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新政策還在研究中。”9月3日下午,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建材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水泥新政何時出臺必須由領導說了算。
針對水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發改委原定最快8月下旬正式發文嚴控水泥生產,至今也仍沒有下文。
記者多方采訪獲悉,由多個部委參與調研的水泥新政目前已上報國務院,有消息稱10月初有限制水泥產能的政策出臺。
審批權限收緊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列舉的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的行業中,水泥業位居其中。記者采訪獲知,遏制新線、淘汰落后,將成為水泥行業今后一段時間的主題,這已被寫入正在修訂中的《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
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的治理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五項措施中,嚴格市場準入高居首位。對于其具體操作,有水泥專家建議:“將此前下放的新建項目審批權限嚴格上收至省級政府以上,甚至收歸中央。”“政策收緊有利于抑制產能過快增長。”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表示。
眼下,尚未出臺的新政策已對水泥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包括江蘇、浙江及上海等城市的水泥價格都出現了小幅的上漲。
從目前情況來看,水泥政策的主要推進方包括發改委和工信部兩個部委,發改委政策傾向是新項目的“不批、緩批、限批”,而工信部政策傾向可能為結構調整和加強兼并重組。后者為此制定了《水泥行業準入條件》,不過也尚未公布。
此外,工信部還將從資源配備、能耗、從業資質等多方面對新建生產線進行控制。其措施包括:提高新建水泥項目的自有資金比例,從30%提升至50%;必須擁有3年以上水泥從業經驗,生產線需配備30年開采儲備的礦山;新建生產線規模下限從日產4000噸提升至日產5000噸。
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表示,提升準入條件,將會強力限制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
逐步轉向調結構
“重點加強對水泥等行業發展指導,嚴格核發生產許可證。”四川省經委機械冶金建材處副處長劉道君說,水泥產業政策正從目前強調“保增長”逐步轉向“調結構”。
9月2日,記者從工信部獲悉,由其擬定的《水泥行業準入條件》的核心內容是,將“人均熟料(水泥產能人均占有量)擁有量1000公斤”納入審批標準之一。也就是說,下一步人均熟料產能超過1000公斤的省將停止審批新線。
將會受到限制的省份就是安徽、浙江兩省,因為2008年兩省的人均熟料產能超過1000公斤。發改委的調研顯示,到2010年,江西、福建兩省都將新增產能2000萬噸,人均水泥產能也將超過1000公斤,突破“紅線”。
記者采訪發現,企業對工信部采納這樣的“治剩”標準并不感到意外。“新建水泥產能依然擁有空間。”四川多家水泥廠家負責人表示,目前水泥行業的問題不是整體過剩的問題,而是結構失衡的問題。
因此,控制水泥總量并非易事。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估算,水泥生產總量中有37%是用落后方法生產的水泥,需淘汰的水泥總量有5億到6億噸。
“立窯雖然關停,但粉磨站仍在,產能過剩問題依然難以解決。”有專家建議,政府還要堅決關閉立窯生產線,同時嚴控粉磨站項目的審批。劉道君說,四川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將實行項目“區域限批”。
投資瘋狂依舊
盡管水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但投資依然瘋狂。
今年上半年,四川水泥投資總額達到110多億元,占全國的七分之一。記者同時獲悉,有4家四川水泥企業啟動了IPO,募資應對即將到來的兼并重組。
中國水泥協會統計顯示,上半年全國水泥投資同比增長幅度超過60%;工信部發布的數據表明,1-7月份全國水泥業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65.8%。
據悉,水泥瘋狂投資的熱情在于“投資仍是保增長主要途徑”。這導致沒有放棄產能擴張的水泥企業大有人在,其中河南、河北、吉林的水泥企業擴張意愿強烈。
不僅水泥企業想做大,其他資本也對水泥行業產生了興趣。有消息稱,原本沒有水泥業務的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中材集團,也開始涉足水泥業務。
盡管相關部委通過行業準入、環評、清理整頓、依法關閉等手段對過剩產能動刀,但依然沒能完全抑制住重點行業的產能擴張。對此,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研究員劉滿平解釋稱,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仍然是投資驅動型,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無法撼動。
工信部也直言,此輪宏觀調控強調的是遠近結合,保增長和調結構的結合,事關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大局。“淘汰落后產能需要妥善處理地方的利益。”一位專家這樣表示。
全國人大財經委報告還指出,雖然微觀淘汰了落后產能,全行業產能總量反而更大。“上半年的重點就是保增長,無論怎么樣,先把經濟基礎穩住再說。”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分析師牛犁認為。
針對水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發改委原定最快8月下旬正式發文嚴控水泥生產,至今也仍沒有下文。
記者多方采訪獲悉,由多個部委參與調研的水泥新政目前已上報國務院,有消息稱10月初有限制水泥產能的政策出臺。
審批權限收緊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列舉的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的行業中,水泥業位居其中。記者采訪獲知,遏制新線、淘汰落后,將成為水泥行業今后一段時間的主題,這已被寫入正在修訂中的《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
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的治理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五項措施中,嚴格市場準入高居首位。對于其具體操作,有水泥專家建議:“將此前下放的新建項目審批權限嚴格上收至省級政府以上,甚至收歸中央。”“政策收緊有利于抑制產能過快增長。”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表示。
眼下,尚未出臺的新政策已對水泥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包括江蘇、浙江及上海等城市的水泥價格都出現了小幅的上漲。
從目前情況來看,水泥政策的主要推進方包括發改委和工信部兩個部委,發改委政策傾向是新項目的“不批、緩批、限批”,而工信部政策傾向可能為結構調整和加強兼并重組。后者為此制定了《水泥行業準入條件》,不過也尚未公布。
此外,工信部還將從資源配備、能耗、從業資質等多方面對新建生產線進行控制。其措施包括:提高新建水泥項目的自有資金比例,從30%提升至50%;必須擁有3年以上水泥從業經驗,生產線需配備30年開采儲備的礦山;新建生產線規模下限從日產4000噸提升至日產5000噸。
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表示,提升準入條件,將會強力限制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
逐步轉向調結構
“重點加強對水泥等行業發展指導,嚴格核發生產許可證。”四川省經委機械冶金建材處副處長劉道君說,水泥產業政策正從目前強調“保增長”逐步轉向“調結構”。
9月2日,記者從工信部獲悉,由其擬定的《水泥行業準入條件》的核心內容是,將“人均熟料(水泥產能人均占有量)擁有量1000公斤”納入審批標準之一。也就是說,下一步人均熟料產能超過1000公斤的省將停止審批新線。
將會受到限制的省份就是安徽、浙江兩省,因為2008年兩省的人均熟料產能超過1000公斤。發改委的調研顯示,到2010年,江西、福建兩省都將新增產能2000萬噸,人均水泥產能也將超過1000公斤,突破“紅線”。
記者采訪發現,企業對工信部采納這樣的“治剩”標準并不感到意外。“新建水泥產能依然擁有空間。”四川多家水泥廠家負責人表示,目前水泥行業的問題不是整體過剩的問題,而是結構失衡的問題。
因此,控制水泥總量并非易事。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估算,水泥生產總量中有37%是用落后方法生產的水泥,需淘汰的水泥總量有5億到6億噸。
“立窯雖然關停,但粉磨站仍在,產能過剩問題依然難以解決。”有專家建議,政府還要堅決關閉立窯生產線,同時嚴控粉磨站項目的審批。劉道君說,四川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將實行項目“區域限批”。
投資瘋狂依舊
盡管水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但投資依然瘋狂。
今年上半年,四川水泥投資總額達到110多億元,占全國的七分之一。記者同時獲悉,有4家四川水泥企業啟動了IPO,募資應對即將到來的兼并重組。
中國水泥協會統計顯示,上半年全國水泥投資同比增長幅度超過60%;工信部發布的數據表明,1-7月份全國水泥業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65.8%。
據悉,水泥瘋狂投資的熱情在于“投資仍是保增長主要途徑”。這導致沒有放棄產能擴張的水泥企業大有人在,其中河南、河北、吉林的水泥企業擴張意愿強烈。
不僅水泥企業想做大,其他資本也對水泥行業產生了興趣。有消息稱,原本沒有水泥業務的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中材集團,也開始涉足水泥業務。
盡管相關部委通過行業準入、環評、清理整頓、依法關閉等手段對過剩產能動刀,但依然沒能完全抑制住重點行業的產能擴張。對此,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研究員劉滿平解釋稱,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仍然是投資驅動型,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無法撼動。
工信部也直言,此輪宏觀調控強調的是遠近結合,保增長和調結構的結合,事關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大局。“淘汰落后產能需要妥善處理地方的利益。”一位專家這樣表示。
全國人大財經委報告還指出,雖然微觀淘汰了落后產能,全行業產能總量反而更大。“上半年的重點就是保增長,無論怎么樣,先把經濟基礎穩住再說。”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分析師牛犁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