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日開幕的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向大會書面報告《長沙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為長沙發展亮出了一套精彩的組合拳。
(一)項目建設:實施重大項目463個
預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達到3840億元。2011年實施重大項目463個,年度計劃投資1848億元。其中續建項目240個,年度計劃投資1014億元,新建項目223個,年度計劃投資834億元。
交通能源,重點抓好客運專線、城際鐵路、省際高速路網、天然氣利用工程等重大項目。
城市建設,重點加快軌道交通、過江通道、城市快速骨架網絡及樞紐站場等項目建設。
產業發展,重點推進中航飛機起落架、三一(寧鄉)產業園、比亞迪、廣汽菲亞特、中電48所、杉杉新材、藍思科技、青蘋果數據中心、中電軟件園、九芝堂等一批優勢企業實施的重大產業化項目。
社會民生,繼續推進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項目建設。
(二)擴大消費:打造娛樂購物消費品牌
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0億元。
加速形成通達便利的消費交通網絡。大力推進芙蓉中央商務區、高鐵新城商務新中心、大河西先導區濱江片區商務新中心建設;加強武廣片區、濱江新城、南湖片區、老火車北站、東牌樓、湘江大道沿線商業地產建設;加快發展電視購物、網絡購物等新型商貿業態。
推進月亮島美猴王國主題樂園、恒廣歡樂世界等主題文化公園的規劃建設,著力打造娛樂消費品牌;加快湖南裕田奧特萊斯、友阿奧特萊斯等世界名牌折扣店建設,培育購物消費品牌;提升旅游消費品質,加快岳麓山、灰湯溫泉、銅官窯等重點景區建設,建設長沙市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配套服務;培育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推進歐德寶國際汽車城、湖南蘭天汽車商貿城等項目建設;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適度開發精品樓盤和高檔住宅小區,大力發展節能環保住宅。
積極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快建立職工工資增長、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和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確保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釋放消費潛力,增強居民的消費意愿。繼續探索符合我市消費特點的配套刺激政策和措施。
(三)產業轉型:推進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
預期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8%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
一是推進工業經濟創新發展。重點做好新材料、現代中藥兩條產業鏈建設規劃。重點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核心部件制造、產業龍頭和品牌培育,特別是工程機械主要零部件關鍵技術的引進與集成創新。全力抓好中聯泵送機械擴產、山河工業城一期、三一混凝土機械擴產、北汽福田中重卡擴建、陜汽環通二期、商飛C919、中鐵盾構二期、湘投金天鈦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大力推進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推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三是突出現代農業基礎地位。千方百計抓好“米袋子”,下大力氣保障“菜籃子”,穩步發展畜禽水產,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加快發展休閑農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四)國際化發展:實現直接利用外資25.8億美元
完善城市規劃布局。
加快大河西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和樞紐站場建設;加快地鐵1、2號線建設和3、4、5號線的前期準備;對全市公交線路、場站建設進行結構優化;繼續實施城區道路交通疏導工程。增強電網供電能力,保障城市供水供氣。加大城市片區開發、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建設精品社區、國際化特色社區。
完成“兩館一廳”建設,加快推進市文化藝術中心、新廣電中心、湖南近現代史博物館等建設。
繼續鎖定世界500強等大企業集團,爭取來長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著力推進金融街、金融后援基地建設。大力引進具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外資項目、國際型人才。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實現直接利用外資25.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70億美元。
(五)協調發展:新增農村公路1500公里
一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農村公路1500公里。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新解決45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28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切實抓好以1.5萬處山塘擴容增蓄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實現增蓄1200萬方。增加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重點推進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再利用和生態鎮村建設。
二是加快城鄉產業融合步伐。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推動特色產業、優勢項目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推進遠城區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開發建設。
三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大中心鎮建設力度,進一步承擔吸納人口和集聚產業的功能。加快建設靖港、板倉等一批以都市休閑、近郊旅游、居家養老等為特色的小城鎮。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和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六)自主創新:專利授權量增長10%以上
加強對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和產業技術聯盟的支持。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市外科技成果在長沙產業化。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20%以上,專利授權量增長10%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3%以上。
繼續實施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和先進實用技術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大河西人才創業示范區建設,制定出臺引進國際高端人才管理服務辦法。
進一步完善支持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體系和制度保障。加大政府對自主創新的引導性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交易、風險投資和自主創新擔保體系建設。
(七)兩型社會:推進湘江長沙段環境綜合整治
加快大河西先導區建設。重點鋪排建設項目166個,年度計劃投資336億元。預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都增長3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0%以上。
繼續推進湘江流域長沙段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坪塘、暮云等污水處理廠及城區配套管網建設。啟動建設餐廚廢棄物處理中心。抓好重金屬污染治理,確保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2%以上。全面實施城區養殖業退出,建立覆蓋100個鄉鎮的垃圾收集處置體系,建成3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完成500頭以上養殖場(戶)的污染治理。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創新。推動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創新發展金融機構,抓好小額貸款公司擴大試點工作,加快推進村鎮銀行設立試點。推進人口戶籍、農村土地、農村金融、社會保障四項重點改革。全面落實新一輪市縣政府機構改革方案。
(八)改善民生:逐步將各類人員納入參保范圍
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伍轉業軍人及城鎮其他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以上。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
繼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將各類人員納入參保范圍。
探索廉租住房、公租住房等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相結合,新建(籌集)廉租房7000套,完成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3000戶,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促進人口計生、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其他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完善“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措施。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重大危險源安全和人口密集區管理;加強市場監管,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及時解決突出的治安問題。
(一)項目建設:實施重大項目463個
預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達到3840億元。2011年實施重大項目463個,年度計劃投資1848億元。其中續建項目240個,年度計劃投資1014億元,新建項目223個,年度計劃投資834億元。
交通能源,重點抓好客運專線、城際鐵路、省際高速路網、天然氣利用工程等重大項目。
城市建設,重點加快軌道交通、過江通道、城市快速骨架網絡及樞紐站場等項目建設。
產業發展,重點推進中航飛機起落架、三一(寧鄉)產業園、比亞迪、廣汽菲亞特、中電48所、杉杉新材、藍思科技、青蘋果數據中心、中電軟件園、九芝堂等一批優勢企業實施的重大產業化項目。
社會民生,繼續推進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項目建設。
(二)擴大消費:打造娛樂購物消費品牌
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0億元。
加速形成通達便利的消費交通網絡。大力推進芙蓉中央商務區、高鐵新城商務新中心、大河西先導區濱江片區商務新中心建設;加強武廣片區、濱江新城、南湖片區、老火車北站、東牌樓、湘江大道沿線商業地產建設;加快發展電視購物、網絡購物等新型商貿業態。
推進月亮島美猴王國主題樂園、恒廣歡樂世界等主題文化公園的規劃建設,著力打造娛樂消費品牌;加快湖南裕田奧特萊斯、友阿奧特萊斯等世界名牌折扣店建設,培育購物消費品牌;提升旅游消費品質,加快岳麓山、灰湯溫泉、銅官窯等重點景區建設,建設長沙市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配套服務;培育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推進歐德寶國際汽車城、湖南蘭天汽車商貿城等項目建設;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適度開發精品樓盤和高檔住宅小區,大力發展節能環保住宅。
積極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快建立職工工資增長、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和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確保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釋放消費潛力,增強居民的消費意愿。繼續探索符合我市消費特點的配套刺激政策和措施。
(三)產業轉型:推進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
預期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8%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
一是推進工業經濟創新發展。重點做好新材料、現代中藥兩條產業鏈建設規劃。重點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核心部件制造、產業龍頭和品牌培育,特別是工程機械主要零部件關鍵技術的引進與集成創新。全力抓好中聯泵送機械擴產、山河工業城一期、三一混凝土機械擴產、北汽福田中重卡擴建、陜汽環通二期、商飛C919、中鐵盾構二期、湘投金天鈦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大力推進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推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三是突出現代農業基礎地位。千方百計抓好“米袋子”,下大力氣保障“菜籃子”,穩步發展畜禽水產,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加快發展休閑農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四)國際化發展:實現直接利用外資25.8億美元
完善城市規劃布局。
加快大河西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和樞紐站場建設;加快地鐵1、2號線建設和3、4、5號線的前期準備;對全市公交線路、場站建設進行結構優化;繼續實施城區道路交通疏導工程。增強電網供電能力,保障城市供水供氣。加大城市片區開發、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建設精品社區、國際化特色社區。
完成“兩館一廳”建設,加快推進市文化藝術中心、新廣電中心、湖南近現代史博物館等建設。
繼續鎖定世界500強等大企業集團,爭取來長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著力推進金融街、金融后援基地建設。大力引進具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外資項目、國際型人才。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實現直接利用外資25.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70億美元。
(五)協調發展:新增農村公路1500公里
一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農村公路1500公里。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新解決45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28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切實抓好以1.5萬處山塘擴容增蓄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實現增蓄1200萬方。增加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重點推進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再利用和生態鎮村建設。
二是加快城鄉產業融合步伐。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推動特色產業、優勢項目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推進遠城區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開發建設。
三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大中心鎮建設力度,進一步承擔吸納人口和集聚產業的功能。加快建設靖港、板倉等一批以都市休閑、近郊旅游、居家養老等為特色的小城鎮。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和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六)自主創新:專利授權量增長10%以上
加強對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和產業技術聯盟的支持。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市外科技成果在長沙產業化。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20%以上,專利授權量增長10%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3%以上。
繼續實施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和先進實用技術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大河西人才創業示范區建設,制定出臺引進國際高端人才管理服務辦法。
進一步完善支持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體系和制度保障。加大政府對自主創新的引導性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交易、風險投資和自主創新擔保體系建設。
(七)兩型社會:推進湘江長沙段環境綜合整治
加快大河西先導區建設。重點鋪排建設項目166個,年度計劃投資336億元。預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8%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都增長3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0%以上。
繼續推進湘江流域長沙段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坪塘、暮云等污水處理廠及城區配套管網建設。啟動建設餐廚廢棄物處理中心。抓好重金屬污染治理,確保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2%以上。全面實施城區養殖業退出,建立覆蓋100個鄉鎮的垃圾收集處置體系,建成3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完成500頭以上養殖場(戶)的污染治理。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創新。推動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創新發展金融機構,抓好小額貸款公司擴大試點工作,加快推進村鎮銀行設立試點。推進人口戶籍、農村土地、農村金融、社會保障四項重點改革。全面落實新一輪市縣政府機構改革方案。
(八)改善民生:逐步將各類人員納入參保范圍
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伍轉業軍人及城鎮其他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以上。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
繼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將各類人員納入參保范圍。
探索廉租住房、公租住房等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相結合,新建(籌集)廉租房7000套,完成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3000戶,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促進人口計生、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其他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完善“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措施。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重大危險源安全和人口密集區管理;加強市場監管,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及時解決突出的治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