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姚燕:科技創新支撐建材工業可持續發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11-18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材報
核心提示:姚燕:科技創新支撐建材工業可持續發展
  以下是中國建材集團總經理姚燕在建材工業“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發展戰略回顧與展望座談會上的講話。

  建筑材料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工業,不僅為建筑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和保證,而且也為解決和改善城鄉居住條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保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建材工業和建筑業一并被列入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又進入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期。作為經濟建設重要原材料產業之一的建材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建筑業的拉動下,其發展勢頭之快,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從1985年起,我國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衛生陶瓷等建材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先后居于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建材生產和消費大國。盡管我國主要建材產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等的產量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國并不是建材強國,有關專家將建材工業“大而不強”的現實總結為“四大五低”。“四大”即為產品產量大、企業數量大、職工隊伍大、能源消耗大;“五低”則是勞動生產率低、集約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市場應變能力低、經濟效益低。針對這一狀況,建材工業提出了“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這里,“靠新出強”就是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升建材工業總體技術經濟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從而實現“由大變強”。

  而建材制造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歷程也揭示出科技創新是貫穿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科技創新推動建材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一五”期間,建材主要產品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過70%,浮法玻璃比重超過80%。建材工業在結構調整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與科技創新工作密切相關。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是以懸浮預熱和預分解技術為核心,利用現代流體力學、燃燒動力學、熱工學、粉體工程學等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并采用計算機及其網絡化信息技術進行水泥工業生產的綜合技術。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是以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開展的大量試驗研究為基礎,天津院、合肥院等單位通過成套裝備及單機設計、制造技術引進,在消化吸收國外引進技術及掌握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的基礎上,通過研究開發不斷創新,最終克服了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推廣應用的瓶頸,大幅度降低了建設投資,提高了設備運轉率,使生產能耗、粉塵排放及產品質量等均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而使我國水泥工業實現以新型干法生產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成為可能,加快了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十一五”期間,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等單位承擔了國家“973”計劃項目“水泥低能耗制備和高效應用的基礎研究”,通過開展水泥熟料分段燒成動力學及過程控制的研究,以期弄清熟料形成過程的最佳熱、動力學機制,建立最佳能量配置,建立新一代高能效水泥窯爐工藝原型,進一步降低水泥熟料燒成的能耗。

  浮法玻璃生產工藝是1959年由英國Pilkington兄弟研制成功,由于該工藝具有產品質量高、生產效率高、產品規格多等優點,被譽為平板玻璃工業的一次革命。但由于受到技術封鎖,我國平板玻璃工業被迫走上自主創新之路,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購買皮爾金頓公司專利技術使用權的國家。1981年,通過建材行業各研究院所及企業的聯合攻關,由我國自主開發的“中國洛陽浮法玻璃工藝”獲得成功并通過國家級鑒定。目前,“中國洛陽浮法玻璃工藝”已成為世界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大浮法玻璃技術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自主開發成功的“中國洛陽浮法技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積淀,終于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率先攻克19mm~25mm超厚優質浮法玻璃生產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開發出浮法技術生產電子工業用0.55mm、0.70mm超薄浮法玻璃產品,形成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工藝與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十一五”期間,中國建材國際工程公司、杭州新型建筑材料研究設計院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浮法玻璃高效節能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開發了高效節能浮法玻璃熔窯結構和熔化工藝等技術與裝備,創新成果集成用于日熔化量600噸的浮法玻璃示范線,實現熔化能耗6182kJ/kg玻璃液(燃料為天然氣),與攻關前同等規模的浮法線相比節能15%以上,目前已在新建浮法玻璃生產線中得到全面推廣和應用。研發和推廣了浮法玻璃熔窯廢氣余熱發電技術并在國內率先開發出“冷熱電三聯供”與煙氣處理相結合的浮法玻璃熔窯廢氣余熱發電技術。打破了單一發電模式,較好地適應了玻璃熔窯的廢氣余熱資源特性(低品位及波動性)以及玻璃窯的工作特點,先進的窄點分析技術提高了余熱綜合利用率,為國內浮法玻璃生產實現節能減排起了示范作用。

  科技創新引領建材工業昂首走向世界

  
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創新,我國建材工業科技創新取得了一批具有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的重大成果。建材主要行業技術裝備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水泥工業的科技發展以新型干法生產技術為主導,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自主開發技術與裝備開始取得重大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合肥水泥設計研究院等單位通過自主創新,在預分解窯節能煅燒、大型原料均化、節能粉磨、自動控制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從工藝設計到裝備制造取得一系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和中國建材國際工程公司在浮法玻璃生產大型化方面都取得重大進展。基于這些創新成果,水泥、玻璃等行業在全國制造業中率先實現了從產品出口向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出口的跨越,其先進性、可靠性和優異的性價比得到國際業界的好評。“十一五”期間,合肥水泥設計研究院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高性能水泥綠色制造工藝與裝備”,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立式磨(HRM4800)系統、大型輥壓機(HFCG160-140)系統和第四代步進式冷卻機(WHEC-5000),通過系統研究形成新型高效節能粉磨系統,其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些成果的推廣應用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水泥、玻璃等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科技創新成就建材工業展現綠色產業價值

  利用建材工業特點科學處理和合理利用廢棄物受到當今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發和實踐起步較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9年,建材行業粉煤灰的綜合利用量占全國的30%以上,煤矸石的利用量占全國的50%以上,利用固體廢棄物達到7億噸。其中水泥是建材工業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最大行業,從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工業廢渣作水泥混合材的研究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國家和行業標準,毫無疑問,我國在利用廢渣作混合材料方面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工業廢渣除了可用作水泥混合材外,尚可利用成份符合原料配料要求的廢渣作替代原料,以及利用可燃廢棄物作替代燃料,但在利用廢棄物作替代原燃料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十五”期間建材總院等單位承擔了國家“973”計劃項目“高性能水泥制備和應用的基礎研究”,提出高阿利特含量和高介穩態的高對稱性結構產生熟料高膠凝性的理論,實現了在大型新型干法生產線上穩定生產出阿利特含量65%左右、28天抗壓強度達到65MPa的高膠凝性水泥熟料,利用高膠凝性硅酸鹽水泥熟料和30%~40%的工業廢渣活性混合材制備的42.5復合硅酸鹽水泥比現有同等級水泥中工業廢渣的摻量提高10%以上,這些成果的取得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在水泥基材料基礎研究和利用工業廢渣作水泥混合材方面的優勢地位。

  墻體材料工業是利廢的第二大行業,目前,國內在利用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墻體材料產品有:塊材類有燒結磚(粉煤灰)、蒸壓磚(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砌塊(粉煤灰、建筑廢棄物);板材類有空心隔墻板(粉煤灰、爐渣、工業副產石膏、秸桿)、硅酸鈣板(粉煤灰、電石泥、廢玻璃)等。“十一五”期間,西安墻體材料研究設計院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新型墻體材料綠色制造工藝技術與裝備”,開發出燒結保溫空心砌塊,成果填補了我國燒結保溫空心砌塊生產制造的空白,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廢棄物利用與微孔技術的結合具國際領先水平,熱工性能可以滿足寒冷地區建筑節能65%的設計標準要求,用作建筑圍護結構,具有安全、耐久、節能、環保、防火等顯著優點,是一種優良的新型節能保溫隔熱墻體材料。目前已在吉林光大集團和新疆城建集團分別建成年產8000萬塊燒結保空心砌塊示范生產線和年產30000塊粉煤灰頁巖磚生產線。

  關于“十二五”建材工業科技創新的思考

  我國建筑材料工業現狀及存在問題

  
建材工業經過60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就,建材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品質量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產品品種不斷增加,基本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國防軍工和高新技術產業配套的需要。但我們仍然應清楚地認識到,建材工業是資源和能源依賴度較高、環境影響較大的產業,由于產量的持續增加,能源消耗、環境影響仍位列各工業部門第三位,同時隨著我國基礎建設的不斷深入和擴大,工程技術水平和使用壽命要求的提高,大壩工程、核電建設、建筑節能等國家重大工程對建筑材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通過分析現狀我們認為建筑材料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1)資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環境負荷重這一局面仍未根本改觀;(2)不能完全滿足基礎工程耐久性不斷提升的要求;(3)不能滿足節能、智能化及太陽能建筑的需求。

  建材工業科技創新的主要任務

  
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重點領域”中的優先主題“制造業”等方向,針對制造業節能減排和建筑節能等重大工程對建筑材料功能化的需求,對建材窯爐及工藝技術、高效適宜成本減排技術進行創新研究和示范,使建材行業典型制造業的節能減排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展重大工程用新材料、環境友好型功能建筑材料和功能復合和模塊化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滿足建筑節能、核電、高速鐵(公)路等重大工程的迫切需求。發展建材工業協同處置大宗、難以處置、環境危害較大的廢棄物技術,體現建材工業在循環經濟中的作用;以生命周期評價理論為基礎,開展綠色建材評價方法與認證技術的研究,開展綠色建材產品認證示范,推動建材工業實施綠色制造和建筑工程使用綠色建材。實現建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1)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基礎材料制造的節能減排技術。在建材窯爐設計、建材制造工藝技術、替代原燃料與原料減量化技術、高效燃燒技術、耐高溫材料研究與制備、余熱高效利用、粉塵、NOx、SO3、CO2減排等方面開展創新性研究,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成果,提升我國在建材制造業領域自主和持續創新能力,實現我國建材制造技術領域的跨躍式發展。

  (2)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重大工程用新材料的制備技術。在重大工程用材料的設計、制備和應用等方面開展創新性研究,重點突破低輻射玻璃、真空玻璃、高效節能圍護材料、核防護及核廢物處理用新型膠凝材料、高速鐵(公)路橋隧新型混凝土等關鍵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滿足建筑節能、核電、道路交通等重大工程的需求,搭建服務于重大工程的研究開發和工程應用平臺。

  (3)研究開發環境友好型功能建筑材料。在功能建筑材料設計、制備和應用方面開展前瞻性、創新性研究,重點突破吸波建材、相變儲能建筑材料、阻燃高效保溫材料等功能及功能復合材料制備和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成果。建立我國功能建材研究、設計與制備的技術創新體系,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研究開發人才隊伍。

  (4)開發綜合利用和協同處理技術和裝備。通過研究示范和推廣建材窯爐綜合利用和協同處置廢棄物關鍵技術和裝備,一方面充分利用廢棄物的殘余熱值,另一方面協同處置了大宗、難以處置、環境危害較大的工農業和生活廢棄物,體現了綠色建材在社會大循環中的作用和價值,實現建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5)開展綠色建筑材料評價和認證。通過研究建筑材料使用過程中節能性能與生產過程中資源消耗、環境負荷的關系,建立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評價體系,提出評價分析方法,建立綠色建筑材料認證規程,為建材領域開展綠色建筑材料評價與認證提供原則性指導和理論框架。開展建材工業關鍵產品綠色化評價與認證示范,建立企業資源、能源管理信息系統,促進建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縱觀工業經濟時代,歷次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歷次先導產業的出現及其更換,都是科技創新的成果。十七屆五中全會給我們提出了明確要求,關鍵詞是轉型和民生。我國持續的經濟增長給建材工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使建材工業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壓力,科技創新成為可選的唯一途徑,只有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換代,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促使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使建材工業走上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真正實現“由大變強”。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北流市| 子洲县| 宜宾县| 江城| 东光县| 榕江县| 西盟| 新源县| 榆社县| 于都县| 扶沟县| 南城县| 宣城市| 祁东县| 合川市| 会泽县| 彝良县| 临颍县| 贵溪市| 连州市| 衡南县| 扎兰屯市| 尚志市| 龙井市| 右玉县| 赞皇县| 海口市| 陈巴尔虎旗| 阳高县| 阜城县| 资中县| 湖北省| 宁波市| 麻阳| 青河县| 民权县| 格尔木市| 建水县| 太仆寺旗| 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