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在水泥行業作為“盲目擴張”產業被國務院常務會議點名批評11天后,工業和信息化部拿出了整頓水泥行業的具體對策。
工信部9月6日下發了《水泥行業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對水泥行業準入設置了較高的門檻。
根據《條件》,各地政府將“嚴格控制新建水泥項目”,其中,對水泥熟料年產能超過人均1000公斤的省份,一律停止核準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
這意味著安徽、浙江等水泥生產大省今后將不會出現新的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限制水泥業產能過剩的政策太及時了。”中國水泥協會多位專家同時表示。
《條件》中還規定,只有在內地有從事水泥生產經營3年以上經歷的企業,才被允許在中國投資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這就說明中國的水泥市場將在現有格局下嬗變,而不會再出現“新來者”。
中國水泥協會數字水泥網副總陳百林表示,工信部下發的《條件》把水泥企業“卡”的太狠了。與此同時,重慶水泥協會呼吁3年內不再建新的生產線,全力遏制重慶地區水泥產能過剩的局面。
“由于之前對大小項目審批來者不拒,地區水泥產能擴張過快,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現在的產能過剩。”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抓住基本建設需求成突圍主線
9月7日,淮海中聯水泥有限公司負責人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基本建設需求成為了我們的‘救命糧’,我們就緊緊抓住這條主線不撒手。”
此前問及中國水泥產能過剩對北京金隅的影響時,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蔣衛平表示,中國水泥總體過剩,不代表區域市場過剩。
“我們受惠于4萬億元人民幣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北京房地產市場發展良好和環渤海區的發展,北京區域的水泥需求旺盛,預料這個勢頭可于下半年持續。”蔣衛平說。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內大型水泥企業高層管理人士表示,上半年房地產市場的回暖以及基建項目投資的帶動,使得企業產能擴張熱情高漲,二季度公司新開工的生產線在30條以上,致使8月水泥產量創單月歷史新高,公司的業績在三季度內也大幅攀升。
根據半年報,國內23家水泥行業公司今年上半年總計實現凈利潤28億元,較之去年同期23.4億元上升將近20%,而從基建需求中獲益量大約為6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有15家公司同比業績均出現上升,今年二季度23家公司凈利潤總計才5億元,而三季度內達到了23億元,得益于基礎建設的利潤為14億元左右。
“下半年我們牢牢抓住哈大、哈吉等這些鐵路基本建設項目,不但能解決本地區水泥過剩的問題,還能帶動水泥價格的小幅上漲。”亞泰集團副董事長徐德復表示。
中國水泥協會的一份關于水泥固定投資的報告中指出,水泥行業賴以依存的固定投資主要分為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和新農村建設這三大塊。
這份報告同時指出,新農村建設投資規模穩定,而大型基建項目投資周期一般在3年以上,在下半年仍會有延續性,因此基建投資在下半年帶動的水泥需求不會下降。
“而房地產投資在下半年提升是大概率事件,其將成為2009年第四季度乃至2010年水泥行業景氣度向上的主要動力。”中國水泥協會一位專家說。
借助業務多元化延伸下游產業鏈
冀東水泥副總經理李占軍接受采訪時說:“公司現在的發展已經不再局限于水泥產業了,我們發展商業混凝土、房地產,包括進入裝備業,可以說都是我們提高抗風險能力的一些舉措。”
今年的7月份,在將其主要水泥生產業務出售套現后,手握大筆現金的上聯水泥有限公司開始向傳媒業進軍。以約8100萬港元(約7170萬元人民幣)的代價,獲得了西安金鼎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的51%的股權。
另外,上聯水泥有限公司宣布,以其增資1125萬元人民幣 (約1280萬港元)獲得了北京中盛千里傳媒文化有限公司75%的股權。
“通過收購西安金鼎和北京中盛千里的股權,公司可將其除主營業務外的合理范圍內進一步參與傳媒市場,并可借此通過業務多元化為未來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上聯水泥內部人士表示。
就在冀東水泥進軍房地產的同時,華新水泥、華潤水泥等也已進入水泥的下游行業混凝土行業,金隅集團正在打造環保產業,而亞泰集團則欲介入道橋建設。
“10萬立方米中字密度纖維板生產線、琉璃河水泥廠日產2000噸熟料窯外分解生產線、東陶高檔衛生陶瓷生產線等20多個高新技術項目,全力打造新型環保建材,一直是我們的生產主線。”蔣衛平說。
徐德復表示,亞泰從去年開始引入鐵路項目后,就準備介入骨料、瀝青生產乃至道橋建設業務。“未來3到5年,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漿產量,我們計劃達到每年3000萬立方米,骨料產量達到每年3000萬立方米,營業收入達到每年100億元,水泥制品投資則要達到30個億。”
華新水泥公司負責人講述,“我們把產業鏈的擴張對于水泥業務的生產經營是一種促進,公司在其水泥生產基地中心城市建設混凝土攪拌站,布局生產混凝土生產線。”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徐永模表示,作為上游的原材料產業,水泥不能引領下游市場,其發展受益于投資也受制于投資。因此,水泥企業要生存和發展,根據自身情況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是必然選擇。
工信部9月6日下發了《水泥行業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對水泥行業準入設置了較高的門檻。
根據《條件》,各地政府將“嚴格控制新建水泥項目”,其中,對水泥熟料年產能超過人均1000公斤的省份,一律停止核準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
這意味著安徽、浙江等水泥生產大省今后將不會出現新的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限制水泥業產能過剩的政策太及時了。”中國水泥協會多位專家同時表示。
《條件》中還規定,只有在內地有從事水泥生產經營3年以上經歷的企業,才被允許在中國投資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這就說明中國的水泥市場將在現有格局下嬗變,而不會再出現“新來者”。
中國水泥協會數字水泥網副總陳百林表示,工信部下發的《條件》把水泥企業“卡”的太狠了。與此同時,重慶水泥協會呼吁3年內不再建新的生產線,全力遏制重慶地區水泥產能過剩的局面。
“由于之前對大小項目審批來者不拒,地區水泥產能擴張過快,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現在的產能過剩。”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抓住基本建設需求成突圍主線
9月7日,淮海中聯水泥有限公司負責人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基本建設需求成為了我們的‘救命糧’,我們就緊緊抓住這條主線不撒手。”
此前問及中國水泥產能過剩對北京金隅的影響時,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蔣衛平表示,中國水泥總體過剩,不代表區域市場過剩。
“我們受惠于4萬億元人民幣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北京房地產市場發展良好和環渤海區的發展,北京區域的水泥需求旺盛,預料這個勢頭可于下半年持續。”蔣衛平說。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內大型水泥企業高層管理人士表示,上半年房地產市場的回暖以及基建項目投資的帶動,使得企業產能擴張熱情高漲,二季度公司新開工的生產線在30條以上,致使8月水泥產量創單月歷史新高,公司的業績在三季度內也大幅攀升。
根據半年報,國內23家水泥行業公司今年上半年總計實現凈利潤28億元,較之去年同期23.4億元上升將近20%,而從基建需求中獲益量大約為6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有15家公司同比業績均出現上升,今年二季度23家公司凈利潤總計才5億元,而三季度內達到了23億元,得益于基礎建設的利潤為14億元左右。
“下半年我們牢牢抓住哈大、哈吉等這些鐵路基本建設項目,不但能解決本地區水泥過剩的問題,還能帶動水泥價格的小幅上漲。”亞泰集團副董事長徐德復表示。
中國水泥協會的一份關于水泥固定投資的報告中指出,水泥行業賴以依存的固定投資主要分為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和新農村建設這三大塊。
這份報告同時指出,新農村建設投資規模穩定,而大型基建項目投資周期一般在3年以上,在下半年仍會有延續性,因此基建投資在下半年帶動的水泥需求不會下降。
“而房地產投資在下半年提升是大概率事件,其將成為2009年第四季度乃至2010年水泥行業景氣度向上的主要動力。”中國水泥協會一位專家說。
借助業務多元化延伸下游產業鏈
冀東水泥副總經理李占軍接受采訪時說:“公司現在的發展已經不再局限于水泥產業了,我們發展商業混凝土、房地產,包括進入裝備業,可以說都是我們提高抗風險能力的一些舉措。”
今年的7月份,在將其主要水泥生產業務出售套現后,手握大筆現金的上聯水泥有限公司開始向傳媒業進軍。以約8100萬港元(約7170萬元人民幣)的代價,獲得了西安金鼎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的51%的股權。
另外,上聯水泥有限公司宣布,以其增資1125萬元人民幣 (約1280萬港元)獲得了北京中盛千里傳媒文化有限公司75%的股權。
“通過收購西安金鼎和北京中盛千里的股權,公司可將其除主營業務外的合理范圍內進一步參與傳媒市場,并可借此通過業務多元化為未來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上聯水泥內部人士表示。
就在冀東水泥進軍房地產的同時,華新水泥、華潤水泥等也已進入水泥的下游行業混凝土行業,金隅集團正在打造環保產業,而亞泰集團則欲介入道橋建設。
“10萬立方米中字密度纖維板生產線、琉璃河水泥廠日產2000噸熟料窯外分解生產線、東陶高檔衛生陶瓷生產線等20多個高新技術項目,全力打造新型環保建材,一直是我們的生產主線。”蔣衛平說。
徐德復表示,亞泰從去年開始引入鐵路項目后,就準備介入骨料、瀝青生產乃至道橋建設業務。“未來3到5年,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漿產量,我們計劃達到每年3000萬立方米,骨料產量達到每年3000萬立方米,營業收入達到每年100億元,水泥制品投資則要達到30個億。”
華新水泥公司負責人講述,“我們把產業鏈的擴張對于水泥業務的生產經營是一種促進,公司在其水泥生產基地中心城市建設混凝土攪拌站,布局生產混凝土生產線。”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徐永模表示,作為上游的原材料產業,水泥不能引領下游市場,其發展受益于投資也受制于投資。因此,水泥企業要生存和發展,根據自身情況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是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