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災區基層干部呼吁:今冬警惕災難性重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11-21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經濟新聞網
核心提示:災區基層干部呼吁:今冬警惕災難性重建 
  “12墻”太讓人揪心

  啥子質量嘛,不抗壓、不防震,這不是傷疤還沒好就忘了疼?”四川省什邡市鎣華鎮雪門村村主任曹照明19日下午認出第三次來采訪他的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后,指著背后的山影喊出來:“到底要搶進度做啥子?我們村開工的一百戶中,有幾十戶都達不到抗震要求。”

  “有好些房子就修‘12墻’(指的是墻厚僅12厘米,也就是單磚墻),不照標準修240毫米厚的墻。現在的問題是,農房重建這件大事,在一些干部和農民眼里,簡化成為越快越好,修起來就行,根本不管質量。這樣弄,建起來就會是災難隱患,將來還要出大事!”

  5月和8月的兩次采訪,這位村主任以實在話贏得了記者的信任。而19日,他的呼喊,與兩天前記者在另一個村所見到的單磚砌墻情形相符,并且在之后得到了建筑專業人士的證實。

  證實者,是鎣華鎮鎮長助理高松,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市房山區建委工程質量監督站站長。

  記者在旁聽雪門村小組長會議時,遇見了之前已在鎮政府認識的高松,他聽說該村要開組長會,便欲借機向各小組長普及建房質量監督知識,比如傳授地基、土質選址、地圈梁、構造柱、圈梁、磚墻和拉結筋等質量監督知識。

  在掛黑板向組長們講解前,高松講述了自己在一些農房建筑工地親見的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地基太淺,有的連地基都沒打,抹一層砂漿就直接砌墻!”

  “沒有構造柱,無圈梁!”

  “單磚墻,‘12墻’!”

  高松介紹,這里最少也應該打半米深的地基,如果選址發現土質不均勻,還要在薄弱處下挖1米到2米,填入與旁邊較硬土一樣的材料,保證土質均勻;構造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國建筑界開始大規模采用的,它與地圈梁和圈梁一起聯結成一個整體,能保證上下牢固,地震時不易垮塌;最大的問題是磚墻,研究表明磚墻厚度低于180毫米,便毫無抗震作用。現在個別農戶修“12墻”,稍稍大一點的余震,就要垮掉;墻體里的拉結筋,倒是有人做了,可是有的不規范,只用單根鋼筋,起不了作用,正確的做法是每隔0.5米的高度,便要用上2根6毫米的圓鋼鋼筋。

  在與記者單獨交流時,他表示,這種“12墻”、無構造柱、地圈梁等房子是應該推倒重來的,自己作為北京市下派的援建干部,應該為災區人民做出貢獻,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找鎮黨委書記李樂早反映情況。

  他分析說,之所以農房重建會出現這種問題,一是農民缺錢,二是不顧缺錢的現實,片面追求進度,忽視了質量。

  曹照明也對記者說,自己總是開導農民不要著急,今年過冬肯定有保障,不會讓大家凍著,物資也已經發放下去了。房子沒錢照標準修,就慢慢修,兩年總是能修起來的,可是有些干部來了就喜歡瞎指揮,說農房不管啥子修起就好,有些農民自己也想節約錢。

  他告訴記者,情況已經反映給聯系該村的什邡市干部。

  記者就此在鎣華鎮黨委、政府了解到,鎮黨委書記李樂早非常重視這個情況,并與北京下派的援建干部、鎮黨委副書記段學勇到幾個村建設工地實地調查,即將研究出臺對策。20日下午,鎮長助理高松告訴記者,隨后在其他地方檢查時,沒有再發現類似問題。

  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什邡市建委的一份文件中看到,該市建委也已經注意到了農房重建中存在較多質量問題,除高松在雪門村講述的幾點外,還有部分農民購買的建筑材料屬“三無”產品、有的混凝土制作不合標準等諸多質量問題。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安市| 涡阳县| 舞钢市| 延吉市| 晴隆县| 兰溪市| 上犹县| 阳江市| 乐至县| 石泉县| 隆子县| 咸阳市| 禄丰县| 黄梅县| 义马市| 新泰市| 嵊泗县| 深泽县| 论坛| 清河县| 柏乡县| 牟定县| 云龙县| 新郑市| 繁昌县| 克什克腾旗| 神木县| 万安县| 宁河县| 云龙县| 新泰市| 南皮县| 上林县| 禄丰县| 衢州市| 柏乡县| 忻城县| 华安县| 德钦县| 齐齐哈尔市|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