反反復復地強調水泥散裝化的重要性?“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因為它是水泥市場從產品向產業跨越的必經階段,雖說它只是實現目標的路徑,而不是也不應該是產業終極目標,但水泥散裝化卻是整個產業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大家試想一下:推進循環經濟模式,沒用散裝化行嗎?追求低碳化目標,沒有散裝行嗎?實現產業現代化,沒有散裝化行嗎?
再把視角轉回到復雜的水泥市場格局中,從表面看來,這里充滿了矛盾,充滿了博弈,充滿了沖突,充滿了陣痛,但這恰恰卻是現代散裝水泥產業獨享的市場恩惠,是孕育這個產業成長的搖籃。現代散裝水泥產業如同“灰姑娘”一下子變成了百變“魔女”,拋棄了“灰不溜秋”、“埋埋汰汰”的容顏,轉瞬間變成了直插云天的華麗樓宇,變成了直通天際的大路通衢,變成了飛跨天塹的彩虹大橋。
毫無疑問,現代散裝水泥產業是當前水泥行業轉型和升級的代名詞,如果我們拋棄掩耳盜鈴般的“門戶”立場和偏見,自然會從以下幾個相互關系上依稀看到新產業的曙光。
水泥散裝化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系。前時代華納CEO麥克爾·鄧恩一語道明:“在經營企業過程中,商業模式比高技術更重要,因為前者是企業能夠立足的先決條件。”不客氣地講,我們多年來一直在一個誤區中打轉轉:散裝水泥不過是階段性行政工作,不過是包裝形式的簡單改變,不過是產品和純技術層面的調整變化,卻忽視了它本質上是一次傳統經營方式向現代商業模式的創新,是一次順應經濟全球化、市場國際化、增長綠色化、管理現代化的創新。借用美國約瑟夫·A熊彼得的著名創新理論:是一種“創造性破壞”。
邁克爾·波特曾在《競爭優勢》一書中作過如下闡述:“競爭優勢歸根結底產生于企業為客戶所能創造的價值;或者在提供同等效益時采取相對的低價格;或者其不同尋常的效益用于補償溢價而有余。”他進一步指出,“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可以采取的戰略包括:成本領先,其優勢直接來源于產品和服務的低成本。標新立異,即所提供產品和服務在消費者心目中有獨特之處。目標集聚,企業將其目標定位于產業內一種或一組細分市場,并量體裁衣使其戰略為特定的目標市場服務”。而這些恰好都會淋漓盡致的體現在一種商業模式上,我可以武斷地說:在目前中國水泥行業中,還沒有哪一種新商業模式能夠脫離水泥散裝化,從源頭產品制造到終端市場應用無不如此!
水泥散裝化與建筑項目節能的關系。城市和建筑是人類留給后代最直觀的遺產。據聯合國預計,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達到80多億,人口的增加,使食物、水、金屬和能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增加。人們開始注重高蛋白飲食、住越來越大的房子,越來越多地使用消耗汽油的交通工具......人類能耗三分之一都消耗在建筑中。自2000年以來,我國每年平均房屋竣工面積20億平方米,約消耗6億噸標煤,占社會總能耗的30%。建筑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比例已由27.6%上升到33%以上。推廣節能建筑已成為未建筑業發展的重點,主要表現在以節能為核心目的的生態環保理念應用,生態智能技術盡管不是建筑高科技的全部,卻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這些應用將影響到建筑結構形式、建筑材料革新及建筑設備和部品的優化。
傳統墻體材料無論在生產制造或建筑項目使用環節上,都具有對能源的高依賴、高消耗的先天不足。在水泥散裝化過程中,不僅要擺脫“礦業加窯業”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為建筑市場提供低碳節能產品。據建筑節能專業資料介紹,我國95%的原有建筑達不到節能標準,新建筑達到節能標準的也不足20%,尤其是我國墻體、屋頂和門窗單位面積的傳熱量,相當于氣候條件接近的發達國家的二到五倍,直接導致建筑用能源的過度消耗。如今全國發電量以接近GDP增速兩倍的速度增長,但全國還是有21個省份缺電,而每缺一度電就會帶來近7元的GDP損失。所以,水泥散裝化與建筑節能密不可分,當務之急是開發出既符合項目建筑結構承重,又環保且能達到現行節能設計標準的各類墻體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墻體材料 、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初步形成了以塊板為主的墻材體系。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相對要落后40-50年。假如我國城鎮建筑全部達到節能標準,每年可節省3.35億噸標準煤、減少8000萬千瓦時空調高峰負荷,相當于4.5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相當于每年節省電力投資約一萬億元,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
水泥散裝化與子產業發展的關系。現代產業體系是可持續發展的、有眾多相關分支產業支撐的綜合體系。上世紀 70 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完成了水泥散裝化,平均散裝率達到 70%以上,大部分中等發達國家也相繼在 70 年代末基本實現了水泥散裝化,全球迎來了主導產業與子產業齊頭并進的嶄新階段。發達國家的散裝水泥產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得益于水泥生產裝備、終端產品、現代物流裝備、外加劑材料等相關子產業的迅速跟進,一個現代化的大產業集群應運而生,使得水泥散裝化徹底擺脫了“瘸腳大仙”的命運。
離不開的散裝水泥專用裝備子產業。發達國家的散裝水泥專用裝備,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已實現了集約化、機械化、自動化和制造材料輕型化,形成了一個新興的潛力很大的新產業。與其相比,我國散裝水泥的裝卸、儲存和使用的設施裝備相對落后,仍然以粗放型為主,設施設備簡陋,人工作業居多,制約了生產、裝卸、儲存、運輸及使用相配套的技術服務體系,但這也正好說明了該子產業市場前景可觀。譬如:(1)中轉站設施。欲實現散裝水泥的產銷服務一體化、一體化,中轉站必不可少。荷蘭KOVAKO公司在歐洲建造了40多個萬噸級貯量的平房式中轉庫。2009年末我國散裝水泥發放庫14868個,增加了475個,增長3.3%。中轉庫1620個,僅增加1個,庫容量249.65萬噸。固定接收庫18834個,增加1553個,增長了8.99%,庫容量614.9萬噸,比上年增加18.7萬噸,增長了3.14%。(2)大噸位散裝設備。散裝水泥中轉運輸機械、混凝土機械、預制產品攪拌站、泵送機械等設備,特別是具備生產、裝車、輸送、計量、銷售及技術服務的自動化功能的設備。2009年,全國擁有散裝水泥專用汽車35501輛,當年增加2419輛,增長了7.31%。全國擁有混凝土攪拌車71370輛,比上年末增加10762輛,增長17.76%,攪拌容量59.92萬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4萬立方米,增長18.61%。泵車市場增長更迅猛,近10年來每年市場需求增長幅度接近70%以上,目前全國擁有混凝土泵車13030輛,比上年增加2240輛,增長20.36%,泵送能力91.41萬立方米,同比增加16.61萬立方米,增長22.21%。全國擁有干混砂漿運輸車194輛,車總容量9295噸,干混砂漿移動筒倉2046個,總容量為64577噸,干混砂漿背罐車74輛。全國現有散裝水泥儲罐108733個,比上年增加334個。
前景廣闊的終端產品子產業。水泥散裝化是水泥生產與終端產品之間的重要的產業形態。有一點市場常識的人都清楚,沒有哪一個蹩腳的商家,情愿去用袋裝水泥去生產終端產品。
預拌混凝土:2009年末,全國預拌混凝土行業產能23.35億立方米,同比增加3.76億立方米,增長19.19%,實際產量8.29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51億立方米,增長22.34%。預計2010年預拌混凝土產量將較2007年的1.8億噸增加1.6億噸,年復合增長率為23.3%。
預制構件:除了受力承載構件外,開發生產砌體砌塊產品、墻體預制件、預制—現澆結合的疊合結構預制件,為適應住宅產業化市場需求,大力開發各種功能性構件,如可以靈活隔斷的各類輕質墻板構件,保溫、阻熱、隔聲、防滲功能的外墻圍護構件及屋蓋構件,具有裝飾性藝術效果的構配件等。
預拌砂漿:據2009年對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預拌砂漿產品統計,預拌砂漿年設計生產能力4040.25萬噸,比上年增加2034.45萬噸,增長101.43%。全年實際生產預拌砂漿531.22萬噸,同比增加205.91萬噸,增長率為63.29%;濕拌砂漿的產量為397.45萬噸,比上年增加305.92萬噸,增長率為334.23%。全世界的干混砂漿產量已經達到了1億5000萬噸,產值已經到200億歐元。目前我國大約有50%閑置的設備潛力沒有得到發揮,是世界上干混砂漿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干混砂漿產能將發展到3000多萬噸,其中普通砂漿占1500萬噸。
外加劑產品:作為橫跨精細化工領域的混凝土技術水平的標志性產品,外加劑具有科技含量較高、后續技術服務要求高和市場附加值高的產品特性,被水泥行業稱為“混凝土第五組分”。在產品結構中,化學外加劑仍然是主力軍,占到45%左右,此外是礦物外加劑。它不僅能夠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還能提高混凝土強度,減少水泥使用量,延長混凝土使用壽命。目前全球混凝土外加劑市場增長強勁,美國外加劑市場年增長速度達到6.4%,預計到2012年將達到32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我國混凝土外加劑發展雖已初具規模,潛力仍然巨大。有業內人士預測預計可再分散膠粉的添加劑需求量呈迅速增長的勢頭,到2010年中國市場有望達到10萬噸左右。
水泥散裝化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關系。研究的結論明確告訴我們:水泥行業并不是朝不保夕的“骯臟產業”,在德國等國家的水泥產業早甩掉了夕陽行業的臭名聲,成為一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的新產業。我們散裝水泥向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為什么步履瞞珊?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天翻地覆慨而慷哪?一是治理生態環境污染成本高、歷史欠賬多;二是企業退出渠道不通暢、社會壓力大;三是現代物流等社會配套設施缺乏、輻射半徑小;四是對礦石燃料資源依賴度高、產生有害氣體、粉塵、噪音和礦山開采“五毒俱全”;五是從礦山開采到終端項目使用的產業鏈長涉及面廣、管控難。
此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相對而言該產業受國際市場沖擊較小,“洗牌”競爭也就不如其他行業表現的那樣慘烈,產業升級轉型的節律也就沒有那么快!比如說,與同樣消耗礦石的鋼鐵行業相比,我國鐵礦石抉大部分依賴進口,把礦山開采這一環節摔到了外邊,可是水泥行業石灰石礦則基本在國內;與同樣依靠煤炭燃燒的電力行業相比,電力產品輸送過程則綠色環保,而水泥產品銷售則拖著一個后續污染的大尾巴;與污染較嚴重的化工行業相比,化工行業產品數量相對少,價值高,污染的環節集中在生產制造過程,而水泥行業則產品數量大,價值低,物流量大,控制污染難度都相對大得多。總之,諸多因素都決定了散裝水泥產業升級轉型,是一個“文火慢燉”的過程,且呈現出波浪式反復的態勢,難怪專家預測水泥產業現代化屬于“遲來的愛”。
在這里,要提到一個振聾發聵的新名詞:綠色GDP,一個用來衡量各國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總量的核算指標。簡單地講,就是從現在統計的GDP總量中,扣除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內財富總量,屬于老百姓所說的那種擠掉水分的“凈是干貨”。那么,一度值得炫耀的當今水泥產量的第一大國,如果真的扣除以上所涉及到的“七扣八扣”,還到底能貢獻多少綠色GDP?能給國民帶來造福當代、功在千秋的多少財富?何時能戴上全程散裝化可持續發展的桂冠哪?這是一個苦澀的話題,也是轉型升級中待解的難題!
水泥散裝化與企業戰略的關系。記得我在以前的博文《現代散裝水泥產業戰略地圖》中,曾作過較為詳盡的闡述。水泥散裝化大趨勢,并不是簡單的產品層面的市場走勢,而是關乎戰略發展方向的大選擇,它會給企業帶來了兩個推力:一是企業越來越靠近終端市場,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的步伐;二是參與全產業鏈運營發展,突出某鏈環優勢拉動產業鏈整合。一個謀求全產業鏈發展的龍頭企業,完整的產業鏈必然會帶來成本轉移的預期結果,但并等于說要從單純的成本利益出發,而重點是著眼于創造新價值,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依據戰略管理理論分析,當下中國水泥行業已經具備了企業進行產業鏈整合的社會大環境,諸如國家產業政策、充裕的流動資本、存量產能布局和管理能力增強等必要條件之外,更喜人的是水泥散裝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產業集群新格局。可以預計,一個縱向整合或橫向協同全產業鏈的時代即將到來。
說到與企業戰略的關系,總要提及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當跨國公司高舉品牌大旗向水泥縱深市場挺進的時候,為什么國內大企業集團卻仍然延續過去資源依賴的決策慣性,一味熱衷于礦山資源和初級產品的爭奪,而對于人家的戰略動作視而不見,甚至于還美其名曰:企業戰略。其實國內的水泥礦山資源不同于進口的鐵礦石,既跑不了,也丟不掉,未來水泥市場控制力并不完全取決于產能規模的大小,而決定終端市場的話語權在誰的手中,最終體現為強大的品牌力量及其所蘊藏的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控制力才是市場集中度的核心,而絕非簡單的追求規模。
臨到篇尾,我仍然放不下那個沉重話題:在20-30年之后,現代產業體系如期展現在國人面前之際,難道水泥產業現代化真的甘心情愿猶如一個落伍者姍姍來遲、甚至被關在現代化的國門之外,象一個渾身上下骯臟污穢的“棄兒”嗎?這種帶有幾分羞辱和尷尬的境況,到底會不會比預想的更不盡人意呢?關鍵取決于在這個現代散裝水泥產業的過渡階段運行的怎樣了,能否搶回來比其他產業要落伍20年左右的寶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