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建筑物隔震技術已十分成熟,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得到普及應用,可地震多發的中國,應用了隔震技術的建筑不足一千座。”在汶川地震一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全國人大代表、中南建筑設計院院長張柏青今日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表示。
張柏青介紹,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除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外,一些地區發生的低級別地震幾乎每天不斷,造成建筑物倒塌并帶來一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種結局完全可以通過應用現有的隔震技術得到改變。
目前,中國建筑抗震主要采用兩種技術:一種是傳統的“以硬碰硬”技術,就是通過增加或加粗鋼筋、承重柱等實現抗震,但由此增加了建筑物自身重量,導致其建不高,抗震效果不是很理想。另一種國際熱門的隔震技術。
他解釋,所謂隔震技術就是在地基與建筑物之間使用柔性材料形成隔震墊,當地震來臨時柔性材料能吸收地震六到七成能量,從而達到減少地震破壞力的作用。目前,該項技術已十分成熟,美國、日本等多震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并產生了良好的抗震減災效果,在中國也有了十多年的應用歷史。
作為中國建筑物隔震技術應用的“開路先鋒”,中南建筑設計院院長張柏青坦承,中國真正應用了隔震技術的建筑只有七百多座,分布在地震多發的全國十六個省市自治區,而且這些建筑防震性能在汶川等地震中得到了檢驗。例如,應用了隔震技術的四川郵政大樓,在汶川地震中幾乎完好無損。
“隔震技術在中國推廣應用難,除了民眾防震意識比較薄弱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建筑單位擔憂增加成本,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張柏青說,同樣一棟高樓,應用隔震技術后,可有效減少約兩成的建材,并可增加建筑物高度。即便是在地震低烈度地區,一些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建筑,應用該技術雖然增加約一定的建設成本,但大大增加了建筑物安全儲備,能有效避免文物損壞。
張柏青建議,為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大隔震技術推廣與應用,制定出臺相關法規、標準,同時加強對民眾的科普宣傳教育,讓其接受“花點小錢、買個安心”的隔震觀念。
張柏青介紹,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除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外,一些地區發生的低級別地震幾乎每天不斷,造成建筑物倒塌并帶來一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種結局完全可以通過應用現有的隔震技術得到改變。
目前,中國建筑抗震主要采用兩種技術:一種是傳統的“以硬碰硬”技術,就是通過增加或加粗鋼筋、承重柱等實現抗震,但由此增加了建筑物自身重量,導致其建不高,抗震效果不是很理想。另一種國際熱門的隔震技術。
他解釋,所謂隔震技術就是在地基與建筑物之間使用柔性材料形成隔震墊,當地震來臨時柔性材料能吸收地震六到七成能量,從而達到減少地震破壞力的作用。目前,該項技術已十分成熟,美國、日本等多震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并產生了良好的抗震減災效果,在中國也有了十多年的應用歷史。
作為中國建筑物隔震技術應用的“開路先鋒”,中南建筑設計院院長張柏青坦承,中國真正應用了隔震技術的建筑只有七百多座,分布在地震多發的全國十六個省市自治區,而且這些建筑防震性能在汶川等地震中得到了檢驗。例如,應用了隔震技術的四川郵政大樓,在汶川地震中幾乎完好無損。
“隔震技術在中國推廣應用難,除了民眾防震意識比較薄弱外,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建筑單位擔憂增加成本,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張柏青說,同樣一棟高樓,應用隔震技術后,可有效減少約兩成的建材,并可增加建筑物高度。即便是在地震低烈度地區,一些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建筑,應用該技術雖然增加約一定的建設成本,但大大增加了建筑物安全儲備,能有效避免文物損壞。
張柏青建議,為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大隔震技術推廣與應用,制定出臺相關法規、標準,同時加強對民眾的科普宣傳教育,讓其接受“花點小錢、買個安心”的隔震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