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部調研報告稱僅少數房屋有抗震構造柱,存在急功近利行為;當地抱怨人手短缺以及建材供應困難
作為汶川大地震重災區的甘肅省隴南市,目前的農村住房重建,無論是在房屋設計、房屋施工、建材質量、現場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的質量安全問題。11月19日,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稽查辦公室在其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強調,應切實采取措施,以保障農村住房建設質量安全。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位于龍門山斷裂帶北段的甘肅省隴南市也成為重災區。根據中國地震局的記錄,當時隴南市的震級達到7.6級。這也是自1879年以來,當地發生的震級最高、破壞性最強的一次地震。
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武都區。在武都區的36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受災,因災死亡人數116人,受災人口達到48萬人,占總人口的89.1%。之后的統計顯示,整個隴南農村地區共有23.4萬農戶住房需要重建,另外還有18.6萬農戶住房需要維修加固。
為此,隴南市政府制定了“兩年走三步”的農房重建方案:即2008年11月底以前,全市完成202個村10.62萬戶的過冬房建設任務;2009年5月底以前,完成第二批224個村的建設任務;2009年11月底以前,完成第三批125個村的建設任務。
根據《中國主要城鎮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隴南市所管轄的一區八縣中,有七個縣屬于8度抗震設防烈度。
但在這份名為《隴南市農村住房災后重建質量和安全問題分析》的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中,建設部稽查辦調查發現,只有少數重建房屋設有抗震構造柱。有的房屋無圈梁,或圈梁沒有形成封閉的整體,有的房屋甚至存在土坯墻上直接搭置混凝土預制板的情況,承重體系不符合抗震設計要求。
調研報告還指出,由于隴南建筑材料如磚瓦、沙石、水泥、鋼筋等不能完全自給,有些災后重建所使用的紅磚內摻雜石灰石,因為燒結時間短從而嚴重影響了磚的強度。另外,由于建筑材料,特別是粘土實心磚需求大、產量小,部分磚廠由于趕產量導致產品質量降低,也給工程建設帶來一定的質量安全隱患。
隴南市武都區重建辦工作人員在接受《財經》記者電話采訪時也承認,當地施工力量急缺,大部分農房仍然沿襲傳統的建設模式,絕大多數房屋未經正規設計,僅憑農村工匠的經驗完成。
但他也對《財經》記者強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實在也是不得已。由于當地地處偏遠,又經歷過地震,盡管提供的日薪比較優厚——90元至120元每天,且包吃住,仍然少有外地技術人員愿意來此建房。
另一方面,建筑材料價格較之去年也有很大增幅,同樣也給重建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鋼材在6月份的時候曾一度達到6300元每噸;土坯磚去年的價格是每塊2角5分,而今年則達到每塊6角至1元,但仍高價難求。據統計,隴南市磚的年總產量約10億塊,而此次重建需要量約50億塊。
不過,調研報告承認當地的確存在建材短缺的問題,但同時指出,對災后農房重建過于追求大面積、全功能也是農房重建的阻力之一。由于過于強調重建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結合,一些地方將長期目標當作短期目標,甚至作為當年即需要完成的目標,這直接增大了農房重建對資金、材料和施工隊伍的需求壓力。
如某鄉規劃建設含四間臥室,配獨立衛生間和廚房的兩層樓房,總面積200平方米,計劃先建一層,費用約為7.5萬元,這樣的要求讓農民很難承受。
針對上述隴南地區農房災后重建存在的問題,建設部稽查辦公室給出了五點建議:開展對當地農村工匠的培訓、組織未受災地區的正規施工隊伍參與災區農房建設;政府轉變觀念;成立鄉鎮建設管理機構;推行就地取材;加強監管。
作為汶川大地震重災區的甘肅省隴南市,目前的農村住房重建,無論是在房屋設計、房屋施工、建材質量、現場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的質量安全問題。11月19日,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稽查辦公室在其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強調,應切實采取措施,以保障農村住房建設質量安全。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位于龍門山斷裂帶北段的甘肅省隴南市也成為重災區。根據中國地震局的記錄,當時隴南市的震級達到7.6級。這也是自1879年以來,當地發生的震級最高、破壞性最強的一次地震。
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武都區。在武都區的36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受災,因災死亡人數116人,受災人口達到48萬人,占總人口的89.1%。之后的統計顯示,整個隴南農村地區共有23.4萬農戶住房需要重建,另外還有18.6萬農戶住房需要維修加固。
為此,隴南市政府制定了“兩年走三步”的農房重建方案:即2008年11月底以前,全市完成202個村10.62萬戶的過冬房建設任務;2009年5月底以前,完成第二批224個村的建設任務;2009年11月底以前,完成第三批125個村的建設任務。
根據《中國主要城鎮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隴南市所管轄的一區八縣中,有七個縣屬于8度抗震設防烈度。
但在這份名為《隴南市農村住房災后重建質量和安全問題分析》的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中,建設部稽查辦調查發現,只有少數重建房屋設有抗震構造柱。有的房屋無圈梁,或圈梁沒有形成封閉的整體,有的房屋甚至存在土坯墻上直接搭置混凝土預制板的情況,承重體系不符合抗震設計要求。
調研報告還指出,由于隴南建筑材料如磚瓦、沙石、水泥、鋼筋等不能完全自給,有些災后重建所使用的紅磚內摻雜石灰石,因為燒結時間短從而嚴重影響了磚的強度。另外,由于建筑材料,特別是粘土實心磚需求大、產量小,部分磚廠由于趕產量導致產品質量降低,也給工程建設帶來一定的質量安全隱患。
隴南市武都區重建辦工作人員在接受《財經》記者電話采訪時也承認,當地施工力量急缺,大部分農房仍然沿襲傳統的建設模式,絕大多數房屋未經正規設計,僅憑農村工匠的經驗完成。
但他也對《財經》記者強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實在也是不得已。由于當地地處偏遠,又經歷過地震,盡管提供的日薪比較優厚——90元至120元每天,且包吃住,仍然少有外地技術人員愿意來此建房。
另一方面,建筑材料價格較之去年也有很大增幅,同樣也給重建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鋼材在6月份的時候曾一度達到6300元每噸;土坯磚去年的價格是每塊2角5分,而今年則達到每塊6角至1元,但仍高價難求。據統計,隴南市磚的年總產量約10億塊,而此次重建需要量約50億塊。
不過,調研報告承認當地的確存在建材短缺的問題,但同時指出,對災后農房重建過于追求大面積、全功能也是農房重建的阻力之一。由于過于強調重建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結合,一些地方將長期目標當作短期目標,甚至作為當年即需要完成的目標,這直接增大了農房重建對資金、材料和施工隊伍的需求壓力。
如某鄉規劃建設含四間臥室,配獨立衛生間和廚房的兩層樓房,總面積200平方米,計劃先建一層,費用約為7.5萬元,這樣的要求讓農民很難承受。
針對上述隴南地區農房災后重建存在的問題,建設部稽查辦公室給出了五點建議:開展對當地農村工匠的培訓、組織未受災地區的正規施工隊伍參與災區農房建設;政府轉變觀念;成立鄉鎮建設管理機構;推行就地取材;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