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去年就發文要求停止新批水泥投資項目,以控制投資過熱,當地兩位高官也要求剎車,但隨后仍有一些水泥建設項目獲批。重慶市發改委人士11月27日對CBN記者表示:“仍在合理范圍。”
“產能嚴重過剩”爭論
CBN記者從重慶市水泥行業協會處獲得的數據顯示,如果計入已經獲批未建的水泥項目,目前重慶市的水泥總產能大致為9100萬噸。
該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重慶市水泥總產能為4000萬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產能為1960萬噸。此外,2009年投產10條生產線,產能1230萬噸,預計明年投產的生產線還有16條,產能2730萬噸,也就是說,到2010年底,當地將新增產能3960萬噸。
但數據并不只有這些,該協會還通過實地調查,了解到2011年該市至少有2條生產線投產,將新增產能400萬噸。
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某企業董事長王玉林(化名)說,令他費解的是,今年8月26日國家相關會議傳出的精神,中央政府可能將水泥投資項目的核準權從地方政府手中收回。但重慶近期又核準了幾條生產線,產能1200萬噸——這意味著當地已經投產、在建和已批出的水泥產能共計9100萬噸,相當于人均3噸的供給水平。
不過,當地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并不贊同行業內的說法。
重慶市發改委工業處王姓負責人11月27日對CBN記者稱:“我們覺得這個說法失之偏頗。”他說,根據相關調整政策,其中有一半產能都是要關閉的,“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并不認為重慶的水泥產能過剩”。
市長出面也剎不住車?
重慶市的水泥行業究竟有沒有過剩或者嚴重過剩?
當地行業協會不愿就此表態,該協會負責人說:“以官方意見為準。”
2008年12月15日,重慶市政府辦公廳曾轉發該市市經委的一份《關于促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的通知》,該意見稱,“我市水泥工業結構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出現投資過熱的苗頭。全市核準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產能為3800萬噸左右,但個別區縣仍繼續將水泥作為重點招商項目,這將導致我市水泥投資過熱,出現產能過剩。”
該意見決定嚴格控制新核準建設水泥項目,且“一小時經濟圈內,主城9區不再核準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其他14個區縣2009年12月31日前暫停核準新型干法水泥項目”。
2009年2月4日,時任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已于11月30日卸任)在該市經濟工作會議和三屆二次環委會上稱:“我市現有水泥企業產能已經過剩,但有的區縣還在引進水泥企業,這種只求效益的短視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不單是增加二氧化硫排放,破壞了當地環境,也可能拖垮現有水泥企業。”
但此后當地依舊陸續批出一些新建水泥項目。
今年6月9日,重慶市九家水泥企業聯名上書重慶市政府,要求該市發改委撤銷對東方希望重慶水泥有限公司的2×48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核準。
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11月30日被提名為重慶市市長候選人)6月17日在該公開信上批示:“此信反映的問題是確切的,重慶水泥產能過剩,不能再大規模擴張,市政府也對此發了文件,但執行中沒有落實到位,請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務必管好這件事。國土房管部門、環保部門也要啟動閘門,不給新建水泥廠土地或環保空間,市政府金融辦要控制新建水泥廠的貸款。總之,要有一套具體剎車辦法。”
但是,剎車并沒有踩住。
一個“前置審批”案例
9月4日,重慶市發改委再次批出一個年產能300萬噸的水泥項目,該項目為“九鑫集團年產3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一期)項目”。
經查,九鑫集團的300萬噸水泥項目獲得重慶市發改委的批準時間為今年9月4日,但該項目向重慶市環保局提交環評的時間為9月14日,這意味著當地發改委在該項目還沒有提交環評申請的時候已經核準了該項目。按照正常流程,發改委需要在項目獲得環評通過后,方能核準。
重慶市發改委工業處王姓負責人11月27日向CBN記者確認,該項目的審批時間確為9月4日,但“這個項目很早就開始做工作了,”他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整個工作的銜接不夠,本來環評和報市發改委審批是同時進行的”。
CBN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九鑫集團這個項目實際上在拿到當地發改委批文前8個月已經動工。
該公司網站上掛出的信息顯示:“2009年1月21日,重慶九鑫集團年產3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項目在酉陽縣龍江重工業園區正式開工建設,并舉行隆重的開工奠基典禮。”酉陽主要黨政領導出席了開工奠基典禮。
而CBN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并不只有九鑫集團的這個水泥項目存在“前置審批”問題。
重慶市一位不愿具名的水泥界人士11月30日對CBN記者稱,重慶市南川區一家企業以循環經濟為名,在征地、環評、規劃等手續都沒有辦的情況下,于今年9月24日獲得重慶市發改委核準,核準文號為渝發改工【2009】1314號,該項目位于此前重慶市明令禁止新批水泥項目的“一小時經濟圈”內。
上述人士與水泥行業的其他人士的實地調查發現,2009年9月份,當地連續批了好幾條水泥生產線。他們認為這是今年8月26日國家準備將水泥投資項目的核準權從地方政府手中收回前的突擊審批行為,因為此間審批的多個水泥項目手續并不完備,但仍被核準。
目前還無法從正式渠道確認該人士的這一判斷。
水泥行業前景堪憂
王玉林對當地目前的水泥行業發展前景深感擔憂。他說,他們面臨的并不只是未來本地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壓力,目前四川的成都、峨眉、樂山、內江、廣安、達州、綿陽、德陽等市成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的集群地區。此前媒體也曾報道該省的水泥產能過剩,這意味著今后把重慶過剩的水泥銷往四川的想法無疑太天真。
“水泥在西南丘陵地區的銷售半徑是150公里,現在每噸水泥每100公里的運輸成本80元。去年的這個時候水泥價格是每噸380元,現在跌到了300元。”王玉林說,新增產能逐步釋放,預計明年3~4月份重慶市的水泥價格將下跌到每噸270元,“260元是我們的盈虧平衡點,也是企業的生死線,但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一旦現在新批出的水泥產能釋放出三分之一,價格就可能暴跌到230元~240元。”
“產能嚴重過剩”爭論
CBN記者從重慶市水泥行業協會處獲得的數據顯示,如果計入已經獲批未建的水泥項目,目前重慶市的水泥總產能大致為9100萬噸。
該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重慶市水泥總產能為4000萬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產能為1960萬噸。此外,2009年投產10條生產線,產能1230萬噸,預計明年投產的生產線還有16條,產能2730萬噸,也就是說,到2010年底,當地將新增產能3960萬噸。
但數據并不只有這些,該協會還通過實地調查,了解到2011年該市至少有2條生產線投產,將新增產能400萬噸。
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某企業董事長王玉林(化名)說,令他費解的是,今年8月26日國家相關會議傳出的精神,中央政府可能將水泥投資項目的核準權從地方政府手中收回。但重慶近期又核準了幾條生產線,產能1200萬噸——這意味著當地已經投產、在建和已批出的水泥產能共計9100萬噸,相當于人均3噸的供給水平。
不過,當地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并不贊同行業內的說法。
重慶市發改委工業處王姓負責人11月27日對CBN記者稱:“我們覺得這個說法失之偏頗。”他說,根據相關調整政策,其中有一半產能都是要關閉的,“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并不認為重慶的水泥產能過剩”。
市長出面也剎不住車?
重慶市的水泥行業究竟有沒有過剩或者嚴重過剩?
當地行業協會不愿就此表態,該協會負責人說:“以官方意見為準。”
2008年12月15日,重慶市政府辦公廳曾轉發該市市經委的一份《關于促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的通知》,該意見稱,“我市水泥工業結構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出現投資過熱的苗頭。全市核準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產能為3800萬噸左右,但個別區縣仍繼續將水泥作為重點招商項目,這將導致我市水泥投資過熱,出現產能過剩。”
該意見決定嚴格控制新核準建設水泥項目,且“一小時經濟圈內,主城9區不再核準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其他14個區縣2009年12月31日前暫停核準新型干法水泥項目”。
2009年2月4日,時任重慶市市長王鴻舉(已于11月30日卸任)在該市經濟工作會議和三屆二次環委會上稱:“我市現有水泥企業產能已經過剩,但有的區縣還在引進水泥企業,這種只求效益的短視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不單是增加二氧化硫排放,破壞了當地環境,也可能拖垮現有水泥企業。”
但此后當地依舊陸續批出一些新建水泥項目。
今年6月9日,重慶市九家水泥企業聯名上書重慶市政府,要求該市發改委撤銷對東方希望重慶水泥有限公司的2×48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核準。
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11月30日被提名為重慶市市長候選人)6月17日在該公開信上批示:“此信反映的問題是確切的,重慶水泥產能過剩,不能再大規模擴張,市政府也對此發了文件,但執行中沒有落實到位,請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務必管好這件事。國土房管部門、環保部門也要啟動閘門,不給新建水泥廠土地或環保空間,市政府金融辦要控制新建水泥廠的貸款。總之,要有一套具體剎車辦法。”
但是,剎車并沒有踩住。
一個“前置審批”案例
9月4日,重慶市發改委再次批出一個年產能300萬噸的水泥項目,該項目為“九鑫集團年產3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一期)項目”。
經查,九鑫集團的300萬噸水泥項目獲得重慶市發改委的批準時間為今年9月4日,但該項目向重慶市環保局提交環評的時間為9月14日,這意味著當地發改委在該項目還沒有提交環評申請的時候已經核準了該項目。按照正常流程,發改委需要在項目獲得環評通過后,方能核準。
重慶市發改委工業處王姓負責人11月27日向CBN記者確認,該項目的審批時間確為9月4日,但“這個項目很早就開始做工作了,”他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整個工作的銜接不夠,本來環評和報市發改委審批是同時進行的”。
CBN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九鑫集團這個項目實際上在拿到當地發改委批文前8個月已經動工。
該公司網站上掛出的信息顯示:“2009年1月21日,重慶九鑫集團年產3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項目在酉陽縣龍江重工業園區正式開工建設,并舉行隆重的開工奠基典禮。”酉陽主要黨政領導出席了開工奠基典禮。
而CBN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并不只有九鑫集團的這個水泥項目存在“前置審批”問題。
重慶市一位不愿具名的水泥界人士11月30日對CBN記者稱,重慶市南川區一家企業以循環經濟為名,在征地、環評、規劃等手續都沒有辦的情況下,于今年9月24日獲得重慶市發改委核準,核準文號為渝發改工【2009】1314號,該項目位于此前重慶市明令禁止新批水泥項目的“一小時經濟圈”內。
上述人士與水泥行業的其他人士的實地調查發現,2009年9月份,當地連續批了好幾條水泥生產線。他們認為這是今年8月26日國家準備將水泥投資項目的核準權從地方政府手中收回前的突擊審批行為,因為此間審批的多個水泥項目手續并不完備,但仍被核準。
目前還無法從正式渠道確認該人士的這一判斷。
水泥行業前景堪憂
王玉林對當地目前的水泥行業發展前景深感擔憂。他說,他們面臨的并不只是未來本地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壓力,目前四川的成都、峨眉、樂山、內江、廣安、達州、綿陽、德陽等市成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的集群地區。此前媒體也曾報道該省的水泥產能過剩,這意味著今后把重慶過剩的水泥銷往四川的想法無疑太天真。
“水泥在西南丘陵地區的銷售半徑是150公里,現在每噸水泥每100公里的運輸成本80元。去年的這個時候水泥價格是每噸380元,現在跌到了300元。”王玉林說,新增產能逐步釋放,預計明年3~4月份重慶市的水泥價格將下跌到每噸270元,“260元是我們的盈虧平衡點,也是企業的生死線,但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一旦現在新批出的水泥產能釋放出三分之一,價格就可能暴跌到230元~2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