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009年,一組仿佛可以形成排比句的數據是長沙工業三年嬗變的明證:
長沙的規模企業數量由1954家增到2400家;
產業大軍的隊伍由35.5萬人增至43.8萬人;
億元企業方陣由261戶增至420戶;
利稅由300億元翻了一番,增至600億元……
最有說服力的是長沙的工業總量,2007年是2000億元,2008年跨過3000億元,而今年,也就是面對全球性金融風暴襲擊最為艱難的一年,長沙仍可按原計劃達到預期的4000億元,每年一個千億臺階,這在沿海發達城市尚屬高速,在中部長沙這一工業底子一窮二白、工業總量2004年才跨越千億元臺階的城市來說,可以用奇跡二字來形容!
最令長沙人自豪的是,工業已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這三年中,長沙的三次產業比例由三、二、一變成了二、三、一,工業作為全市國民經濟的主體部分,在經濟總量中占比逐年提高,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0%,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動力,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潤兒的話來說,這樣的經濟增長形式,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的長沙來說,是最為適應也最應堅持的。
讓我們看看這三年長沙工業發生了哪些質的變化!
輕重之變
上世紀90年代初,長沙的工業曾有“四白”打天下之說:白沙煙、白沙酒、白沙啤酒、白沙礦泉水,無一不是消費類的輕工產品,輕工業產值曾占到長沙全部工業總產值八成以上;而今,長沙的裝備制造業已異軍突起。在工程機械領域,以中聯、三一、山河智能三大上市公司為核心的工程機械產業,靠高起點彌補晚起步,中聯擁有13大系列、350個品種的產品,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中產品類別最豐富、產品鏈最完整的企業;三一從研發國內第一臺泵車開始,連續創造出十幾個國內第一,混凝土泵送機械產銷量國內第一、全球第三;而山河智能以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型挖機等產品揚名海外,樁工系列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2005年,長沙在國內六大工程機械生產基地中尚排名“老四”,而今,已經一躍成為國內第一大工程機械產業基地。在汽車制造領域,隨著比亞迪的落戶,菲亞特的長沙制造,眾泰江南夢迪博朗轎車的投產,三車并駕,長沙已成為擁有轎車、卡車、工程車、客車、SUV等全系列完整車型的中部生產基地。到2012年,汽車產業將成為長沙第二個過千億的產業集群。
在德國慕尼黑國際工程機械展銷會上,法國雷洛克公司的參展代表為中聯重科的高科技產品題下“睡獅已醒”幾個大字,這是世界機械制造王牌企業對中國內陸省會城市產品的贊嘆語,也是崛起的長沙工業的真實寫照。市經委黨委書記、主任趙躍駟分析:長沙的輕、重工業產值總量之比這三年基本穩定在4∶6,這是多年結構調整獲得的,是保持長沙工業平衡高速發展的最理想的結構比,是長沙工業核心之變。
集約之變
這三年,工業經濟實現了由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的成功轉型。2008年,全市“兩區九園”共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456.9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5.1%,規模以上工業中,工程機械、中成藥及生物醫藥、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等6大產業集群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086.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3.6%。到2008年底,長沙工業總產值為1949年的5570倍;六大產業集群完成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強。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1991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整整用了42年時間;全市工業總產值由100億元到1000億元用了13年;而由1000億元到4000億元,僅用5年!
工業集約集群化發展,體現在速度,更體現在效益!在金融危機對長沙工業影響甚重之時,長沙的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一度跌至280%,到今年6月,長沙的規模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306.4%,同比提高9個百分點,環比提高14個百分點。時隔半年,重回高位,工業企業資產收益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勞動生產率、產品銷售率等指標已全面恢復。300點關口的收復,標志著長沙規模工業總體質量已恢復并優于金融危機前水平。
曾記得,2006年底,剛剛調任至長沙的陳潤兒對長沙工業園區和企業進行了詳盡的調研。如何握緊拳頭,如何引進大項目,如何延長產業鏈,如何推進產業化,長沙市委、市政府的新舉措在調查、思考、學習、比較中漸漸成熟,2007年初,在幾次深夜會議之后,新聞接連浮現。這一年,長沙的一號文件、二號文件、七號文件,接連三個文件全部是關于新型工業化的,十大標志性工程化為六大產業集群,長沙開全國之先河設立產業局,一個產業,一套政策,一個班子,工業產業的發展有了明確的目標性。如果說工程機械產業是以主機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發展,那么汽車產業則另辟蹊徑,由擴大長沙的配套優勢引來主機企業,長沙六大產業的集約化程度均大大提高,在金融危機之年尤其得到印證。中聯重科的本地配套率由2006年的8.5%提高到今年的24.8%;北汽福田本地配套率由2007年的51.5%提高到今年的62%左右,一批骨干企業在逆勢中把握機遇,有力帶動,長沙工業依靠結構優勢,在下行周期上延后了半年多時間,表現出良好的抗沖擊能力;而隨著國內工業于今年2月探底,并連續3個月出現緩慢回升的態勢,長沙工業同步出現強勁反彈,初現V型反轉雛形,長沙工業呈現出的“冷得慢、熱得快”特征,完全得益于這三年培養出的集群威力!
創新之變
企業技術中心,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和平臺,這三年,長沙已經初步形成國家、省、市三級創新體系。到目前為止,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2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3家,為企業開發新產品、實現產學研對接創造良好條件。三年間,僅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就實現新產品產值362.5億元。今年上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在出口下滑、消費減弱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全市規模工業1-6月完成新產品產值260.12億元(是2006年全年新產品產值1.4倍),同比增長28%,高于全市規模工業產值增速8.8個百分點;開發完成各類新產品572項,同比增長30.6%。
千山藥業有一項專利,它是一個小小的瓶蓋,名為易折式組合蓋,它綜合了制藥機械、藥用包裝材料及模具制造技術,具有防止輸液用藥二次污染、保證護士工作安全、降低藥品包裝成本的明顯優勢,千山藥業就以這一個瓶蓋專利,授權給全國13家企業生產,每年新增銷售十個億。長沙以楚天、千山、新中藥機等一批核心藥品機械企業為龍頭,依托研發優勢,通過各種創新,不斷催生新產品,用適應環境和市場變化的新基因搶得先機,短短三年,在這一行業,長沙已經連超溫州、江蘇,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國內第二大藥品機械生產基地,這僅是長沙創新之變一例。
副市長文樹勛如數家珍:長沙已經擁有一批行業的“顯性”或是“隱性”冠軍,如:中煙、湘涂、麗臣、夢潔、加加、振升鋁材、同心實業、金生煙花等等,都是擁有穩定市場占有率的行業排頭兵,他們的獨門秘技,靠的都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環境之變
“新型工業化已成為長沙經濟發展的核動力,政府部門要為工業發展打造最佳平臺,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真正服務到家。”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劍飛對打造一流服務環境格外重視,這一點,長沙的中小企業感受尤為深刻。
2005年至2008年連續4年,長沙市開展銀企對接系列活動,累計為近千戶企業貸款200余億元。去年年初,長沙遭受特大冰雪災害,給中小工業企業生產經營造成了巨大損失,全市迅速開展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受冰災工業企業生產補損銀企對接活動,從工業發展資金中拿出1000萬元用于企業貼息和銀行獎勵。僅1個月,12家銀行共為128戶中小企業落實到位優惠政策貸款12.76億元。2008年,長沙市又開展“服務經濟建設百日大行動”,拿出2000萬元用于銀行獎勵和企業貼息,為336戶企業新增到位貸款30.7億元,為中小企業爭取了發展資金。今年,全市又開展“兩幫兩促”活動,200余個工作組駐點企業,面對面指導、點對點幫扶,幫助企業化解內在癥結,為企業“驅寒送暖”,共協調解決各類問題400余個。正在準備上市的夢潔家紡董事長姜天武說得好,長沙工業這幾年的發展環境可以用“天時地利人和”來總結,發展觀念的更新,發展思路的創新,發展平臺的建設,發展人氣的集聚,都讓企業如魚得水,我們之所以有決心有信心打造“中國家紡第一股”,這是我們的底氣所在。
陳潤兒表示,通過這三年的努力,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推動力,使得我們的城市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長沙,5~10年內必將躋身全國中心城市的“第一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