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天,施工人員在丫髻沙大橋箱梁開裂部分進行修補加固。
行經丫髻沙大橋的車輛以重型貨車為主。
8年前建成、連接廣佛的丫髻沙大橋日前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因為封住了部分車道用作維修施工卻在橋面上少見施工人員的身影,加上日日出現塞車,這條大橋近日被市民頻頻“詬病”。究竟“塞因”何在?昨日,本報記者來到大橋實地勘查,更進入橋體內部施工現場,力圖為市民解開真相。廣州交通投資集團營運維管部有關負責人更直指,從大橋建成到現在,過路車輛超載之風一直愈演愈烈,使得大橋在2005年便開始出現各種橋梁“病害”,導致不得不封住部分車道進行維修。
記者了解到,丫髻沙大橋副橋橋體內的各項維修工程將在8月份基本完工,其各樣病害也已得到控制,屆時施工單位將展開橋面重鋪等工作,盡快還“路”于民。
因為封住了部分車道用作維修施工卻在橋面上少見施工人員身影,加上日日出現塞車,連接廣州佛山兩地的丫髻沙大橋近日被市民頻頻“詬病”。究竟“塞因”何在?記者昨日下午從市區驅車來到丫髻沙大橋一探究竟。
不堪重負:
過橋車輛半數都是超載車
記者在現場看到,只見橋上排起了一字長蛇陣,車龍紛紛“嘆慢板”。從一處高樓往下望去,可以看到過往車輛大多是重型集裝箱大卡車,小轎車的比例并不高,不少重型大車并排而過,場面非常“震撼”。
“自從大橋建成以后,上橋車輛的超載情況就越來越嚴重,現在接近80%都是大型車輛,其中60%都是超載超限的。”廣州交通投資集團營運維管部有關負責人昨日向本報記者表示,由于丫髻沙大橋是連接廣佛兩地重要工業區的主樞紐之一,加上東南西環在去年9月取消了收費,使得這里成了不少超載車輛的必經之路,有些超載車輛更超過交通部規定的橋梁限載標準55噸的3倍之多。
“病”情嚴重:
橋體凹陷橫梁吊桿開裂
對于超載的情況,丫髻沙大橋的運營者表示,由于他們不具備執法權,所以也非常無奈。不過,就有司機建議,丫髻沙大橋可否參照太和收費站等地段,設置防止超載車輛進入的路障,一旦經過便可以及時反映,由執法部門立刻處理。
一位參與了丫髻沙大橋設計和檢測維護的橋梁專家昨日向本報記者透露,由于長年超負荷運作,廣州的東南西環內部分橋梁已經染上各種“病害”,必須根治確保安全運轉。除了東圃、花地河附近的橋梁外,丫髻沙大橋是其中“病”得最重的橋梁之一。
據悉,在2005年底的例行檢查中,橋梁安全專家在丫髻沙大橋發現其副橋體出現向下凹陷,主橋體吊桿橫梁開裂的情況,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體下,負責承托重量的箱梁也部分開裂,混凝土構件也有不少破損。“正常情況下絕對不會出現這種現象。”這位橋梁安全專家向記者表示,為了確保大橋的維修施工萬無一失,從2006年開始橋梁安全專家便已多次開會討論維修方案。
現場探營:
箱體裂縫貼上鋼板加固
昨日,記者跟隨正在現場維修施工的工作人員進入了丫髻沙大橋的箱梁內部,只見維修現場最高處達5米以上,寬達6米左右,即使在內部開車也沒有一點問題。工人們正在為箱體內出現的裂縫貼上鋼板。不過每當橋梁上方有大車經過,除了聽到轟隆隆的響聲以外,還能感覺到箱體在上下震動。技術人員高文波介紹,由于劇烈震動會影響到維修質量,所以才要封住一段橋面減輕震動,而施工人員白天都在橋內工作,只在深夜有需要時才登上橋面,所以在外界看起來會像“隱形”一樣,也請市民和過往的司機諒解。
高文波介紹,現在橋梁內還有100多名工人在六七個作業面內進行施工,加固混凝土長達342米、用于加固橋梁的預應力鋼絞線也已經安裝完畢,有著10多道工序的副橋橋內維修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將在8月底基本完工。
記者了解到,目前丫髻沙大橋向下凹陷等病害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沒有繼續發展。在完成橋內的施工維修后,施工單位將展開橋面重鋪等工作,盡快還“路”于民。
丫髻沙大橋
“病情”
副橋體出現向下凹陷;主橋體吊桿橫梁開裂;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體下,負責承托重量的箱梁也部分開裂,混凝土構件也有不少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