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力發電、風力發電、潮汐發電,再到核聚變發電(即人造太陽);從煤氣車、電瓶車,再到太陽能汽車;人類經濟發展的方式正悄悄地在進行一場變革,這場變革就是低碳經濟。低碳時代的到來,為全球經濟掀起了新一輪的低碳經濟浪潮。
一、低碳經濟是客觀現實的需要
1.自然資源的局限性
在自然界,植物資源、生物資源、化石資源為人類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類祖先先是靠地表的生物資源、植物資源賴以生存,而隨著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和智慧的積累,也由于人類對高質量生活的不斷追求,于是便展開了對化石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使人類自身也得到了發展,目前全球人口已逼近70億。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使本來已不堪重荷的地球,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在植物資源、生物資源方面,人類過度消耗這類資源的弊端已經顯現。如對森林濫砍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大氣渾濁;無節制漁獵導致的物種滅絕、生物鏈斷裂、生態失衡。在化石資源方面,人類的過度開發,使煤炭、石油、鐵礦、石礦等這類資源目前已日為趨緊,有的甚至已經面臨枯竭狀態,一些礦產資源枯竭問題更已進入倒計時狀態,有些專家推斷,煤炭、石油將在四、五十年內消耗干凈。
資源的緊缺,一方面促使人們向地球更為廣泛的方向——如向深海、地核展開掠奪;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國家通過戰爭展開掠奪,通過“戰略儲備”來囤積資源等。這些做法,對于地球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2.人類生存環境日漸惡化
社會高速發展造成了對植物資源、生物資源、化石資源的高度消耗,尤其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氣懸浮粒子嚴重超標以及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侵蝕,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國內著名呼吸道專家鐘南山曾說過,50歲以上的廣州人,肺是黑的。這與我們的空氣質素不能不說是沒有關系。近年來,呼吸道、肺癌等一些疾病呈上升的態勢,非典等病癥的出現及病菌的變異等,無不與大氣環境惡化相關。
大氣污染還對人類居住的環境形成了傷害,而這種傷害遠遠大于對人類本身形成的傷害,因為這種傷害對人類可能會是毀滅性。最近,國外一些科學家預言,溫室氣體排放再得不到有效控制,地球的溫度將持續遞增,500年后,很多地方將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今年3、4月份,日本爆發的口蹄疫,令日本有名的品種種牛幾近滅絕,僅六頭存活。已經發生的事實令人不寒而栗!生物鏈斷掉的話,對于動物而言固然是災害性的,對于人類又何嘗不是災害性的!再聯想到科學家對人類史前文化的探索,不難看到,科學界對人類是否遭受過毀滅存在的擔憂。
3.資源戰爭的客觀存在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使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一些國家為了本國的利益,不惜采取資源戰爭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去獲取自然資源。在廣義的資源戰爭上,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采取壟斷、控制、聯盟等手段來實現對資源的占有;在狹義的資源戰爭上,一些國家不惜訴諸武力,用軍事手段去占有資源。
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新一輪的資源大戰必將開演。不管未來世界“經濟龍頭”形式如何,資源領域的戰爭將會異常激烈,而那些擁有資源和控制手段的國家將主導新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
二、低碳經濟的必然性
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就以我國經濟發展為例,2006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2.64萬億美元,躍升為世界第四位;到2009年我國經濟總量為5.17萬億美元,排名上升至第三;2010年我國gdp預計可達6.07萬億美元,有望排名第二。當今世界在科技方面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再到數字電視;從電子管收音機到晶體管收音機、集成電路收音機,再到超級電路收音機;從螺旋槳飛機到噴氣機、超音速飛機,再到航天飛機。經濟的發展,擴大了資源的需求,同時也加大了各種污染的排放。
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世界的發展,一方面經濟建設如火如荼,另一方面資源日漸枯竭,再加上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威脅,這些矛盾的發展促使人類在豐富、改善、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時,又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新的能源、新的礦產、新的材料,于是人類開始向新的、更為環保的領域——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領域進軍,這就是低碳經濟。低碳不等于貧困,不等于不搞發展,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機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向海水索要能源堪稱為當今科學發展的代表作,科學家們通過海水提取氘,在1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燃燒300升汽油??茖W家初步估計,地球上的海水中蘊藏了大約40萬億噸氘,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于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100億年。在實驗室中,聚變反應的優點被不斷發現——它產生的能量是核裂變的7倍,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更完美的是,未來的聚變電站會始終處于次臨界安全運行狀態,一旦出現意外,反應會自動停止,不會發生像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核泄漏事故。
低碳時代的到來,為全球經濟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浪潮。清潔發展機制(cdm)作為當今世界新的發展戰略,是聯合國《京都議定書》提出發達國家在境外實現部分減排承諾的履約機制之一,它的核心是允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減排量抵銷額的轉讓與獲得。根據該機制,發達國家每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1噸溫室氣體排放,自己就可以相對應多排放1噸溫室氣體。在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方面,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副總裁拋出的“10萬億美元”含金量的觀點,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低碳經濟的社會意義。
三、散裝水泥與低碳經濟
在人類早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住”的問題是僅次于“食”和“衣”的問題;而在當今社會,“住”和“行”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超出了“食”和“衣”的問題。大量的住房、辦公樓、廠房和機場、港口、道路、橋梁、隧道等的建設,都離不開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里面的三大材料(過去為水泥、鋼材、木材,現為水泥、鋼材、玻璃),其生產制作過程和化石資源、植物資源密不可分,而且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大戶行業。因此,在建筑材料行業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走低碳戰略的發展道路。
在走低碳發展的戰略問題上,我國分別從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作出了規定,其中《大氣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法》和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相關政策都有體現。在建筑材料領域,從節能減排、循環利廢方面,國家加大了綜合治理和調整的力度,如淘汰落后水泥產能、落后玻璃產能等,鼓勵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節能保溫材料、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
正因為建筑材料生產制作的高能耗、高污染,國家對此給予高度的重視。在水泥行業方面,我國提出發展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產業政策,正是依據這樣的條件和需要來確立的。國家明確規定了“提高水泥散裝率,發展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的政策,提出大中城市要積極發展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限期禁止在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的要求,這是國家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的要求。據一些城市的調查顯示,在大氣的總懸浮顆粒物中,施工直接排放的粉塵約占10%(如包括二次揚塵,至少占30%),其中,每使用一噸包裝水泥排放粉塵4.48公斤,而每使用一噸散裝水泥僅占0.28公斤,如果考慮因使用預拌混凝土對二次揚塵的削減作用,其環境效益更加明顯。此外,使用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木材(每萬噸散裝水泥可節約包裝紙60噸,折合木材330立方米,我國2009年水泥產量為16.4億噸,折合木材5400萬立方米)、煤炭,而且具有確保工程質量、滿足快速施工的需要(縮短投入產出時間)、利于文明施工、減少建筑污水排放和對城市下水道淤塞、減輕工人勞動強度和保護工人健康等優勢,其重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已經得到證明。
從散裝水泥開始到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砂漿并不等于我們已經在水泥行業里完全實現了低碳經濟的要求,事實上其巨大的潛力還有待挖掘。僅以預拌砂漿為例,按水泥總量70%用于結構、30%抹灰砌筑的話,全國抹灰砌筑的水泥使用總量應為4.92億噸,折為砂漿10多億噸(2009年全國開工面積20億平方米,建筑砂漿需要量6億噸),按去年6億噸計算,河沙(含人工機制砂)的需求量為4.2億噸。目前,預拌砂漿用的河沙基本要烘干,按1噸砂漿需用煤15公斤,如果改進工藝,無需烘干河沙,年可節約煤炭900多萬噸。這無疑是一個非??捎^的數字。
社會如果繼續違背自然規律地盲目發展,其結果必然是令人類的居住環境進一步惡化,進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低碳經濟引領著我們未來的生活,資源革命成為發展的引擎,一旦碳關稅這一解決當前氣候變化的機制獲得世界認可,實施低碳經濟就將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一、低碳經濟是客觀現實的需要
1.自然資源的局限性
在自然界,植物資源、生物資源、化石資源為人類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類祖先先是靠地表的生物資源、植物資源賴以生存,而隨著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和智慧的積累,也由于人類對高質量生活的不斷追求,于是便展開了對化石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使人類自身也得到了發展,目前全球人口已逼近70億。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使本來已不堪重荷的地球,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在植物資源、生物資源方面,人類過度消耗這類資源的弊端已經顯現。如對森林濫砍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大氣渾濁;無節制漁獵導致的物種滅絕、生物鏈斷裂、生態失衡。在化石資源方面,人類的過度開發,使煤炭、石油、鐵礦、石礦等這類資源目前已日為趨緊,有的甚至已經面臨枯竭狀態,一些礦產資源枯竭問題更已進入倒計時狀態,有些專家推斷,煤炭、石油將在四、五十年內消耗干凈。
資源的緊缺,一方面促使人們向地球更為廣泛的方向——如向深海、地核展開掠奪;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國家通過戰爭展開掠奪,通過“戰略儲備”來囤積資源等。這些做法,對于地球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2.人類生存環境日漸惡化
社會高速發展造成了對植物資源、生物資源、化石資源的高度消耗,尤其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氣懸浮粒子嚴重超標以及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侵蝕,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國內著名呼吸道專家鐘南山曾說過,50歲以上的廣州人,肺是黑的。這與我們的空氣質素不能不說是沒有關系。近年來,呼吸道、肺癌等一些疾病呈上升的態勢,非典等病癥的出現及病菌的變異等,無不與大氣環境惡化相關。
大氣污染還對人類居住的環境形成了傷害,而這種傷害遠遠大于對人類本身形成的傷害,因為這種傷害對人類可能會是毀滅性。最近,國外一些科學家預言,溫室氣體排放再得不到有效控制,地球的溫度將持續遞增,500年后,很多地方將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今年3、4月份,日本爆發的口蹄疫,令日本有名的品種種牛幾近滅絕,僅六頭存活。已經發生的事實令人不寒而栗!生物鏈斷掉的話,對于動物而言固然是災害性的,對于人類又何嘗不是災害性的!再聯想到科學家對人類史前文化的探索,不難看到,科學界對人類是否遭受過毀滅存在的擔憂。
3.資源戰爭的客觀存在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使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一些國家為了本國的利益,不惜采取資源戰爭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去獲取自然資源。在廣義的資源戰爭上,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采取壟斷、控制、聯盟等手段來實現對資源的占有;在狹義的資源戰爭上,一些國家不惜訴諸武力,用軍事手段去占有資源。
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新一輪的資源大戰必將開演。不管未來世界“經濟龍頭”形式如何,資源領域的戰爭將會異常激烈,而那些擁有資源和控制手段的國家將主導新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
二、低碳經濟的必然性
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就以我國經濟發展為例,2006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2.64萬億美元,躍升為世界第四位;到2009年我國經濟總量為5.17萬億美元,排名上升至第三;2010年我國gdp預計可達6.07萬億美元,有望排名第二。當今世界在科技方面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再到數字電視;從電子管收音機到晶體管收音機、集成電路收音機,再到超級電路收音機;從螺旋槳飛機到噴氣機、超音速飛機,再到航天飛機。經濟的發展,擴大了資源的需求,同時也加大了各種污染的排放。
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世界的發展,一方面經濟建設如火如荼,另一方面資源日漸枯竭,再加上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威脅,這些矛盾的發展促使人類在豐富、改善、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時,又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新的能源、新的礦產、新的材料,于是人類開始向新的、更為環保的領域——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領域進軍,這就是低碳經濟。低碳不等于貧困,不等于不搞發展,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機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向海水索要能源堪稱為當今科學發展的代表作,科學家們通過海水提取氘,在1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燃燒300升汽油??茖W家初步估計,地球上的海水中蘊藏了大約40萬億噸氘,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于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100億年。在實驗室中,聚變反應的優點被不斷發現——它產生的能量是核裂變的7倍,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更完美的是,未來的聚變電站會始終處于次臨界安全運行狀態,一旦出現意外,反應會自動停止,不會發生像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核泄漏事故。
低碳時代的到來,為全球經濟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浪潮。清潔發展機制(cdm)作為當今世界新的發展戰略,是聯合國《京都議定書》提出發達國家在境外實現部分減排承諾的履約機制之一,它的核心是允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減排量抵銷額的轉讓與獲得。根據該機制,發達國家每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1噸溫室氣體排放,自己就可以相對應多排放1噸溫室氣體。在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方面,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副總裁拋出的“10萬億美元”含金量的觀點,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低碳經濟的社會意義。
三、散裝水泥與低碳經濟
在人類早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住”的問題是僅次于“食”和“衣”的問題;而在當今社會,“住”和“行”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超出了“食”和“衣”的問題。大量的住房、辦公樓、廠房和機場、港口、道路、橋梁、隧道等的建設,都離不開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里面的三大材料(過去為水泥、鋼材、木材,現為水泥、鋼材、玻璃),其生產制作過程和化石資源、植物資源密不可分,而且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大戶行業。因此,在建筑材料行業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走低碳戰略的發展道路。
在走低碳發展的戰略問題上,我國分別從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作出了規定,其中《大氣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法》和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相關政策都有體現。在建筑材料領域,從節能減排、循環利廢方面,國家加大了綜合治理和調整的力度,如淘汰落后水泥產能、落后玻璃產能等,鼓勵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節能保溫材料、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
正因為建筑材料生產制作的高能耗、高污染,國家對此給予高度的重視。在水泥行業方面,我國提出發展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產業政策,正是依據這樣的條件和需要來確立的。國家明確規定了“提高水泥散裝率,發展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的政策,提出大中城市要積極發展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限期禁止在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的要求,這是國家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的要求。據一些城市的調查顯示,在大氣的總懸浮顆粒物中,施工直接排放的粉塵約占10%(如包括二次揚塵,至少占30%),其中,每使用一噸包裝水泥排放粉塵4.48公斤,而每使用一噸散裝水泥僅占0.28公斤,如果考慮因使用預拌混凝土對二次揚塵的削減作用,其環境效益更加明顯。此外,使用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木材(每萬噸散裝水泥可節約包裝紙60噸,折合木材330立方米,我國2009年水泥產量為16.4億噸,折合木材5400萬立方米)、煤炭,而且具有確保工程質量、滿足快速施工的需要(縮短投入產出時間)、利于文明施工、減少建筑污水排放和對城市下水道淤塞、減輕工人勞動強度和保護工人健康等優勢,其重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已經得到證明。
從散裝水泥開始到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砂漿并不等于我們已經在水泥行業里完全實現了低碳經濟的要求,事實上其巨大的潛力還有待挖掘。僅以預拌砂漿為例,按水泥總量70%用于結構、30%抹灰砌筑的話,全國抹灰砌筑的水泥使用總量應為4.92億噸,折為砂漿10多億噸(2009年全國開工面積20億平方米,建筑砂漿需要量6億噸),按去年6億噸計算,河沙(含人工機制砂)的需求量為4.2億噸。目前,預拌砂漿用的河沙基本要烘干,按1噸砂漿需用煤15公斤,如果改進工藝,無需烘干河沙,年可節約煤炭900多萬噸。這無疑是一個非??捎^的數字。
社會如果繼續違背自然規律地盲目發展,其結果必然是令人類的居住環境進一步惡化,進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低碳經濟引領著我們未來的生活,資源革命成為發展的引擎,一旦碳關稅這一解決當前氣候變化的機制獲得世界認可,實施低碳經濟就將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