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地震常常有兩個指標:一是人們平常說的震級,它根據一次地震主震所釋放的總能量;還有一個是烈度,代表地震對地標的破壞程度,房屋建筑抗震設防時,采用烈度指標。
如果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損毀,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地震伴隨的山崩、滾石、泥石流等地址災害所造成,另一個是是房屋本身受到地震動地面加速度的作用。前一種,不要說房屋,就是實地上公路都抗不住,就是在全世界范圍人力不可抗拒的災害,只能是避開這種有可能發生地震地質災害地方進行建設和生存。后一種,各國抗震科學家都在不斷地從地震震害的考察中汲取抗震經驗,取得了許多有成效的經驗。后一種破壞可分為3類
首先,沒有按照抗震規范進行抗震設防。我國早在1959年,就制定了《地震區建筑設計規范》,國民經濟稍有好轉,又制定64版《地震區建筑設計規范》,國家建委又適時頒發了《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TJ 11-74,在各個歷史時期,國家提出相應的房屋抗震標準,唐山大地震以后幾經修改,現行的有2001年發布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但有的房屋沒有依照標準進行設計與施工,就不具有必要的抗震性態,在地震影響下出現破壞。
其次,工程設計與施工質量不符合現行標準的規定。建筑沒有按照平面規則,立面均勻的要求設進行設計,施工質量存在折扣,抗震性態就沒有得到保障。
第三,實際遭遇到的地震影響超過預計設防烈度。我們國家的設防標準企望的設防效果是“小震(設防烈度-1度)不壞、中震(=設防烈度)可修、大震(設防烈度+1度)不倒”,這次“5.12”地震災區各縣市區震前的設防烈度是6~7度,面對如此強大(高于設防烈度4~5度)的地震,就較難抵御。
校舍建筑抗震性態差是國際國內地震中的普遍現象。
遼南1975年地震,營口市16中,,也是該市震害最為嚴重的一幢樓房;
美國長灘(Long Beach)1933年地震,也有導致學校倒塌;
我國學校的設計和施工,也是按抗震規范執行的,問題在于沒有明確學校建筑的標準。學校教學樓這類房子在由使用功能的要求給抗震造成幾方面的壓力:
一 房間大,學校的教室、活動室、實驗室等場所空間都比較大,抗震磚墻的面積相對住宅類房屋來得少,抗震性態就差。
二 窗戶大,教學活動需要明亮的光線,采光使用大面積的窗戶設計,使得本來就不多墻體又進一步被大大縮減。
三 單面外走廊,房屋縱向只有前后的兩面少的可憐的抗震墻,房屋總體的抗震性態就更差。
四 基層文教衛系統,往往不設立基建常設結構,更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經手建設。也是該類房屋質量得不到保證的一個重要原因。
學校,尤其是鄉鎮這一級的學校,將學校建成緊急避難場所。
地震的中遠期預報,在各國多有研究,地震的短臨預報,還是世界難題,未來50年內不可能有大的突破,特大地震往往在預期可能性小的地方發生,如國內唐山、臺灣,國外日本神戶,研究者尚未完全掌握其規律。過去我們秉持“抗震設防烈度每增加一度,建設成本普遍增加10%~15%,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將所有房屋設防標準都提高不現實”的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天,我們還繼續秉持這樣一個觀點,是不準確的,一個多層房子的建安造價,800~900元,我們一套房子的裝修,動輒就是5萬~10萬,將用于裝飾裝修的錢壓縮1/3~1/2出來,用于提高房屋結構的抗震性態,房屋結構抗震性態提升了,性命保住了,活著才能享受舒適。我們相信,如果讓所有的人,在活命和豪華裝飾裝修之間進行選擇,肯定會選擇活命,放棄豪華裝飾裝修。
怎么樣才能做到既不多花錢又抗震,是長期以來N代抗震專家致力攻克的課題。面對汶川強烈地震,我們建議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醫院等人口密集、人群自救能力差的地方,要從減少房屋的層數,減少房間的大小,杜絕平面不規則和立面不均勻,在總造價不增加的約束條件下,把用于裝飾裝修的1/3~1/2的錢云給結構抗震,這就能夠加強房屋的抗震能力,使其起到生命線和緊急避難場所的功能。這樣在遇到災難的時候,13歲以上的學生做志愿者,12歲以下的學生可以放假,騰出教學樓來作為救災避難場所,居住區需要救災避難場所。
如果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損毀,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地震伴隨的山崩、滾石、泥石流等地址災害所造成,另一個是是房屋本身受到地震動地面加速度的作用。前一種,不要說房屋,就是實地上公路都抗不住,就是在全世界范圍人力不可抗拒的災害,只能是避開這種有可能發生地震地質災害地方進行建設和生存。后一種,各國抗震科學家都在不斷地從地震震害的考察中汲取抗震經驗,取得了許多有成效的經驗。后一種破壞可分為3類
首先,沒有按照抗震規范進行抗震設防。我國早在1959年,就制定了《地震區建筑設計規范》,國民經濟稍有好轉,又制定64版《地震區建筑設計規范》,國家建委又適時頒發了《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TJ 11-74,在各個歷史時期,國家提出相應的房屋抗震標準,唐山大地震以后幾經修改,現行的有2001年發布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但有的房屋沒有依照標準進行設計與施工,就不具有必要的抗震性態,在地震影響下出現破壞。
其次,工程設計與施工質量不符合現行標準的規定。建筑沒有按照平面規則,立面均勻的要求設進行設計,施工質量存在折扣,抗震性態就沒有得到保障。
第三,實際遭遇到的地震影響超過預計設防烈度。我們國家的設防標準企望的設防效果是“小震(設防烈度-1度)不壞、中震(=設防烈度)可修、大震(設防烈度+1度)不倒”,這次“5.12”地震災區各縣市區震前的設防烈度是6~7度,面對如此強大(高于設防烈度4~5度)的地震,就較難抵御。
校舍建筑抗震性態差是國際國內地震中的普遍現象。
遼南1975年地震,營口市16中,,也是該市震害最為嚴重的一幢樓房;
美國長灘(Long Beach)1933年地震,也有導致學校倒塌;
我國學校的設計和施工,也是按抗震規范執行的,問題在于沒有明確學校建筑的標準。學校教學樓這類房子在由使用功能的要求給抗震造成幾方面的壓力:
一 房間大,學校的教室、活動室、實驗室等場所空間都比較大,抗震磚墻的面積相對住宅類房屋來得少,抗震性態就差。
二 窗戶大,教學活動需要明亮的光線,采光使用大面積的窗戶設計,使得本來就不多墻體又進一步被大大縮減。
三 單面外走廊,房屋縱向只有前后的兩面少的可憐的抗震墻,房屋總體的抗震性態就更差。
四 基層文教衛系統,往往不設立基建常設結構,更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經手建設。也是該類房屋質量得不到保證的一個重要原因。
學校,尤其是鄉鎮這一級的學校,將學校建成緊急避難場所。
地震的中遠期預報,在各國多有研究,地震的短臨預報,還是世界難題,未來50年內不可能有大的突破,特大地震往往在預期可能性小的地方發生,如國內唐山、臺灣,國外日本神戶,研究者尚未完全掌握其規律。過去我們秉持“抗震設防烈度每增加一度,建設成本普遍增加10%~15%,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將所有房屋設防標準都提高不現實”的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天,我們還繼續秉持這樣一個觀點,是不準確的,一個多層房子的建安造價,800~900元,我們一套房子的裝修,動輒就是5萬~10萬,將用于裝飾裝修的錢壓縮1/3~1/2出來,用于提高房屋結構的抗震性態,房屋結構抗震性態提升了,性命保住了,活著才能享受舒適。我們相信,如果讓所有的人,在活命和豪華裝飾裝修之間進行選擇,肯定會選擇活命,放棄豪華裝飾裝修。
怎么樣才能做到既不多花錢又抗震,是長期以來N代抗震專家致力攻克的課題。面對汶川強烈地震,我們建議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醫院等人口密集、人群自救能力差的地方,要從減少房屋的層數,減少房間的大小,杜絕平面不規則和立面不均勻,在總造價不增加的約束條件下,把用于裝飾裝修的1/3~1/2的錢云給結構抗震,這就能夠加強房屋的抗震能力,使其起到生命線和緊急避難場所的功能。這樣在遇到災難的時候,13歲以上的學生做志愿者,12歲以下的學生可以放假,騰出教學樓來作為救災避難場所,居住區需要救災避難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