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三峽工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12-25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電力新聞網
核心提示:三峽工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
  2008年,三峽工程右岸電站提前一年全面投產,三峽水庫試驗性蓄水至172米,標志著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基本完成。百年三峽,百年夢想,在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時,成為現實。

  三峽工程成為改革開放時代標簽

  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興建三峽工程是幾代中國人的夙愿。為什么孫中山提出建設三峽的設想僅僅是一個設想?國民政府時期,三峽計劃又何以停滯不前?毛澤東描繪了高峽平湖的藍圖,又是什么原因使這一藍圖在當時沒有變成現實?

  孫中山先生是最早提出三峽工程這一設想的,他希望興建三峽工程以強國富民。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憂外患,阻擾了他實業興國理想的實現,三峽工程這一設想也只能是一個設想。

  國民黨政府也對三峽工程進行了相關勘測和論證,但國民黨政府因打內戰而背上龐大的軍費開支,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根本無力修建三峽工程,不得不在提出了一個初步的設計方案后束之高閣。

  新中國成立后,為解決長江洪水問題,使長江流域上千萬人民免受洪水災害,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殫精竭慮。從“高峽出平湖”宏偉目標的提出到最終決定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無不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夢寐以求興建三峽工程的愿望。三峽工程的建設凝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寄托了中華民族強國富民的迫切愿望,但限于當時的經濟技術條件而停留在藍圖上。

  三峽工程投資巨大,工程技術復雜。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國民經濟總量有了跨越式的飛躍,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后盾,三峽工程重新提上議事日程。經過科學論壇和民主決策,三峽工程于1994年正式開工。可以說,三峽工程的成功興建,已打上了改革開放的印記,成為改革開放的時代標簽。

  三峽工程助力我國社會經濟發展

  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綜合效益。工程開工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階段性進展:1997年實現大江截流目標;2003年按期實現蓄水135米、船閘試通航、首批機組發電三大目標;2005年左岸電站提前一年全面投產;2006年三峽水庫提前一年實現蓄水156米;2008年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右岸電站提前一年全面投產,三峽水庫試驗性蓄水至172米。

  長江水患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每到汛期,荊江河段的洪水水位高出兩岸地面6米至10米,成為“懸河”,威脅著洞庭湖區和江漢平原1500萬人民生命財產和2300萬畝耕地的安全,長江兩岸人民翹首期盼著能夠興建三峽工程。三峽工程建成后,不僅可使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過去的不到“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大洪水,配合荊江分蓄洪工程,可使長江中下游避免毀滅性災害。

  三峽電站總裝機225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000億千瓦時,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站。三峽電站26臺70萬千瓦機組的提前投產和安全運行,為國民經濟發展增加了電力供應。截止到2008年11月15日,三峽電站累計發電約2800億千瓦時,主要送往華中、華東和廣東地區。三峽電站除了提供清潔能源以外,還促進了以三峽為中心,南北互供、西電東送供電格局的形成。

  三峽水庫蓄水改善了川江的航運條件,較大幅度地降低了運輸成本。長江航運業發展迅猛,過去,通過三峽壩區河段的貨運量年均約1000萬噸,2007年過壩貨運量超過6000萬噸。三峽樞紐已經成為我國東中西部物流中轉中心,對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長江“黃金水道”名副其實。

  三峽工程堅持自主創新,支持大型機組國產化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我國水電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通過推行“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創新模式,使我國水電裝備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從30萬千瓦機組到70萬千瓦機組的重大跨越。

  三峽工程產生的巨大效益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為改革開放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三峽工程體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在三峽工程建設中,中國三峽總公司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逐步形成了“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的“四個一”水電開發理念,順應了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16年來,三峽工程建設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工程質量優良,生態環境建設同步推進,移民生產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樞紐綜合效益,中國三峽總公司始終堅持把防洪任務放在首位。2007年汛期,三峽壩址出現多次洪水過程,中國三峽總公司按照國家防總指令實施防洪調度,及時削減洪峰,有效緩解了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在電力生產上科學調度、精益運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為保障航運設施的正常運行,中國三峽總公司每年從發電收入中提取相當比例的公益金,用于這些公益性資產的運行維護。蓄水以后,三峽水庫還在長江枯水期向中下游進行了多次補水。

  在工程建設中,中國三峽總公司始終把質量和安全擺在第一位,提出了“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精心運行,建設一流工程,建設一流電站”的目標,實行“零質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雙零”目標管理。經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評定,三峽工程建設質量優良。

  中國三峽總公司從三峽發電收入中按每度電提取4.5厘錢設立后期扶持資金,提取0.5厘錢設立移民專項資金,加大對水庫移民的后期扶持力度,還積極探索加強企地共建的新思路、新舉措。1993年以來,三峽庫區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長約為17%,大大高于全國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增長速度。

  中國三峽總公司始終將生態建設與工程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為了確保三峽水庫蓄水后庫岸的穩定,投入120億元用于庫區地質災害治理。為了保護珍稀物種資源,建立了陸生、水生自然保護區,開展了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累計投入4000多萬元,累計放流中華鱘470多萬尾。

  三峽工程綜合效益全面顯現  
  
  今年11月,三峽工程建設實現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大標志性目標:三峽左右岸電站26臺70萬千瓦發電機組全部投入運行和三峽工程完成2008年試驗性蓄水。三峽工程經過十幾年持續施工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三峽工程巨大的綜合效益也隨之逐步顯現。

  巍峨大壩鎖洪魔

  一提到三峽工程,人們很容易想到其生產的巨大電能。其實,防洪效益是三峽工程綜合效益中的第一位。正是因為三峽工程的興建,使長江中下游遭受的洪水的威脅已大大減小,年年夏天上大堤抗洪搶險,日夜難寐的經歷已經塵封在很多人的記憶中了。

  歷史上,長江多次發生洪澇災害。自西漢初到清末的2096年間,長江共發生較大洪水災害214次。1931年和1935年的兩次洪水致使荊江大堤決堤,受災人口均過千萬,因災死亡人數都在14萬人以上。而1998年百萬軍民上堤抗洪的情景也仿佛依然歷歷在目。

  同樣面對這條長江,今天中下游的老百姓卻是另一番心情。“在汛期,荊江兩岸人民感到安全了。以往每年汛期,武漢市都要組織很多群眾去防汛,但今年汛期武漢市的市民可以放心地在江灘散步了。”在去年國新辦舉行的三峽工程新聞發布會上,李永安面對國內外記者如是說。而老百姓的這種安全感,正是來自三峽工程防洪效益的發揮。李永安以2007年汛期情況為例:“2007年汛期,三峽工程通過調度兩度削減洪峰,使沙市站水位始終未過警戒水位,切實減輕了下游荊江河段的防汛壓力。”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是顯而易見的,是長江中下游人民能親身感受到的。

  三峽工程全部建成后,可形成221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使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下游分蓄洪措施,也可以避免發生毀滅性災害,從而使長江中下游地區1500萬人民和2300萬畝良田免受洪水威脅,因此避免的洪災損失不可估量。

  清潔聚能輸四方

  近年來,國際國內油價高位運行,煤炭價格也持續走高,能源形勢日趨緊張。而作為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一樣面臨著復雜的能源供應問題。

  就在今年,我們還看到另外兩則新聞:一是在用電負荷最大7、8月——三峽電站月發電量首破百億千瓦時,分別達到103億千瓦時和113億千瓦時,占全國用電量的5%;二是今年初南方遭受冰雪災害,電煤運輸出現困難,部分電力線路一度中斷,部分地區電網安全受到巨大威脅。三峽-葛洲壩梯級電站一月份完成發電量35.6億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1.6%。巨大電力送往華中、華南、華東地區,為保障電力形勢穩定和居民用電需求,為國家的能源安全作出了貢獻,也彰顯了其巨大的發電效益。

  當前,三峽左右岸電站26臺70萬千瓦機組已全部投產發電,累計發電超2800億千瓦時,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清潔能源。三峽電站(含地下電站)全部完工后,總裝機容量可達2250萬千瓦,每年可提供1000億千瓦時清潔電能。如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介紹,三峽電站全部投入發電后,可以把華中、華東、華南電網聯成跨地區的大電力系統,可取得地區之間的錯峰效益、水電站群的補償調節效益和水火電廠容量交換效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將進一步增強,三峽工程將為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結構的合理調整做出更大的貢獻。

  高峽平湖行大船

  三峽工程成功蓄水后,三峽庫區航道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三峽庫區形成了一股造船熱,投入水運行業的資金成倍增長。據報道,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重慶忠縣、云陽等地都有大型的造船項目在建,重慶、湖北爭相建造、購置大型五星級游輪。水運行業的興起見證了三峽工程巨大通航效益的發揮。

  根據規劃,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可由現在的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同時,經水庫調節,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從現在的30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以上,使長江中下游枯水季航運條件也得到較大的改善。

  而隨著三峽工程逐步蓄水,上面規劃中的一個個數字也將逐步變成現實。2007年經過三峽大壩的貨運量已達6057萬噸,其中,通過三峽船閘的貨運量4686萬噸,遠遠超過三峽船閘通航前葛洲壩船閘年貨運量1800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三峽庫區航運業在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成為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由于水位提升、水面變寬、激流變緩、暗礁險灘消失以及枯水期三峽工程對長江中下游的補水,長江尤其是三峽庫區的航運安全得到保障,航運能力大幅提高,而航運成本卻顯著降低。這都使得長江特別是自古被稱為天塹的川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綠色工程護環保

  三峽工程并不僅僅是建一座大型水壩,它還是一項大型的生態環保工程。除了防洪、發電、航運三大效益,它還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

  在節能減排方面,根據中國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在三峽工程與長江水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國際研討會上的介紹,三峽工程26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后,“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與燃煤發電類比,可替代消耗5000萬噸標準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億噸、二氧化硫100萬噸、一氧化碳1萬噸、一氧化氮37萬噸。如果以中國2007年能源消費總量26.5億噸標準煤對比,則三峽工程單就發電一項,對我國溫室氣體減排貢獻率約為2個百分點。”同時,三峽工程還大大減少了火電不可避免的大量的廢水、廢碴、浮塵等污染。而三峽工程蓄水提高了長江航道通航能力,每艘船的馬力所拖帶貨物的數量比原來提高了30%以上,從而減少了燃油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大幅降低。

  另外,三峽工程具有水量調蓄功能,在長江枯水季節可增加下瀉流量,改善中下游生產、生活用水條件,滿足下游航運需求,也有利于抑制入海口的咸潮入侵。在長江四大家魚和珍稀物種中華鱘的產卵季節,通過人造洪峰或加大下泄流量,可以增加其產卵數量。

  三峽工程對于長江泥沙問題的解決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三峽地區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密集耕作已使這里的生態環境形勢極為嚴峻。森林覆蓋率曾一度下降到17%,水土流失面積高達六成以上,年入江泥沙量約4000萬噸,成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經過三峽工程移民工作,大量移民外遷,退耕還林,使庫區植被得到恢復,從源頭上減少了入江泥沙量,對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顯著的生態效益,三峽工程還有很多其他效益,一是三峽庫區經濟落后,人均收入很低,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興建三峽工程帶來巨額資金投入庫區,對庫區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二是經過三峽水庫調節,可以提高長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這將對解決華北缺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引水工程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是三峽工程是特大型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重大科技問題,如大型設備制造、專業人才的培訓、重大工程項目的技術經濟決策方法、三峽工程中關鍵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等。可以說,三峽工程的建設實踐,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三峽工程是讓全國人民放心的工程  

  《中國工業發展報告——中國工業改革開放30年》評選出了“中國工業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三峽工程名列其中。三峽工程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窗口,也是中國在建重點工程建設的典范。三峽建設者把爭創一流工程當作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現實責任,在十七年建設過程中,咬定工程質量管理不放松,本著科學、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始終貫徹質量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的要求,以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努力打造一流工程,創造一流工程質量。

  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

  三峽大壩全長2309米。這座海拔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81米的混凝土重力壩,相當于60層樓房的高度,由280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而成。正常蓄水后的三峽水庫庫容為393億立方米,大壩上下游水位落差110多米。如此巨大的落差和庫容壓力,要求三峽大壩必須具備鋼鐵般的質量。

  三峽大壩建設質量不僅關系三峽工程防洪、發電、通航等效益的發揮,而且直接關系到下游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正因為大壩安全的極端重要性,使得工程質量在三峽工程建設管理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多次親臨工地視察,強調三峽工程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量責任重于泰山”、“要把三峽工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工程”。

  為此,三峽工程自開工建設以來高度重視工程質量和安全,創造性地提出了“零質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管理目標,構筑了五道質量保證體系——施工單位的自檢、監理單位的監督控制、中國三峽總公司項目部的統籌協調、中國三峽總公司質量總監辦按專業把關,再加上由水電行業德高望重的老領導錢正英,水利水電界泰斗張光斗、潘家錚等兩院院士組成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作三峽工程最嚴厲的把關人。二期工程開工后,中國三峽總公司還聘請了外國專家擔任專業質量總監。奧地利焊接專家羅伯特對工程要求嚴,嚴到了近乎苛刻、近乎不通人情的地步。在三峽建設者看來,“質量就是生命,三峽工程一旦出了問題,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請外國專家當監理,就是請來不留情面、一絲不茍的負責精神。”三峽建設者把這五道質量保證體系稱為“4+1”質量控制監督機制。

  無裂縫大壩的奇跡是怎樣創造的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潘家錚院士在三峽壩區說:“今天,我們可以宣布,三峽三期工程中的右岸大壩是一座沒有裂縫的大壩,三峽建設者們譜寫了壩工史上的紀錄,創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跡。”

  三峽工程混凝土總量達2800萬立方米。如此巨大的混凝土澆筑量,在世界水利樞紐工程中當數第一。大壩混凝土快速施工技術,是三峽工程集成創新的一個典型范例,是大壩混凝土澆筑的一場工藝革命。

  混凝土澆筑方案和配套工藝是大壩混凝土施工的關鍵。中國三峽總公司引進了國外最先進的大壩澆筑專用設備——塔帶機,并根據三峽工程的特點加以創新,形成了以塔帶機為主,輔以門塔機、纜機的綜合混凝土澆筑方案。投入數百萬元研究混凝土配合比,優選出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首創了混凝土骨料二次風冷技術,對每一個部位的混凝土都實行精細化溫控管理,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溫控措施,采用保溫性能優良的聚苯乙烯板進行大壩表面的永久保溫。他們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大膽創造了3米升層的澆筑工藝,在溫度控制、施工組織、資源調配、混凝土拌和強度、模板配置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關于大壩混凝土澆筑,國家和行業有一系列質量檢驗標準。但三峽大壩施工以“千年大計”為目標,參照國家和行業有關質量技術標準,制定了符合三峽工程要求、高于國家行業標準的三峽工程質量標準。目前,中國三峽總公司已對開挖及支護工程、混凝土工程、灌漿工程、金屬結構制作及安裝工程、機電設備安裝調試工程等制定了111個標準。中國三峽總公司圍繞建設“一流工程,一流質量,一流隊伍”的奮斗目標,實行全過程質量控制,倡導精細化管理,嚴格工藝作風,優化施工方案,層層建立質量責任制,將各種質量保證措施落到實處,從而確保了工程質量嚴格受控。

  不留隱患成為三峽工程的最高原則

  大體積混凝土出現裂縫,是大壩澆筑很難完全避免的問題。2000年冬季,三峽大壩泄洪壩段出現多條表面或表層裂縫,雖然不會影響到大壩安全,但仍然引起了三峽工程參建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國務院質量檢查專家組提出,不留隱患應該是三峽工程必須遵守的原則。為此,中國三峽總公司把國內17位知名專家請到壩上“會診”,根據專家們的意見,采取了4道處理措施,對大壩澆筑以來發生的裂縫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處理。蓄水驗收前的安全鑒定和技術預驗收都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這些裂縫處理后沒有留下隱患,三峽大壩安全運行有保障。

  為不斷提升三峽工程建設質量,中國三峽總公司常年堅持舉辦“質量警示展”,使“創一流無止境”的質量意識深深扎根第一線。中國三峽總公司從思想上攻克“頑疾”,從改進施工工藝治理“頑疾”,從改良施工工藝消除“常見病”。三峽建設者用實踐證明,只要有決心、有毅力、有系統的制度措施和細致的技術保障,一流的工程施工質量是可以達到的。

  三峽工程的目標是經得起歷史檢驗

  追求一流質量永無止境。1999年底,中國三峽總公司提出“質量管理零事故、安全管理零事故”的管理目標。這是我國工程界首次莊重提出的一流管理要求。在三峽,合格已不是標準,優良率才是考核的標準,經得起歷史檢驗才是三峽大壩質量追求的目標。

  為把三峽三期工程建設成一流精品工程,中國三峽總公司把質量和安全管理目標進一步深化為“零質量缺陷,零違章作業”,并在三峽工程建設工地廣泛開展“雙零”勞動競賽,使追求“零缺陷、零違章”成為建設者的自覺行動。

  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在整個三峽工地已經形成質量創一流的濃厚氛圍。“精細管理、和諧發展、追求卓越”不僅已成為中國三峽總公司開展工程建設質量管理的基本方針,也已成為三峽工程各參建單位的共同認識而深入人心,三期主體工程混凝土單元工程質量評定優良率達到92.31%。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培育和提煉出的先進質量管理文化,不僅有力地保證了三峽工程施工質量,也成為代表我國大型水電施工技術提高的標志性工程。

  三峽工程各個領域質量都是優良的

  不僅三峽大壩質量達到了一流工程目標,三峽工程各個領域的質量都是優良的。雙線五級船閘從試航到正式通航以來,黃金水道大動脈保持了有序暢通,年航運量突破6000萬噸。左右岸26臺機組提前一年全部實現投產發電,實現自主創新的國產70萬千瓦的巨型機組運行穩定,安裝質量和安裝進度做到了又好又快。幾十萬個監測數據表明,三峽工程的所有建筑物、設備、地基和邊坡都正常安全,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地下廠房開挖猶如在巖石上繡花,工程質量堪稱楷模,達到精品工程要求。

  三峽工程的成功實踐也表明,三峽的管理模式是適合現階段中國國情的非常有效的一種管理模式。三峽工程的意義早已超過了工程本身,許多做法已為國內許多工程所效仿,對國內工程界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正如國務院三期樞紐工程驗收專家所說:請中央領導和全國人民放心,請相信三峽工程是一座優質工程,安全工程,爭氣工程,她達到了“千年大計、國運所系”的要求,她將千秋萬代為人民造福!

  三峽工程是興利減弊的工程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它興利減弊,是一項具有巨大綜合效益、可以改善長江生態自然環境的重要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偉大工程。

  巨大效益改善宏觀生態環境

  三峽工程的最大效益體現在防洪。三峽工程建成后,有水庫庫容393億立方米,可調節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同時改善長江中游的洪患及分洪引起的環境惡化、災后疫情等,有效地減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積。 

  三峽工程利用清潔能源發電,減排作用巨大。三峽電站26臺機組每年發電847億千瓦時,可以替代修建10座180萬千瓦級的火電廠,相當于平均每年減少燃燒原煤5000萬噸,每年可減少排放1億噸可以形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減少100多萬噸可以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減少1萬多噸一氧化碳,減少37萬噸氮氧化物,還減少大量的廢水、廢碴、浮塵等,三峽電站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后,可以把華中、華東、華南電網聯成跨區的大電力系統,可取得地區之間的錯峰效益、水電站群的補償調節效益、水火電廠容量交換效益,同時還具備了組成全國聯合電力系統的條件。

  三峽工程還明顯改善川江航道。蓄水后的三峽水庫,使宜昌至重慶約660公里航道水面變寬,水流減緩,使原有的139處急流灘、險灘、淺灘,25處絞灘站,46處單行航行航段全部得到改善,萬噸級船隊可以直達重慶,年貨運量已突破6000萬噸。三峽水庫蓄水以來,大大改善了川江航運條件,促進了長江航運事業發展,航運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三峽工程已對長江下游實現生態調水,使重慶至漢口間通航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并改善長江下游水質、減輕污染。

  另外,三峽地區是國家級貧困地區,山高坡陡,人多地少,農民的密集耕作已使這里的生態環境形勢極為嚴峻。森林覆蓋率從二十世紀50年代的26%下降到目前的17%,基本無成熟森林,自然生態系統向“森林-灌木-草坡-裸巖”的方向退化;水土流失面積高達六成以上,年產沙量平均1.5億噸,入江泥沙量約4000萬噸。經過連續移民,對三峽庫區退耕還林、對庫區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三峽工程建設重視庫區生態環境保護

  三峽工程興建之初,就確立了“環境與工程建設同步”的原則,始終堅持科學求實態度,尊重自然規律,正確處理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做好源頭控制,減少新的污染和破壞。 

  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領導下,成立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協調領導小組,分工開展三峽工程建設期間的環境保護工作。中國三峽總公司負責樞紐工程施工區環境保護和地震監測和水庫漂浮物的清理工作。湖北省、重慶市政府負責三峽庫區移民安置的環境保護工作和建設期間水庫管理的環境保護工作。生態與環境補償專項、泥沙觀測與研究工作由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室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庫區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專項由國家環保總局負責,地質災害監測與治理由國土資源部負責。文物考古與保護由國家文物主管部門統一組織協調,全國文物考古與保護單位共同參與。  

  過去十幾年,結合工程建設和實施規劃,中國三峽總公司實施了污染預防和治理項目。包括所有砂石加工系統的廢水處理及防塵、減噪設施,拌和系統的除塵、廢水處理和噪聲防護,水泥和粉煤灰的封閉運輸,施工生活區排水系統的雨污分流及生活污水的處理等。對施工區的土石方挖填平衡及工程建設過程和建成后的植被恢復進行了規劃,對碴場、邊坡保護及其他水保工作也進行專門規劃設計。三峽工程施工區已經完成和正在實施的綠化面積達140萬平方米,綠化道路34.7公里。并開展施工區環境衛生監察工作,還配合文物考古單位完成了施工區內的文物考古挖掘和保護措施。

  三峽工程施工區環境監測工作,1996年開始結合工程建設實際,根據《三峽工程施工區環境保護實施規劃》中的要求全面展開工作,并以合同形式委托有資質的單位承擔。同時,由專業監測部門對施工區長江江段水環境質量、水生物、長江沉積物、污廢水排放、環境空氣質量、噪聲、空氣污染物排放、供水水質、食品衛生等進行監測。為了推動施工區環境保護工作,結合工程建設實際,開展了多項環境科研與專項調查。

  蓄水后:三峽壩庫區生態環境保持取得積極成果

  三峽工程的開工建設,水質、泥沙、地震、珍稀物種和水生生物生存等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為監測這些變化,已建成的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是目前國內唯一的跨地區、跨部門、跨學科、綜合性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在改善庫區水環境上,國家安排400億資金采取興建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關停并轉污染企業,實施退耕還林及水土保持。中國三峽總公司還安排了資金對漂浮物進行清理、確保了三峽水質安全。多年來的監測數據表明:三峽工程蓄水后壩庫區水質良好。三峽壩區長江干流近岸水域水質無明顯變化,長江干流和近岸水域各斷面水質良好,均達到或優于Ⅱ類。壩區水質均符合Ⅱ~Ⅲ類水質標準;各測點水質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

  三峽工程蓄水后庫區泥沙來量小,水庫排沙比為40%。最近10多年監測成果表明,2004年長江泥沙含量已呈逐年下降之勢,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近年也有減少趨勢。與80年代對比,長江水土流失下降了23.9%。三峽壩址的輸沙量,近年也有減少的趨勢。同時,三峽水庫采取“蓄清排渾”的措施,在泥沙多的汛期一般不蓄水,在泥沙少的季節蓄水用于發電和航運。科學試驗證明,三峽水庫運行100年后,水庫防洪庫容還會保留86%。所以,泥沙對三峽工程的防洪發電影響不大。

  三峽蓄水誘發地震的問題,經過專家多年研究論證,已取得一流成果。成果說明,三峽壩區屬于地殼相對穩定的地區,遠離地震活躍的板塊邊緣。三峽水庫蓄水后,雖不排除發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性,但從高估計,影響到壩區的最高地震烈度不會超過6度,但三峽工程是按照7度地震標準設計,8度地震標準設防,即使發生地震也不會影響到大壩的安全,不會影響三峽水利樞紐的正常運行。同時,蓄水前,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已建立了三峽地震監測系統,還制訂了三峽庫區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三峽工程地震監測網可以完整地監測水庫誘發地震發生和發展的全過程。滑坡是長江上游分布較為普遍的地質現象,水庫蓄水和庫水位變動,有可能導致庫岸失穩。對此,專家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測、調查和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國家投資治理了庫區的地質災害。水庫建成后,由于江水變深,崩塌體和滑坡體入江礙航的危害將大為減輕,也不會影響到大壩的安全。

  為減少三峽工程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中國三峽總公司堅持向中華鱘研究所投入經費,供研究人員研究和人工繁殖中華鱘,扶持了這項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和進行。

  三峽庫區蓄水后,直接受淹沒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有120科、358屬、560種,其中絕大部分在未受淹沒影響的地區廣為分布,不會造成物種的滅絕。外界廣泛關注的珍稀植物荷葉鐵線蕨、疏花水柏枝,已經采取了妥當的保護措施。

  三峽蓄水前后,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和對自然景觀保護也取得積極成果。三峽工程蓄水后,三峽風光的雄、奇、秀、幽的整體特色依舊,大批湖泊及支流新景點已涌現出來。形成的峽谷及漂流河段37處,溶洞15個,湖泊11個,島嶼14個,將吸引更多的游人前來觀光和游玩。

  三峽庫區重點文物古跡保護,是眾人關心的一個話題。通過幾年來的搶救式發掘,三峽庫區共出土珍貴文物6000余件,一般文物50000余件。

  中國三峽總公司在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先保護、后開發,形成了“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電開發新理念,使水電開發進入了一個與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相互依存、和諧發展的境界。

  三峽工程凝聚人類科學技術結晶  
  
  擁有100多項“世界之最”的三峽工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科技創新與應用的結晶,也是科技進步的重要推手和引擎。科技創新不僅解決了三峽工程自身面臨的一系列難題,也促進三峽工程攀上了世界水利水電建設的世界高峰。

  工程布置,優中選優

  在三峽工程上馬之前,國家組織了長達40多年的論證與技術難題攻關,有數千名科研人員投入三峽科研大會戰,取得了數百項科研成果,提交了2000多份科技成果報告。1993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后,國家又將三峽工程的有關科研項目列為攻關課題和國家重大項目,其領域涉及泥沙、航運、水文、地質、水工、施工、建材、金屬結構、機電設備、生態環境、人文等多學科、多專業。

  在工程布置方面,既要考慮防洪,又要考慮發電和航運。通過攻關創新,三峽大壩設計最大泄洪流量為124300立方米每秒,26臺大容量機組布置于大壩左右兩側,采用壩后式電站廠房,船閘和升船機則利用有利的河道地形條件布置于長江左岸。優化比選后確定的方案,成功地解決了大流量、多機組帶來的河床寬度不足的難題。

  三峽大壩泄洪壩段全長483米,汛期約有四分之三的洪水要從這一壩段通過,如何保證在特大流量情況下,洪水從大壩安全下泄,是三峽工程遇到的一個關鍵技術難題。在大壩建設中,對泄洪壩段采用了三層孔口布置方式,布置23個深孔和22個表孔,為進行三期施工導流和截流布置22個導流底孔,從而解決了在高水頭、大流量、多排沙復雜條件下,大壩因高速水流可能出現的空化及泥沙磨蝕和消能防沖問題,確保了大壩安全運行。

  兩次截流,震驚世界

  三峽工程進行的兩次截流——1997年進行的大江截流和2002年進行的導流明渠截流,其綜合技術難度均為世界截流史上所罕見。大江截流水深量大,龍口最大水深達60米,為世界之最;實際截流流量為每秒8480立方米至11600立方米,也為世界截流工程之最;導流明渠截流是在人工開挖的光滑的河床上進行截流,拋投料不容易穩定,其綜合難度超過大江截流。

  在兩次截流中,三峽建設者進行了大量水力學模型試驗以及數值計算和機理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創新成果,使我國河道截流技術躍居世界領先水平。三峽大江截流設計及施工技術榮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三峽導流明渠截流技術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評為200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二期圍堰是大江截流形成的世界水電工程史上最大的深水圍堰,水深達60米,堰體80%填料需在水下施工。具有工程規模大、施工水深、擋水水頭高、基礎地質條件復雜、工期短、技術復雜等特點,被稱為“水下的三峽大壩”,是三峽工程建設中最具挑戰性的關鍵技術難題之一。三峽建設者在施工中采用先進的大型設備及許多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在土石圍堰上鉆孔到基礎巖石,并壓灌混凝土形成了漏水量僅為設計滲水量的1/10的防滲墻。水電專家們稱贊“幾乎達到滴水不漏”。

  澆筑大壩,連破紀錄

  三峽工程規模巨大,僅混凝土澆筑總量就高達2800萬立方米,這在世界水電工程建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多年科學研討與論證的基礎上,中國三峽總公司選擇了以國外生產的塔帶機為主、以纜機和門機為輔的綜合施工方案,使混凝土澆筑用上了世界水電史上最先進的“流水線”。從1999年到2001年,三峽工程進行了連續3年的高強度混凝土施工,年澆筑量都在400萬立方米以上,其中2000年創造了年澆筑548萬立方米,月澆筑55.3萬立方米、日澆筑2.2萬立方米的三項混凝土澆筑的新世界紀錄。

  大壩混凝土澆筑出現裂縫是水電工程施工的“常見病”、“多發病”。就世界范圍來看,幾乎沒有不出現裂縫的大壩,從發生的頻率來看,大體積的混凝土每10000立方米會產生0.1~1條裂縫,三峽大壩混凝土澆筑初期,也出現了一些裂縫,一度是三峽工程施工的最大頑癥。為攻克頑癥,確保工程質量,三峽建設者圍繞混凝土施工展開了科技攻關。為滿足三峽混凝土耐久性的特殊要求,優化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創造出二次風冷技術、綜合溫度控制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有效地減少了混凝土的收縮變形,控制了裂縫的產生,使混凝土澆筑產生裂縫的頑癥得到根治。三峽左岸大壩出現裂縫的頻率是每萬立方米不到0.1條,三峽右岸大壩還沒有發現裂縫。

  劈山鑿嶺,巧建船閘

  三峽工程雙線五級船閘是當今世界上技術最為復雜的船閘,整個船閘開挖要在花崗巖山體中深切,兩側要形成最大高度達170米的直立高邊坡,如何保持如此復雜的船閘高邊坡的穩定,在國內外尚無先例,是一道世界級難題。三峽建設者通過運用大量高新技術進行地質勘測和多學科綜合試驗研究,采取預裂爆破、光面爆破、坡面噴錨等新工藝,成功地解決了高邊坡開挖失穩和變形的問題。

  雙線五級船閘金屬結構設備總量達3.88萬噸。安裝技術要求及質量標準要求高,許多安裝技術要求已超出國家規程規范要求。人字門、反弧門、檢修疊梁門以及橋機軌道梁等都是國內同類設備中規模最大的。其中,24扇人字門是施工的難點和重點。第一至第四閘人字門每扇高38.5米,相當于兩個籃球場大,單扇門重量為867噸,其外形尺寸與重量均為世界之最。上有頂樞,下有底樞,中間是門柱,要求安裝完工后兩門的合攏間隙在設計允許值0.1毫米以內,小于一根頭發絲的直徑。也就是說,兩扇人字門安裝后關上,一根頭發也插不進去。三峽建設者圍繞船閘水力學、自動化控制技術和船閘金屬結構技術等開展攻關,攻克了這一系列難題,并使我國航運建筑設施的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

  7年時間實現30年跨越

  三峽工程對于我國機電制造業的促進作用尤為突出。三峽工程的水輪發電機組、高壓電氣設備、升船機和船閘設備、直流和交流輸變電設備的技術參數、容量、規模都代表世界當今最高水平,三峽工程在這些領域的技術突破和超越,極大地提升了我國民族工業的制造水平。通過三峽工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用不到7年的時間,使我國大型水電設備的設計與制造實現了30年的跨越,基本實現了重大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自1993年開工以來,三峽工程每年都有新技術、新工藝、新專利等創新成果誕生。據不完全統計,三峽工程已有16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0多個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申請和應用的專利多達700余項。

  三峽工程有關科技負責人說,因為是世界第一,所以三峽工程的許多難題在全世界都沒有現成答案。科技創新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靈魂和基礎,是科技創新成就了宏偉的三峽工程,也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科技創新還將始終貫穿于三峽工程的運行與管理之中。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遵义市| 白河县| 玛纳斯县| 安西县| 夹江县| 辽中县| 大冶市| 旬邑县| 天镇县| 巴彦淖尔市| 保亭| 陵川县| 多伦县| 兴化市| 政和县| 罗田县| 化州市| 玉山县| 上高县| 兴化市| 元氏县| 开原市| 玉田县| 罗平县| 东兴市| 尉氏县| 尚志市| 太仆寺旗| 通河县| 昂仁县| 新宁县| 南靖县| 静安区| 仁布县| 江西省| 鹿泉市| 丹江口市| 利津县| 南和县| 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