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州區最核心的位置――江南新區中軸線市民廣場旁,將臨江矗立起一座標志性建筑,這就是三峽移民紀念館。昨日,市移民局向本報獨家披露了我市2008年至2012年十大公益性項目之一――三峽移民紀念館的規劃:通過聲音、影像、物品、文字、雕塑、藝術裝置等共同構建一個三峽移民事件集體記憶的空間,完整記錄三峽庫區的歷史。
峽江風貌貫穿建筑
三峽移民紀念館的外觀由中國建筑設計院崔愷工作室擔綱設計,外形由棱角分明的體塊組成,宛若長江邊聳立的巖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與“崖壁”、江水、三峽大壩風格契合,外墻采用國內少有的清水混凝土進行裝飾,直接用現澆混凝土的自然表面作為飾面。
“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建設責任單位萬州區江南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白波稱,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級的表達形式,它顯示的是一種最本質的美感,體現的是“素面朝天”的品位,目前我市還沒有這樣的建筑。
除了再現三峽大壩的宏偉景觀,紀念館建筑的公共空間還融入了陡壁長峽這一三峽元素,市民透過“江水”意象的玻璃地面,可見三峽庫區的大型沙盤模型。而玻璃地面的兩側,則是建筑實體構成的連續的、折轉的傾斜“崖壁”;“崖壁”自身大大小小的洞口,抽象展現了三峽兩岸傳統聚落的形態;在“崖壁”之上是“一線天”般的玻璃天窗,共同組成了三峽意象。
不僅如此,紀念館還將專門開辟一個區域,征集三峽移民的腳印,作為三峽移民與曾經的故土最重要的連接。而長江水也將圍繞紀念館流淌,營造出峽江風貌。
劃分為三大陳列板塊
據介紹,三峽移民紀念館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將劃分為基本、專題和臨時陳列三大板塊。
基本陳列板塊以移民遷建歷程為基本結構,具體分為緣起、故鄉、遷移、他們、新家、精神等六個部分,以時間為線索,讓觀眾親歷三峽移民的生活與心路歷程,體味三峽大移民這個世界級難題的破解過程,以及三峽大移民是如何帶動三峽地區發展的。
專題陳列板塊分為千秋三峽、三峽藝術兩個展廳。千秋三峽分為地質三峽、戰略要沖、神秘三峽、巴鹽與鹽巴、萬商之城等五個專題,將對三峽庫區淹沒城鎮的標志性建筑或景觀進行片段復原,讓觀眾直觀了解三峽地區的歷史文化,用百萬移民簽名制作成的長江三峽的裝置藝術品是其中亮點之一。三峽藝術則分為詩境三峽、畫意三峽、藝術三峽、影像三峽等四個專題,收集以三峽為題的詩歌、書法、繪畫、平面設計、裝置藝術等藝術作品。
“根據實際需要,我們還會增加一些臨時陳列。”市移民局宣傳處處長郎誠稱,紀念館內專門開辟了研究學習區域,設有記錄了110萬移民基本資料的移民資料庫,記錄三峽庫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三峽影像多媒體檔案室,三峽移民圖書館等,還將定期舉辦移民研究學術研討會,追蹤展示移民生活。
突出動態性和故事性
“不同于傳統的紀念館,三峽移民紀念館的魅力在于動態性。”郎誠稱,移民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一直在發生,它與現實中的移民發生著緊密關系,所以它的內容具有動態性。比如在“基本陳列・新家”部分,我們就將征集百位移民,動態錄制他們對未來生活的規劃與展望。其次,展陳形式也是動態的、開放的,注重于場景的再現,讓觀眾不知不覺參與其中,三峽號子、棧道景觀必將帶來濃濃三峽風情。
與此同時,故事性也是該紀念館的特色。比如在“基本陳列・精神”部分,將由10位三峽移民講述“我的移民經歷”,從移民個體的角度,詮釋移民的意義,展示三峽移民精神。
據介紹,三峽移民紀念館預計明年初動工建設,2011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