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市街區人行道數百萬平方米的封閉性鋪裝,正在不斷地惡化著這個城市的綠化環境,危害著樹木生長;據對廣州以及國內多個城市古樹大樹死亡原因的不完全統計調查,六成以上樹木系根部土壤被混凝土等封閉而死亡!
廣州市園林綠化專家譚廣文近日呼吁:市區大量不斷增加的密閉鋪裝正在吞噬城市的生機,廣州要創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城市,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市區人行道與小區庭院等公共環境地面鋪裝的通透性——廣州的土地,能否可以有更多的“可供呼吸的空間”?
封閉性鋪裝
破壞城市生態環境
廣州市公園協會專家組成員、園林綠化高級工程師譚廣文在來函中認為,廣州至少有數百萬平方米的人行道、街道、廣場以及住宅小區的庭院等鋪裝,路面大都是采用花崗巖、水泥、釉面磚等封閉性結構鋪裝,不透水不透氣,因此,使城市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這種封閉性鋪裝的具體危害表現為:一是嚴重惡化綠化植被環境,危害道路樹木正常生長;二是直接造成了城市生態效益下降,由于封閉性鋪裝阻斷了地表水氣的交換,大大降低了地表對雨水的涵養力,使夏季的城市熱島效應加劇;三是下雨天硬化路面地表積水,給行人和交通帶來不便,甚至因城市排水設施不完善而積水成澇,加重了疏浚系統的負擔和江河的污染,另一方面也無法及時對城市的地下水資源進行有效補充;四是削弱了地面降噪效果。
六成古樹死亡
緣于根部密閉性鋪裝
據介紹,在城市各種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中,必須保持樹木冠幅投影范圍內的鋪裝通透性,才能滿足樹木根系生長基本需求,而廣州目前由于大量采用封閉性鋪裝,使雨水長期不能滲入地下,樹木往往僅留1平方米狹小樹穴,這極大地影響樹木龐大的根系正常生長,嚴重破壞了樹木的立地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最終使城市的綠化承載力下降,甚至導致大樹連連倒塌。
根據記載:2008年4月19日,建設新村二馬路一棵40多年生的木麻黃大樹倒塌,估計大樹胸徑達六十厘米,樹冠高達四五十米,為齊根折斷,現場察看,此樹周邊全為混凝土密封,其地下根系極短小;2008年5月7日下午,越秀區署前路越秀區圖書館旁空地十多米高的大榕樹突然倒塌,原因是大榕樹根部生長受到封閉性鋪裝的限制,現場有市民稱:“這棵樹的根很短,幾乎沒有根部,與巨大的身形不成‘比例’……”
據不完全統計,對廣州以及國內多個大城市的古樹大樹死亡原因調查結果表明,六成以上是由于樹木根部土壤被混凝土等封閉而死亡。
推廣透水鋪裝
穗僅限于市政公園內
據譚廣文介紹,透水透氣性鋪裝在國外城市建設中由來已久。德國、日本等國家都制定了推廣透水性路面的相關法規,取得了巨大成效。德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采用透水材料鋪裝路面,并致力于不透水路面的改造,其目標是到2010年,把全國城市90%的路面改造為透水路面。日本為解決“因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基下沉”等問題,于20世紀80年代初推行了“雨水滲透計劃”,采取了“雨水地下還原”對策,先后開發了透水性瀝青和混凝土鋪裝材料,應用于公園廣場、停車場、運動場及城市道路。1996年初,僅東京就鋪設透水性材料49.5萬平方米。
據了解,通透性鋪裝技術幾年前就已在廣州出現,但其推廣速度卻一直相當緩慢,迄今為止僅限于廣州市市政各大公園。據介紹,早在2002年廣州市開展公園生態建設年活動中,黃花崗公園等市屬公園為解決長期以來城市公園普遍存在“人與樹爭地”的矛盾,就發明了“綠地鋪裝結構”新技術。他們通過運用架空通透鋪裝結構替代傳統的層疊式密閉鋪裝結構,最大限度地實現綠地鋪裝范圍的透水透氣,使鋪裝對鄰近樹木的根系生長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并明顯提高綠地對天然雨水的截獲和涵養能力。最近這兩年,廣州市文化公園根據這一原理,對3000多平方米的密封鋪裝進行通透性改造,使園內仁面子、魚木等13種67棵大樹,從被悶在封閉混凝土鋪裝內不到2平方米的樹穴里,被徹底解救出來,如今長勢明顯增強、綠量大增。
譚廣文認為,進一步提高與改善人行道與小區庭院等公共環境地面鋪裝的通透性,是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不應該僅僅只局限于市政公園之中。
廣州市園林綠化專家譚廣文近日呼吁:市區大量不斷增加的密閉鋪裝正在吞噬城市的生機,廣州要創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城市,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市區人行道與小區庭院等公共環境地面鋪裝的通透性——廣州的土地,能否可以有更多的“可供呼吸的空間”?
封閉性鋪裝
破壞城市生態環境
廣州市公園協會專家組成員、園林綠化高級工程師譚廣文在來函中認為,廣州至少有數百萬平方米的人行道、街道、廣場以及住宅小區的庭院等鋪裝,路面大都是采用花崗巖、水泥、釉面磚等封閉性結構鋪裝,不透水不透氣,因此,使城市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這種封閉性鋪裝的具體危害表現為:一是嚴重惡化綠化植被環境,危害道路樹木正常生長;二是直接造成了城市生態效益下降,由于封閉性鋪裝阻斷了地表水氣的交換,大大降低了地表對雨水的涵養力,使夏季的城市熱島效應加劇;三是下雨天硬化路面地表積水,給行人和交通帶來不便,甚至因城市排水設施不完善而積水成澇,加重了疏浚系統的負擔和江河的污染,另一方面也無法及時對城市的地下水資源進行有效補充;四是削弱了地面降噪效果。
六成古樹死亡
緣于根部密閉性鋪裝
據介紹,在城市各種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中,必須保持樹木冠幅投影范圍內的鋪裝通透性,才能滿足樹木根系生長基本需求,而廣州目前由于大量采用封閉性鋪裝,使雨水長期不能滲入地下,樹木往往僅留1平方米狹小樹穴,這極大地影響樹木龐大的根系正常生長,嚴重破壞了樹木的立地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最終使城市的綠化承載力下降,甚至導致大樹連連倒塌。
根據記載:2008年4月19日,建設新村二馬路一棵40多年生的木麻黃大樹倒塌,估計大樹胸徑達六十厘米,樹冠高達四五十米,為齊根折斷,現場察看,此樹周邊全為混凝土密封,其地下根系極短小;2008年5月7日下午,越秀區署前路越秀區圖書館旁空地十多米高的大榕樹突然倒塌,原因是大榕樹根部生長受到封閉性鋪裝的限制,現場有市民稱:“這棵樹的根很短,幾乎沒有根部,與巨大的身形不成‘比例’……”
據不完全統計,對廣州以及國內多個大城市的古樹大樹死亡原因調查結果表明,六成以上是由于樹木根部土壤被混凝土等封閉而死亡。
推廣透水鋪裝
穗僅限于市政公園內
據譚廣文介紹,透水透氣性鋪裝在國外城市建設中由來已久。德國、日本等國家都制定了推廣透水性路面的相關法規,取得了巨大成效。德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采用透水材料鋪裝路面,并致力于不透水路面的改造,其目標是到2010年,把全國城市90%的路面改造為透水路面。日本為解決“因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基下沉”等問題,于20世紀80年代初推行了“雨水滲透計劃”,采取了“雨水地下還原”對策,先后開發了透水性瀝青和混凝土鋪裝材料,應用于公園廣場、停車場、運動場及城市道路。1996年初,僅東京就鋪設透水性材料49.5萬平方米。
據了解,通透性鋪裝技術幾年前就已在廣州出現,但其推廣速度卻一直相當緩慢,迄今為止僅限于廣州市市政各大公園。據介紹,早在2002年廣州市開展公園生態建設年活動中,黃花崗公園等市屬公園為解決長期以來城市公園普遍存在“人與樹爭地”的矛盾,就發明了“綠地鋪裝結構”新技術。他們通過運用架空通透鋪裝結構替代傳統的層疊式密閉鋪裝結構,最大限度地實現綠地鋪裝范圍的透水透氣,使鋪裝對鄰近樹木的根系生長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并明顯提高綠地對天然雨水的截獲和涵養能力。最近這兩年,廣州市文化公園根據這一原理,對3000多平方米的密封鋪裝進行通透性改造,使園內仁面子、魚木等13種67棵大樹,從被悶在封閉混凝土鋪裝內不到2平方米的樹穴里,被徹底解救出來,如今長勢明顯增強、綠量大增。
譚廣文認為,進一步提高與改善人行道與小區庭院等公共環境地面鋪裝的通透性,是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不應該僅僅只局限于市政公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