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遏制部分地區過快上漲的房價。房地產市場遇冷,迅速傳導到與之息息相關的建材行業,引起業界人士和投資者的普遍擔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建材股連續走低,市場大幅波動。
那么,受房地產新政的影響,建材市場是否會陷入低谷,未來建材行業的發展前景會怎樣?作為一家有強大影響力的大型央企,中國建材集團對未來有怎樣的發展定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進行了專訪。
“三大特征”決定我國經濟長期看好
問: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發布后,房地產和建材投資一改長期持續的紅火局面,而您在香港進行年報路演時卻異常自信地對國際投資者說:“未來10年,我國建材行業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價格提升、效益增長的黃金時代。”請問您在此時提出“黃金十年”論斷的依據是什么?
宋志平: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經濟的總體情況。中國的經濟已經呈現三個特征:
第一,工業化進程加快。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2009年,我國gdp為4.9萬億美元,人均gdp已經達到3711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臺階。一般來講,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將會進一步加快,居民的消費類型、消費行為也會發生重大轉變,這都對建材行業發展非常有利。最近我看到一份資料,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預計中國的gdp在2025年能到達25萬億美元,到2050年將達到70萬億美元。當然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判斷,但是總的來講,工業化進程加快帶來的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是一個基本面。
第二,城市化進程提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2001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只有3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僅僅10年時間,我國城市化水平已達45%左右。根據相關機構預測,未來1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提高到60%.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速必然不斷創造新的住房需求,同時,政府將加快舊城改造、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改善等基本建設,這些都會為建材工業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我國正處于“人口紅利&”階段,是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消費需求旺盛、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這也增大了對住房的需求,產生巨大的建設缺口。目前,我國第三次“嬰兒潮”誕生的嬰兒們都進入了成年年齡段。這一代開始消費了,產生了消費主義;開始投資了,引來了股市繁榮;開始成家立業了,當然就增大了對住房等的需求。
問:您怎樣看待此次國家嚴控房價的措施,您認為“新國十條”對建材行業會有哪些影響?
宋志平:這一次國家出臺調控房地產“新國十條”政策,主要是為了對高房價進行嚴格控制。那么如何控制過高的房價呢?我認為應該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解決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問題。通俗地講,就是要多蓋房子,而多蓋房對建材行業來講一定是利好。房地產建設用水泥約占水泥消費總量的30%~40%,從表面來看,國家目前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會影響到建材行業,但從深層次來看,從長遠來看,這個政策對促進建材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新國十條”強調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穩定房價和住房保障職責,確保完成2010年建設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280萬套的工作任務。政府又新增18萬公頃的土地供應,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設力度,這都將進一步刺激對建材的需求。
“三大因素”決定建材行業迎來黃金發展階段
問:您剛才談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總體情況,請您再談一談建材行業未來的發展走勢,為什么說將會迎來“黃金十年”?
宋志平:對未來10年的建材行業,我的基本判斷是需求呈現剛性、供應量趨于平衡、市場由大企業主導。
首先,從需求上講,中國經濟走勢的長期向好、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我國人口紅利將對建材產品,尤其是對水泥、玻璃等基礎原材料形成強勁需求。未來3年,我國要完成2.5萬公里鐵路的建設,從長遠來看,我國農村既有233億平方米的房屋中70%需要進行改善,大量的公共建設、交通建設、能源建設,等等,這些都將有力地拉動建材產品的需求。
其次,從供應量上看,供需將逐步趨于平衡。過去10年里,我國建材工業發展迅猛,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以水泥為例,去年世界水泥總產量28.57億噸,我國為16.3億噸,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水泥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我們要加快淘汰掉落后產能,另一方面要嚴格限制新上項目。建材產業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目前已進入低速增長期。而從消費量上看,我的判斷是,中國水泥消費量的峰值大約在每年20億噸左右,這個峰值差不多再過兩三年就可以達到,之后會再持續5年左右。也就是說,在未來10年,我國水泥消費量將在高位運行。所以我認為,未來10年將是水泥需求相對平衡、市場相對穩定的階段,我國的建材工業將迎來一個供需關系基本平衡的階段。
建筑材料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源和能源的行業,在發展低碳經濟、建設“兩型”社會的今天,我們建材行業不能再單純追求量的增加,而是要進行結構調整,通過淘汰落后,破除行業的資源、能源瓶頸。我們的企業要從過去較偏重憑借增量和速度來實現發展,改變為依靠質量、品種和效益提升行業價值的新的發展方式。
再次,大企業主導市場。從全世界來看,水泥和玻璃等傳統建材行業都是一個資金、技術、管理門檻相對高的行業。這些建材企業規模都很大,大多是世界500強企業。過去這些年來,由于我國經濟建設對建材的強勁需求,且建材行業的門檻相對較低,一些地方和行業看好這塊蛋糕,紛紛進入建材行業。但隨著行業對技術設備、生產水平要求的日益提升,水泥企業開始加快區域整合步伐。過去,建材企業有十幾億元、幾十億元的銷售規模就號稱大企業了,而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中國建材集團這樣銷售收入上千億元的企業。因此,我認為,通過結構調整、淘汰落后、聯合重組,我國建材行業集中度會快速提升,集中的速度和企業的規模都將超出人們的想象。大企業對市場的控制力和對價格的話語權將大大加強,徹底結束多年來企業過度分散造成惡性無序競爭的局面,迎來我國建材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階段。
多年來,建材需求不斷增加,建材市場不斷擴展,建材供應量也在不斷增長,始終處在供應量大于需求量的供需關系格局中。現在,國家抑制產能過剩的宏觀政策,使建材行業第一次面臨這樣一個分水嶺:供應量被有效遏制,而需求量是剛性的,供需關系有望平衡;建材企業從過去的無序競爭到現在成為大企業主導市場,市場價格會趨于理性。這些變化是深刻和本質的,它決定了我國建材行業將迎來一個健康發展的時代。我對此充滿信心。
最近,有些地方又有一些呼聲,希望重開水泥、玻璃新建的閘門,一些企業也躍躍欲試,大家甚至對把水泥和玻璃行業放在“兩高一剩”的行列也很難接受。作為中國建材集團的董事長,我倒認為,大家應該面對現實,冷靜思考,正確抉擇,珍惜政府為我們營造的來之不易的市場環境,尤其是企業,再無度地增加行業的供給量對現有企業是弊大于利。從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來看,再加大我國的水泥、玻璃總量是極其不明智的,行業應該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集約化發展道路,催生行業新的價值。
“三大材”是全球通行的大建材概念
問: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您掌控的中國建材集團如何布局&ldquo黃金十年&rdquo,如何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宋志平:過去幾年,中國建材集團堅持“善用資源、服務建設”的核心理念,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戰略。在新的10年里,我們將按照新的戰略思路,確定新的業務定位,堅定不移地走大建材發展之路,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最大的綜合建材供應商。
我們的戰略思路是充分發揮央企的資源優勢、規模優勢、政策優勢、資本優勢和技術優勢,抓住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難得歷史機遇,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動水泥和玻璃等大宗建材產業的結構調整、聯合重組和節能減排,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
在業務上我們也要重新定位。今后10年,中國建材集團將確立大建材概念,大建材指的是大宗建材的意思,如水泥、玻璃、石膏板、玻纖等,同時也以市場為導向,涉足建筑鋼材和建筑材料的物流貿易,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進入一些相關的先進制造業。
問:通常人們認為鋼材和木材并不屬于建材行業,中國建材集團作為建材行業的領軍企業,為什么要涉足鋼材和木材?
宋志平:一直以來,全球通行的建材概念,是指水泥、鋼材和木材這“三大材”這是由市場領域定位的。由于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業部制,使“三大材”歸屬于不同部門。我認為在充分市場化的今天,應把“建材”的概念與國際接軌,以市場應用領域來進行新的界定,把建筑鋼材和建筑木材都納入中國建材集團的業務發展中。
中國建材集團在大力進行水泥聯合重組的同時,也將積極加大對木材的進口業務。我國森林資源非常匱乏,據統計,僅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商品木材總需求量是3.5億立方米,國內商品材供應只能維持2億立方米,供需缺口就達1.5億立方米,且很大比例是建筑用材。這個缺口要靠大量進口來完成,因此,我國建材用木材和進口市場空間非常大。
再說鋼材。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鋼產量在2000年突破1.2億噸后,到目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1%,去年產量達5.68億噸,而包括房地產和基本建設的建筑用鋼,占到國家整個鋼材用量的49%,今后一個時期內還將繼續保持這一發展態勢。中國建材集團將充分利用目前在建筑市場的優勢,積極拓展建筑鋼材物流業務。
隨著中國水泥消費量峰值的趨近,改變我國建筑對水泥過度依賴的局面已經迫在眉睫。今后我們要轉變觀念,努力通過善用建筑材料適度改變建設和建筑的趨向。比如多建輕質化新型房屋,減少水泥用量;通過水泥高標號化,延長建筑壽命;通過水泥制品化,實現建筑需求多樣化;通過在建筑中加大鋼材、木材的使用,減少對水泥量單方面需求的壓力,進而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作為一家大型建材央企,中國建材集團不準備包打天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大力推進“大建材”戰略的同時,也大力發展工廠化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等先進制造業,迅速從瓷磚、壁紙、建筑五金、衛生潔具等普通建材制造業領域退出。不少人只看到中國建材集團的收購擴張,殊不知中國建材集團也相繼退出了160家大小不等的企業。即使是在大建材領域,也要實施區域化戰略,在市場中“三分天下”,以效益、效率為原則理性推進,絕不單純地求大、求快。
我一直認為,企業做大做強,大是基礎,強是目的。要在行業里有話語權、有影響力,就必須要有規模,有產業定位,有研發創新能力,有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在行業中有活力、有影響力、有帶動力。我們要緊緊抓住未來10年的黃金發展機遇期,大力推進大建材戰略和發展先進制造業,使中國建材集團在新時期獲得快速成長,為我國建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國家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做出新貢獻。
那么,受房地產新政的影響,建材市場是否會陷入低谷,未來建材行業的發展前景會怎樣?作為一家有強大影響力的大型央企,中國建材集團對未來有怎樣的發展定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進行了專訪。
“三大特征”決定我國經濟長期看好
問: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發布后,房地產和建材投資一改長期持續的紅火局面,而您在香港進行年報路演時卻異常自信地對國際投資者說:“未來10年,我國建材行業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價格提升、效益增長的黃金時代。”請問您在此時提出“黃金十年”論斷的依據是什么?
宋志平: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經濟的總體情況。中國的經濟已經呈現三個特征:
第一,工業化進程加快。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2009年,我國gdp為4.9萬億美元,人均gdp已經達到3711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臺階。一般來講,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將會進一步加快,居民的消費類型、消費行為也會發生重大轉變,這都對建材行業發展非常有利。最近我看到一份資料,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預計中國的gdp在2025年能到達25萬億美元,到2050年將達到70萬億美元。當然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判斷,但是總的來講,工業化進程加快帶來的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是一個基本面。
第二,城市化進程提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2001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只有3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僅僅10年時間,我國城市化水平已達45%左右。根據相關機構預測,未來1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提高到60%.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速必然不斷創造新的住房需求,同時,政府將加快舊城改造、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改善等基本建設,這些都會為建材工業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我國正處于“人口紅利&”階段,是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消費需求旺盛、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這也增大了對住房的需求,產生巨大的建設缺口。目前,我國第三次“嬰兒潮”誕生的嬰兒們都進入了成年年齡段。這一代開始消費了,產生了消費主義;開始投資了,引來了股市繁榮;開始成家立業了,當然就增大了對住房等的需求。
問:您怎樣看待此次國家嚴控房價的措施,您認為“新國十條”對建材行業會有哪些影響?
宋志平:這一次國家出臺調控房地產“新國十條”政策,主要是為了對高房價進行嚴格控制。那么如何控制過高的房價呢?我認為應該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解決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問題。通俗地講,就是要多蓋房子,而多蓋房對建材行業來講一定是利好。房地產建設用水泥約占水泥消費總量的30%~40%,從表面來看,國家目前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會影響到建材行業,但從深層次來看,從長遠來看,這個政策對促進建材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新國十條”強調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穩定房價和住房保障職責,確保完成2010年建設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280萬套的工作任務。政府又新增18萬公頃的土地供應,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設力度,這都將進一步刺激對建材的需求。
“三大因素”決定建材行業迎來黃金發展階段
問:您剛才談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總體情況,請您再談一談建材行業未來的發展走勢,為什么說將會迎來“黃金十年”?
宋志平:對未來10年的建材行業,我的基本判斷是需求呈現剛性、供應量趨于平衡、市場由大企業主導。
首先,從需求上講,中國經濟走勢的長期向好、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我國人口紅利將對建材產品,尤其是對水泥、玻璃等基礎原材料形成強勁需求。未來3年,我國要完成2.5萬公里鐵路的建設,從長遠來看,我國農村既有233億平方米的房屋中70%需要進行改善,大量的公共建設、交通建設、能源建設,等等,這些都將有力地拉動建材產品的需求。
其次,從供應量上看,供需將逐步趨于平衡。過去10年里,我國建材工業發展迅猛,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以水泥為例,去年世界水泥總產量28.57億噸,我國為16.3億噸,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水泥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我們要加快淘汰掉落后產能,另一方面要嚴格限制新上項目。建材產業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目前已進入低速增長期。而從消費量上看,我的判斷是,中國水泥消費量的峰值大約在每年20億噸左右,這個峰值差不多再過兩三年就可以達到,之后會再持續5年左右。也就是說,在未來10年,我國水泥消費量將在高位運行。所以我認為,未來10年將是水泥需求相對平衡、市場相對穩定的階段,我國的建材工業將迎來一個供需關系基本平衡的階段。
建筑材料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源和能源的行業,在發展低碳經濟、建設“兩型”社會的今天,我們建材行業不能再單純追求量的增加,而是要進行結構調整,通過淘汰落后,破除行業的資源、能源瓶頸。我們的企業要從過去較偏重憑借增量和速度來實現發展,改變為依靠質量、品種和效益提升行業價值的新的發展方式。
再次,大企業主導市場。從全世界來看,水泥和玻璃等傳統建材行業都是一個資金、技術、管理門檻相對高的行業。這些建材企業規模都很大,大多是世界500強企業。過去這些年來,由于我國經濟建設對建材的強勁需求,且建材行業的門檻相對較低,一些地方和行業看好這塊蛋糕,紛紛進入建材行業。但隨著行業對技術設備、生產水平要求的日益提升,水泥企業開始加快區域整合步伐。過去,建材企業有十幾億元、幾十億元的銷售規模就號稱大企業了,而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中國建材集團這樣銷售收入上千億元的企業。因此,我認為,通過結構調整、淘汰落后、聯合重組,我國建材行業集中度會快速提升,集中的速度和企業的規模都將超出人們的想象。大企業對市場的控制力和對價格的話語權將大大加強,徹底結束多年來企業過度分散造成惡性無序競爭的局面,迎來我國建材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階段。
多年來,建材需求不斷增加,建材市場不斷擴展,建材供應量也在不斷增長,始終處在供應量大于需求量的供需關系格局中。現在,國家抑制產能過剩的宏觀政策,使建材行業第一次面臨這樣一個分水嶺:供應量被有效遏制,而需求量是剛性的,供需關系有望平衡;建材企業從過去的無序競爭到現在成為大企業主導市場,市場價格會趨于理性。這些變化是深刻和本質的,它決定了我國建材行業將迎來一個健康發展的時代。我對此充滿信心。
最近,有些地方又有一些呼聲,希望重開水泥、玻璃新建的閘門,一些企業也躍躍欲試,大家甚至對把水泥和玻璃行業放在“兩高一剩”的行列也很難接受。作為中國建材集團的董事長,我倒認為,大家應該面對現實,冷靜思考,正確抉擇,珍惜政府為我們營造的來之不易的市場環境,尤其是企業,再無度地增加行業的供給量對現有企業是弊大于利。從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來看,再加大我國的水泥、玻璃總量是極其不明智的,行業應該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集約化發展道路,催生行業新的價值。
“三大材”是全球通行的大建材概念
問: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您掌控的中國建材集團如何布局&ldquo黃金十年&rdquo,如何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宋志平:過去幾年,中國建材集團堅持“善用資源、服務建設”的核心理念,不斷調整和完善發展戰略。在新的10年里,我們將按照新的戰略思路,確定新的業務定位,堅定不移地走大建材發展之路,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最大的綜合建材供應商。
我們的戰略思路是充分發揮央企的資源優勢、規模優勢、政策優勢、資本優勢和技術優勢,抓住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難得歷史機遇,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動水泥和玻璃等大宗建材產業的結構調整、聯合重組和節能減排,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
在業務上我們也要重新定位。今后10年,中國建材集團將確立大建材概念,大建材指的是大宗建材的意思,如水泥、玻璃、石膏板、玻纖等,同時也以市場為導向,涉足建筑鋼材和建筑材料的物流貿易,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進入一些相關的先進制造業。
問:通常人們認為鋼材和木材并不屬于建材行業,中國建材集團作為建材行業的領軍企業,為什么要涉足鋼材和木材?
宋志平:一直以來,全球通行的建材概念,是指水泥、鋼材和木材這“三大材”這是由市場領域定位的。由于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業部制,使“三大材”歸屬于不同部門。我認為在充分市場化的今天,應把“建材”的概念與國際接軌,以市場應用領域來進行新的界定,把建筑鋼材和建筑木材都納入中國建材集團的業務發展中。
中國建材集團在大力進行水泥聯合重組的同時,也將積極加大對木材的進口業務。我國森林資源非常匱乏,據統計,僅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商品木材總需求量是3.5億立方米,國內商品材供應只能維持2億立方米,供需缺口就達1.5億立方米,且很大比例是建筑用材。這個缺口要靠大量進口來完成,因此,我國建材用木材和進口市場空間非常大。
再說鋼材。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鋼產量在2000年突破1.2億噸后,到目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1%,去年產量達5.68億噸,而包括房地產和基本建設的建筑用鋼,占到國家整個鋼材用量的49%,今后一個時期內還將繼續保持這一發展態勢。中國建材集團將充分利用目前在建筑市場的優勢,積極拓展建筑鋼材物流業務。
隨著中國水泥消費量峰值的趨近,改變我國建筑對水泥過度依賴的局面已經迫在眉睫。今后我們要轉變觀念,努力通過善用建筑材料適度改變建設和建筑的趨向。比如多建輕質化新型房屋,減少水泥用量;通過水泥高標號化,延長建筑壽命;通過水泥制品化,實現建筑需求多樣化;通過在建筑中加大鋼材、木材的使用,減少對水泥量單方面需求的壓力,進而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作為一家大型建材央企,中國建材集團不準備包打天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大力推進“大建材”戰略的同時,也大力發展工廠化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等先進制造業,迅速從瓷磚、壁紙、建筑五金、衛生潔具等普通建材制造業領域退出。不少人只看到中國建材集團的收購擴張,殊不知中國建材集團也相繼退出了160家大小不等的企業。即使是在大建材領域,也要實施區域化戰略,在市場中“三分天下”,以效益、效率為原則理性推進,絕不單純地求大、求快。
我一直認為,企業做大做強,大是基礎,強是目的。要在行業里有話語權、有影響力,就必須要有規模,有產業定位,有研發創新能力,有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在行業中有活力、有影響力、有帶動力。我們要緊緊抓住未來10年的黃金發展機遇期,大力推進大建材戰略和發展先進制造業,使中國建材集團在新時期獲得快速成長,為我國建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國家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