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拉動內需成為了重中之重。在去年經歷了陣痛的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無疑成為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中央財政今年再安排1300億元災后重建資金,抓緊全面實施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在這些資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投入到事關百姓生活點滴的“生命線”工程——水、電、氣、路等的市政基礎設施中去的。在災區,對于這些“生命線”工程的恢復重建,我們應該關注什么呢?
首當其沖的當然是規劃。雖然地震給我們帶來了難以消解的災難,但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它。尤其是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我們應把它當作一個契機,改變過去城鄉建設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建設混亂的局面。地震發生后不久,災后重建就被提上議事日程,專項規劃也由相關部門著手制定。其中,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等涉及民生的重要規劃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其中包括恢復重建市政的道路、供電、供氣等公共設施以及農村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
作為最相關的“利害地方”,災區有關職能部門對規劃也相當重視。震后不久,四川省建設廳就組織編制了《四川省地震災區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災后重建方案編制和實施指導意見》。這對地震災區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災后恢復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意見著重強調要科學編制災后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重建方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科學重建,優先恢復和災區群眾基本生活條件密切相關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合理調整基礎設施的布局,逐步恢復生態環境。
質量就是生命。“生命線”工程的質量更是不能有絲毫閃失。毫無疑問,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質量也是災后重建中必須特別關注的。去年汶川大地震對許多地區市政設施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一些災情不是特別嚴重的地區,部分市政基礎設施本身的安全隱患加劇了受災的程度。令人欣慰的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市政基礎設施災后重建提出了專門要求,城鎮市政公用設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要與供水、供氣管網改造等相結合,要與提高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新標準相結合,要與提高設施安全運行相結合。四川省有關部門也指出,災區各級政府要精心組織、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統籌安排好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各項工作,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監理制,嚴把設計、施工、材料質量關,確保高質量地完成恢復重建任務。
我們期待著,有關部門對質量的這些要求,會在災區的市政工程建設中一一得到滿足。
當然,新材料、新技術,尤其是節能技術,在市政基礎設施的災后重建中也要占有重要的位置。譬如說,這次地震制造的建筑垃圾可謂是“浩浩蕩蕩”。而在這之前,我國雖有對建筑垃圾的研究,但利用率仍然不高。對于災后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建設領域的許多專家都紛紛建言獻策,更有一些相對成熟的技術已經在災區派上了用場。有權威專家指出,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并且是成熟的。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專利技術已達172項,其中絕大多數實現了成果轉化。有專家強調,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再生節能建筑材料不但清潔可循環,而且質量更好。在新技術面前,曾經的“廢物”變成了“寶貝”,不僅大大節約了成本,而且節約了能源,走上了循環經濟的道路。
在災后市政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過程中,應該關注的還不僅僅是這些,但在這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投入足夠的精力,無疑是對“生命線”更盡責的護衛。
首當其沖的當然是規劃。雖然地震給我們帶來了難以消解的災難,但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它。尤其是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我們應把它當作一個契機,改變過去城鄉建設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建設混亂的局面。地震發生后不久,災后重建就被提上議事日程,專項規劃也由相關部門著手制定。其中,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等涉及民生的重要規劃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其中包括恢復重建市政的道路、供電、供氣等公共設施以及農村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
作為最相關的“利害地方”,災區有關職能部門對規劃也相當重視。震后不久,四川省建設廳就組織編制了《四川省地震災區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災后重建方案編制和實施指導意見》。這對地震災區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災后恢復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意見著重強調要科學編制災后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重建方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科學重建,優先恢復和災區群眾基本生活條件密切相關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合理調整基礎設施的布局,逐步恢復生態環境。
質量就是生命。“生命線”工程的質量更是不能有絲毫閃失。毫無疑問,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質量也是災后重建中必須特別關注的。去年汶川大地震對許多地區市政設施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一些災情不是特別嚴重的地區,部分市政基礎設施本身的安全隱患加劇了受災的程度。令人欣慰的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市政基礎設施災后重建提出了專門要求,城鎮市政公用設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要與供水、供氣管網改造等相結合,要與提高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新標準相結合,要與提高設施安全運行相結合。四川省有關部門也指出,災區各級政府要精心組織、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統籌安排好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各項工作,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監理制,嚴把設計、施工、材料質量關,確保高質量地完成恢復重建任務。
我們期待著,有關部門對質量的這些要求,會在災區的市政工程建設中一一得到滿足。
當然,新材料、新技術,尤其是節能技術,在市政基礎設施的災后重建中也要占有重要的位置。譬如說,這次地震制造的建筑垃圾可謂是“浩浩蕩蕩”。而在這之前,我國雖有對建筑垃圾的研究,但利用率仍然不高。對于災后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建設領域的許多專家都紛紛建言獻策,更有一些相對成熟的技術已經在災區派上了用場。有權威專家指出,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并且是成熟的。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專利技術已達172項,其中絕大多數實現了成果轉化。有專家強調,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再生節能建筑材料不但清潔可循環,而且質量更好。在新技術面前,曾經的“廢物”變成了“寶貝”,不僅大大節約了成本,而且節約了能源,走上了循環經濟的道路。
在災后市政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過程中,應該關注的還不僅僅是這些,但在這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投入足夠的精力,無疑是對“生命線”更盡責的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