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氣大磚”是一種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質輕、隔熱、保溫、隔音、防火、抗震、便于施工等特點,被國家有關部門推廣使用于框架式樓房建設,在“墻改”初期為推廣新型墻體材料作出貢獻。
●近年來,“加氣大磚”項目普遍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帶來了行業惡性競爭,并導致生產企業運行困難、市場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
●據記者調查,南陽“加氣大磚”產能過剩的情況相當嚴重,引發一系列行業問題,而背后更是存在著“婆婆太多”、缺乏統一管理等問題。
A“加氣大磚”全線虧損
10月23日、24日,記者在南陽市幾家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的企業走訪,不時會看到堆積如山未銷售出去的加氣大磚,以及一些廠房里停產閑置的專用設備。
在南陽錦泰建材廠,4條用于生產加氣大磚的蒸壓釜靜靜地躺著,生產車間里的主要設備全部閑置著,一臺控制機器被包得嚴嚴的,上面落滿了灰塵。
在南陽市廣利建材公司院內,還堆放著一些沒有銷售出去的加氣大磚。這個公司因市場產能過剩停產已有數月。企業負責人顧華指著廠房邊的高爐說,前幾天給那外面上了一層漆,雖然停產了,設備還得經常維護,每隔一段時間開一次機器設備,讓它空轉一會兒,否則設備很快就會壞掉。
在南陽市天基建材公司,幾輛掛鄂字牌的貨車停在院內。公司負責人黃廷玉說,市場銷售情況不容樂觀,本地市場早已飽和,只好向周邊地區擴展業務,但湖北襄樊有關部門和企業已經開會研究要抵制外地企業的加氣大磚產品。“說實話,我們幾個合伙人,想跳樓的心都有了”。
在采訪中,一些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講述了當地建材市場上存在的怪現象。
多家建材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講起了這樣一件怪事:南陽市荷花廣場的建筑商同時與天基、盛宛、廣利、錦泰四家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建材公司簽訂了購貨合同,全部是先交貨后付款,建筑商從一家企業拉貨拉到合同貨物總量的90%多時便不再要貨,而是改向另一家建材公司拉貨。這樣,到廣場建成時,建筑商對四家的合同都處于未完全履行完的狀態,建筑商也以此為由不付貨款。四家供貨的公司每一家都至少有幾百萬元的貨款遲遲不能收回,至今這位建筑商還欠著建材公司六七十萬元的貨款沒有給付。黃廷玉說:“我們這些企業成了那些建筑商們的無息銀行了。”
在南陽市蒲山電廠附近,有幾家生產加氣大磚的企業,這些企業最初選址的時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沖著電廠的煤灰去的。最初,電廠的煤灰作為廢棄物基本上是不值什么錢的,有的甚至免費讓別人拉走。但當一家家企業爭著去拉電廠的煤灰的時候,電廠結束了免費的午餐,而且煤灰的價格一漲再漲。如今,已經有不少企業負責人抱怨煤灰價格上漲,生產成本上升,這個行業越來越難掙錢了。
B 無奈的行業自救
這些怪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一個當地業內公認的事實,即產能過剩。
據業內人士估算,南陽市全年對加氣大磚的市場需求量大約為20萬立方米,即使按最樂觀的估算,加上南陽市周邊的湖北襄樊、本省信陽、駐馬店等地區,有效需求大約為40萬立方米。作為建材產品,運輸成本極大地制約著銷售市場的輻射范圍,銷到更遠地方去的想法往往是不現實的。
南陽市加氣大磚的產能遠遠大于需求。據記者調查,目前南陽市有手續的和沒手續的,手續齊全的和手續不全的生產加氣大磚的大小企業共有9家,這些企業分別是:南陽市盛宛建材公司、南陽市天基建材公司、南陽市廣利建材公司、南陽市創基建材公司、南陽市億通建材公司、南陽市錦泰建材公司、南陽市三普新型建材公司以及西峽一家企業、南召鴨河口一家企業(以下均用簡稱)。
上述企業中,年產量達到10萬立方米以上的有盛宛、天基、廣利,僅盛宛一家的設計年產量即達15萬立方米,而按其實際生產能力年產量可達20萬立方米。南陽市9家企業加氣大磚年產量在80萬立方米以上。
產能過剩使建筑商們變得“牛”起來,項目還沒有落地,建材公司的銷售人員紛紛找上門,建筑商不用付現款就能拉到貨,而且價格上可以一壓再壓。加氣大磚的市場價格也從最初的每立方米200多元,迅速下降到每立方米100多元。產品銷售價格逼近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價,市場混戰的結果是,所有企業都在做著虧本的買賣。錦泰公司總經理曹占錦說:“我這個國有企業硬是讓那些非法小企業給擠垮了。”
盛宛、天基、廣利3家企業的負責人都向記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情況,他們的企業在開始建設時,看到的是市場前景可觀,等企業建成投產了才發現,很快有一批企業跟風一哄而上,惡性競爭又導致全行業虧損。
情急之下,有關人士開始尋求行業減產自救。在南陽市新型墻體材料協會的牽頭、協調下,南陽市的幾家生產加氣大磚的主要企業達成了一個協議,即先由盛宛和天基正常開工生產,其他企業暫時停產,由開工生產的企業從利潤中拿出部分資金對停產企業進行補償,用以維持停產企業的設備維護和必要的人員工資,停產企業每年從正常生產企業那里拿到的維護費用都有幾百萬元。
行業減產措施實行后,南陽市加氣大磚市場惡性競爭的局面有所緩解,產品價格開始緩慢回升。但新的問題接踵而來,那些沒有參與簽訂停產協議的企業看到市場形勢好轉,原本停產了的現在又加足馬力開工生產,還有新的企業準備上馬。盛宛和天基兩家企業的負責人對此十分憂心,他們擔心市場競爭如果再度失控,他們不僅不能拿出補償停產企業的費用,而且還會血本無歸。
C行業管理“失控”
針對加氣混凝土砌塊市場產能過剩問題,10月26日,記者采訪了南陽市墻體材料改革辦公室(簡稱南陽市墻改辦)有關負責同志。
據南陽市墻改辦主任劉云河介紹,加氣混凝土砌塊材料作為節能、環保的新型墻體材料,最初是政府提倡和鼓勵發展的,出現產能過剩也有外部的原因,這兩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城建速度放慢,在禁止大面積建設集資房之后,房地產開發市場也不夠景氣,加上老百姓收入減少導致建房減少。
據劉云河介紹,我省加氣混凝土砌塊項目在管理上經歷了從備案制到核準制的過程。南陽市9家企業中只有4家企業獲得了省發改委的批準手續,錦泰最早獲得了省發改委的批文,廣利的手續是備案制的,天基和盛宛的手續是核準制的。按照省發改委制定的政策,只有年產量達到10萬立方米以上的企業才有資格獲準生產。
劉云河說,針對去年市場需求大幅度減少、產能過剩、產品質量不穩定的情況,南陽市新型墻體材料協會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進行限制,組織優勢企業組成生產聯合體,從受益企業中拿出利潤補償另四家停產企業。這么做也是符合國務院抑制產能過剩政策精神的,省建設廳有關負責同志對此給予了積極評價。
劉云河說,但在運行一段時間之后,有的沒有參加生產聯合體的企業認為自己沒有得到補償,又進行生產。市墻改辦給有資質企業頒發了新型墻體材料“確認書”,嚴格來說,沒有獲得“確認書”的企業生產的產品是不能在建筑物上使用的。市墻改辦曾接到舉報,有的建筑工地在使用沒有“確認書”企業的產品,市墻改辦自身沒有執法權,將相關情況向市建委質量監督站作了通報。
記者到南陽市建委質量監督站了解情況時,有關負責人稱,沒有接到過某個工地使用未經確認墻材的舉報材料。一般情況下,每項工程都有監理單位,建委還要進行驗收,正規的建筑工程都不會使用沒有產品確認書的產品。
劉云河說,8月29日,市墻改辦以南陽市新型墻體材料協會的名義向市發改委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市發改委暫停申報核準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項目。
這份報告上提到,“如果不及時對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項目建設進行制止,不僅會形成過度競爭的局面,給城鄉建設工程帶來質量隱患,而且會造成新的資源、能源和資金的浪費,這將對我市新型墻材產品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發展循環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D “多頭管理”引發混亂
10月26日,南陽市發改委副主任蘇玉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接到市墻改辦的報告后,市發改委已經停止了對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項目的申報核準。
對于控制產能過剩問題,蘇玉南說,地方發改委日常所做的工作是“促發展”,只要企業相關材料準備齊全、符合產業政策和規劃,發改委沒有理由壓著不往上申報,不往上申報企業會告你不作為。況且,最終核準審批是在省發改委,市級發改委只是一個中間環節。
國家發改委2004年9月出臺的文件《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暫行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項目核準機關要會同城市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銀行監管、安全生產等部門,加強對企業投資項目的監管。對于應報政府核準而未申報的項目、雖然申報但未經核準擅自開工建設的項目,以及未按項目核準文件的要求進行建設的項目,一經發現,相應的項目核準機關應立即責令其停止建設,并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法律和行政責任。
記者就上述條文及南陽市存在一些企業未經發改委部門審批即開工生產加氣大磚的情況,向蘇玉南提出咨詢,蘇玉南回答說,這種情況應當屬于屬地管理,即由企業所在地的區(縣)發改委負責管理。
當天,記者又趕到南陽市臥龍區發改委,需要說明的是,南陽市9家生產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企業,臥龍區就占了5家。
南陽市臥龍區發改委副主任陸鐵宛說,企業要申報一項目,必須先經過規劃、國土、環保等部門審批并拿到合法手續后發改委部門才會受理,因此控制產能過剩和查處違規生產企業,不是發改委部門一家能解決的。
南陽市臥龍區發改委主任宋中印說,發改委也很想把這件事管起來,但是政府并沒有賦予發改委部門這個職能,在這種情況下,發改委不可能協調得了其他幾個部門。
當天下午,臥龍區發改委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通報稱,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要求立刻成立調查小組深入企業開展明察暗訪,做好調查研究;區發改委于當日下午由兩位主管副主任帶隊,在蒲山鎮人民政府有關人員配合下,到南陽三普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實地調研。區各相關部門經過調查,綜合考慮決定,責令其停止建設。
當天晚上7點多,記者到南陽三普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進行暗訪時發現,工人們仍在緊張地進行加氣大磚的生產,一名老師傅上到控制臺上操作一些按鈕,下面幾位工人正在拉運已經制成的加氣大磚。
●近年來,“加氣大磚”項目普遍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帶來了行業惡性競爭,并導致生產企業運行困難、市場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
●據記者調查,南陽“加氣大磚”產能過剩的情況相當嚴重,引發一系列行業問題,而背后更是存在著“婆婆太多”、缺乏統一管理等問題。
A“加氣大磚”全線虧損
10月23日、24日,記者在南陽市幾家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的企業走訪,不時會看到堆積如山未銷售出去的加氣大磚,以及一些廠房里停產閑置的專用設備。
在南陽錦泰建材廠,4條用于生產加氣大磚的蒸壓釜靜靜地躺著,生產車間里的主要設備全部閑置著,一臺控制機器被包得嚴嚴的,上面落滿了灰塵。
在南陽市廣利建材公司院內,還堆放著一些沒有銷售出去的加氣大磚。這個公司因市場產能過剩停產已有數月。企業負責人顧華指著廠房邊的高爐說,前幾天給那外面上了一層漆,雖然停產了,設備還得經常維護,每隔一段時間開一次機器設備,讓它空轉一會兒,否則設備很快就會壞掉。
在南陽市天基建材公司,幾輛掛鄂字牌的貨車停在院內。公司負責人黃廷玉說,市場銷售情況不容樂觀,本地市場早已飽和,只好向周邊地區擴展業務,但湖北襄樊有關部門和企業已經開會研究要抵制外地企業的加氣大磚產品。“說實話,我們幾個合伙人,想跳樓的心都有了”。
在采訪中,一些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講述了當地建材市場上存在的怪現象。
多家建材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講起了這樣一件怪事:南陽市荷花廣場的建筑商同時與天基、盛宛、廣利、錦泰四家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建材公司簽訂了購貨合同,全部是先交貨后付款,建筑商從一家企業拉貨拉到合同貨物總量的90%多時便不再要貨,而是改向另一家建材公司拉貨。這樣,到廣場建成時,建筑商對四家的合同都處于未完全履行完的狀態,建筑商也以此為由不付貨款。四家供貨的公司每一家都至少有幾百萬元的貨款遲遲不能收回,至今這位建筑商還欠著建材公司六七十萬元的貨款沒有給付。黃廷玉說:“我們這些企業成了那些建筑商們的無息銀行了。”
在南陽市蒲山電廠附近,有幾家生產加氣大磚的企業,這些企業最初選址的時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沖著電廠的煤灰去的。最初,電廠的煤灰作為廢棄物基本上是不值什么錢的,有的甚至免費讓別人拉走。但當一家家企業爭著去拉電廠的煤灰的時候,電廠結束了免費的午餐,而且煤灰的價格一漲再漲。如今,已經有不少企業負責人抱怨煤灰價格上漲,生產成本上升,這個行業越來越難掙錢了。
B 無奈的行業自救
這些怪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一個當地業內公認的事實,即產能過剩。
據業內人士估算,南陽市全年對加氣大磚的市場需求量大約為20萬立方米,即使按最樂觀的估算,加上南陽市周邊的湖北襄樊、本省信陽、駐馬店等地區,有效需求大約為40萬立方米。作為建材產品,運輸成本極大地制約著銷售市場的輻射范圍,銷到更遠地方去的想法往往是不現實的。
南陽市加氣大磚的產能遠遠大于需求。據記者調查,目前南陽市有手續的和沒手續的,手續齊全的和手續不全的生產加氣大磚的大小企業共有9家,這些企業分別是:南陽市盛宛建材公司、南陽市天基建材公司、南陽市廣利建材公司、南陽市創基建材公司、南陽市億通建材公司、南陽市錦泰建材公司、南陽市三普新型建材公司以及西峽一家企業、南召鴨河口一家企業(以下均用簡稱)。
上述企業中,年產量達到10萬立方米以上的有盛宛、天基、廣利,僅盛宛一家的設計年產量即達15萬立方米,而按其實際生產能力年產量可達20萬立方米。南陽市9家企業加氣大磚年產量在80萬立方米以上。
產能過剩使建筑商們變得“牛”起來,項目還沒有落地,建材公司的銷售人員紛紛找上門,建筑商不用付現款就能拉到貨,而且價格上可以一壓再壓。加氣大磚的市場價格也從最初的每立方米200多元,迅速下降到每立方米100多元。產品銷售價格逼近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價,市場混戰的結果是,所有企業都在做著虧本的買賣。錦泰公司總經理曹占錦說:“我這個國有企業硬是讓那些非法小企業給擠垮了。”
盛宛、天基、廣利3家企業的負責人都向記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情況,他們的企業在開始建設時,看到的是市場前景可觀,等企業建成投產了才發現,很快有一批企業跟風一哄而上,惡性競爭又導致全行業虧損。
情急之下,有關人士開始尋求行業減產自救。在南陽市新型墻體材料協會的牽頭、協調下,南陽市的幾家生產加氣大磚的主要企業達成了一個協議,即先由盛宛和天基正常開工生產,其他企業暫時停產,由開工生產的企業從利潤中拿出部分資金對停產企業進行補償,用以維持停產企業的設備維護和必要的人員工資,停產企業每年從正常生產企業那里拿到的維護費用都有幾百萬元。
行業減產措施實行后,南陽市加氣大磚市場惡性競爭的局面有所緩解,產品價格開始緩慢回升。但新的問題接踵而來,那些沒有參與簽訂停產協議的企業看到市場形勢好轉,原本停產了的現在又加足馬力開工生產,還有新的企業準備上馬。盛宛和天基兩家企業的負責人對此十分憂心,他們擔心市場競爭如果再度失控,他們不僅不能拿出補償停產企業的費用,而且還會血本無歸。
C行業管理“失控”
針對加氣混凝土砌塊市場產能過剩問題,10月26日,記者采訪了南陽市墻體材料改革辦公室(簡稱南陽市墻改辦)有關負責同志。
據南陽市墻改辦主任劉云河介紹,加氣混凝土砌塊材料作為節能、環保的新型墻體材料,最初是政府提倡和鼓勵發展的,出現產能過剩也有外部的原因,這兩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城建速度放慢,在禁止大面積建設集資房之后,房地產開發市場也不夠景氣,加上老百姓收入減少導致建房減少。
據劉云河介紹,我省加氣混凝土砌塊項目在管理上經歷了從備案制到核準制的過程。南陽市9家企業中只有4家企業獲得了省發改委的批準手續,錦泰最早獲得了省發改委的批文,廣利的手續是備案制的,天基和盛宛的手續是核準制的。按照省發改委制定的政策,只有年產量達到10萬立方米以上的企業才有資格獲準生產。
劉云河說,針對去年市場需求大幅度減少、產能過剩、產品質量不穩定的情況,南陽市新型墻體材料協會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進行限制,組織優勢企業組成生產聯合體,從受益企業中拿出利潤補償另四家停產企業。這么做也是符合國務院抑制產能過剩政策精神的,省建設廳有關負責同志對此給予了積極評價。
劉云河說,但在運行一段時間之后,有的沒有參加生產聯合體的企業認為自己沒有得到補償,又進行生產。市墻改辦給有資質企業頒發了新型墻體材料“確認書”,嚴格來說,沒有獲得“確認書”的企業生產的產品是不能在建筑物上使用的。市墻改辦曾接到舉報,有的建筑工地在使用沒有“確認書”企業的產品,市墻改辦自身沒有執法權,將相關情況向市建委質量監督站作了通報。
記者到南陽市建委質量監督站了解情況時,有關負責人稱,沒有接到過某個工地使用未經確認墻材的舉報材料。一般情況下,每項工程都有監理單位,建委還要進行驗收,正規的建筑工程都不會使用沒有產品確認書的產品。
劉云河說,8月29日,市墻改辦以南陽市新型墻體材料協會的名義向市發改委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市發改委暫停申報核準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項目。
這份報告上提到,“如果不及時對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項目建設進行制止,不僅會形成過度競爭的局面,給城鄉建設工程帶來質量隱患,而且會造成新的資源、能源和資金的浪費,這將對我市新型墻材產品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發展循環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D “多頭管理”引發混亂
10月26日,南陽市發改委副主任蘇玉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接到市墻改辦的報告后,市發改委已經停止了對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項目的申報核準。
對于控制產能過剩問題,蘇玉南說,地方發改委日常所做的工作是“促發展”,只要企業相關材料準備齊全、符合產業政策和規劃,發改委沒有理由壓著不往上申報,不往上申報企業會告你不作為。況且,最終核準審批是在省發改委,市級發改委只是一個中間環節。
國家發改委2004年9月出臺的文件《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暫行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項目核準機關要會同城市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銀行監管、安全生產等部門,加強對企業投資項目的監管。對于應報政府核準而未申報的項目、雖然申報但未經核準擅自開工建設的項目,以及未按項目核準文件的要求進行建設的項目,一經發現,相應的項目核準機關應立即責令其停止建設,并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法律和行政責任。
記者就上述條文及南陽市存在一些企業未經發改委部門審批即開工生產加氣大磚的情況,向蘇玉南提出咨詢,蘇玉南回答說,這種情況應當屬于屬地管理,即由企業所在地的區(縣)發改委負責管理。
當天,記者又趕到南陽市臥龍區發改委,需要說明的是,南陽市9家生產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企業,臥龍區就占了5家。
南陽市臥龍區發改委副主任陸鐵宛說,企業要申報一項目,必須先經過規劃、國土、環保等部門審批并拿到合法手續后發改委部門才會受理,因此控制產能過剩和查處違規生產企業,不是發改委部門一家能解決的。
南陽市臥龍區發改委主任宋中印說,發改委也很想把這件事管起來,但是政府并沒有賦予發改委部門這個職能,在這種情況下,發改委不可能協調得了其他幾個部門。
當天下午,臥龍區發改委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通報稱,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要求立刻成立調查小組深入企業開展明察暗訪,做好調查研究;區發改委于當日下午由兩位主管副主任帶隊,在蒲山鎮人民政府有關人員配合下,到南陽三普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實地調研。區各相關部門經過調查,綜合考慮決定,責令其停止建設。
當天晚上7點多,記者到南陽三普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進行暗訪時發現,工人們仍在緊張地進行加氣大磚的生產,一名老師傅上到控制臺上操作一些按鈕,下面幾位工人正在拉運已經制成的加氣大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