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復始,紫氣東來。四月的長沙,滿目翠綠,春意盎然。
地處長沙城東的星沙迎來了國內工程機械和汽車產業的盛會———中國•長沙工程機械和汽車工業洽談會,一時間,200多家世界500強、大型跨國公司、國內上市公司和投資公司的行業巨頭來了,中國汽車技術中心顧問張書林、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來了,海內外50多家媒體記者來了,這些見多識廣的嘉賓置身生機勃勃的星沙工業區,目睹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長豐獵豹等一大批行業精英的動人身姿,不禁齊聲稱贊:“‘湖南工業看長沙,長沙工業看星沙。’果然名不虛傳!”
近幾年來,長沙縣突出“工業興縣、園區興工、項目興園、科技興項目”,工業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綜合效益不斷提高。有數據為證,2007年長沙縣財政收入首次突破30億元,其中70%來源于工業,全縣已形成了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支柱產業,長沙縣的工業總產值中,這三大優勢產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7年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產業累計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78.9億元,同比增長35.8%。尤其突出的是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雙雙成為長沙市過百億的產業集群,其規模、總量、質量、效益,都已成為全省同行業的排頭兵。
運籌帷幄
打造功能完善、層次分明、優勢互補的園區載體,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礎。
從1992年開始,長沙縣集全縣之力建設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1996年縣城搬到星沙,區縣融為一體。近年來,長沙縣又籌劃將初時的基地布局發展成產業布局。以便打開更有利于工業發展的新局面。他們以經開區為龍頭,形成了“一區帶六園”的工業發展格局。
在園區建設中,長沙縣堅持規模化、集約化的原則,注重錯位發展,培育園區特色,按照“政府扶植、園區為主、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模式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園區建設規劃與園區產業規劃銜接,滿足產業個性要求,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近三年來,園區建設投入近百億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路網、電網、信息網等園區設施體系。經開區重點發展以汽車工業、智能機械裝備和電子、電器為主的現代制造業,建成初具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城;六個專業園區圍繞經開區的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大力發展上下游產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園區體系。
根據《長沙縣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長沙縣正進一步著力打造以縣城星沙(經開區)為中心,lang梨、黃興、春華、黃花、安沙、干杉六鄉鎮為組團,暮云、江背、金井三鄉鎮為重點的200平方公里經濟核心圈,全力推進城鎮化。這種空間布局形態,正是發達工業化國家經濟區域集合資源要素的典型模式。
“《規劃》實行了產業分工、功能分區,為工業超常規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能較好地實現‘一區帶多園’的思路。”長沙市委常委、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楊光榮表示,長沙縣工業經濟的發展將不僅是經開區和鄉鎮工業園區(小區)的完美集合,而且是200平方公里的大工業帶概念,“上下游產業緊密銜接,各行業有機配套融合,必將起到1+1>2的整合效應”。
近兩年來,經開區以外的“六園”工業總產值始終保持了40%左右的增長速度,強化園區集聚效應,形成全縣工業經濟眾星捧月的良好態勢。目前,全縣80%的招商項目落戶在園區,80%的招商到位資金集中在園區,全縣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有80%以上在“六園”,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有60%以上在“六園”,園區的“洼地”效應已形成。
龍騰虎躍
長沙縣對發展工業特別是園區工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建園子,栽苗子,摘果子”。建好園子,就是搞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栽苗子,就是通過招商引資把項目引進來,項目發展壯大,才能獲得稅收,收果子。
近幾年來,長沙縣既重視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又重視引進為產業配套的中小企業;既重視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外資引進,又重視“珠三角”、“長三角”產業向內地梯度轉移的內資引進。目前已有韓國LG、德國博世等16家世界500強企業、12家上市公司和三一、遠大、力元新材等眾多知名民營企業相繼落戶。2007年,全縣共引進項目185個,引進境外資金約2億美元,引進境內資金約47億元。三一集團、長豐集團等企業產生稅收已登上億元臺階,稅收收入上5000萬元的企業已達4個,招商引資引進的企業所產生稅收已占據全縣稅收的半壁江山。
優化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和關鍵所在。長沙縣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高新技術,大力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優勢產業,扶持做大三一重工、長豐獵豹、北汽福田、同心實業、伊萊克斯等一批重點企業,形成了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優勢產業和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
其中引人注目的汽車產業擁有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102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65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產值占全市產業比重90%以上。現有長豐汽車、北汽福田長沙汽車廠和三一汽車三家整車制造企業,生產能力20萬輛以上。去年6月初,浙江眾泰控股集團與長沙經開區簽定合作協議,投資建設年產10萬輛轎車和10萬輛商務車生產線,項目總投資30億元,計劃2008年年10月投產;去年6月9日,陜汽集團在中博會上與長沙環通實業有限公司正式簽約,投資10億元建設陜汽集團長沙環通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年產重型卡車2.5萬輛。這兩個項目的建設,將填補長沙縣乃至長沙市汽車產業無轎車和重卡的空白,對長沙縣打造百億汽車產業走廊具有決定性意義。長沙縣汽車零部件制造歷史較長,企業眾多,集中分布在lang梨、江背、干杉、果園、暮云、黃花和星沙等鄉鎮。主要產品有駕駛室、汽車電器、車架、貨廂、汽車拉線、鋼板彈簧、內飾件等,部分產品已具備模塊供貨能力。全國每17臺貨車中就有一臺汽車的車身是同心實業公司制造的。長沙縣駕駛室總成產量占全國18%的市場份額,車架產量在全國所占市場份額為15%。德國博世的建成投產使長沙縣成為重要的汽車電器生產基地;磐吉奧(長沙)公司的汽車拉線、易通科技的鋼板彈簧成功實現了與世界主流汽車制造集團產品配套;亞太實業為中國最大的客車內飾件企業。去年6月,由長豐集團與波導公司合資建設的發動機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15億元,單班年產汽油發動機15萬臺。該項目以國際先進的發動機為原型,在消化原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和集成創新,制造銷售長豐自主品牌發動機。項目計劃明年3月建成投產,達產后可新增產值15億元。
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三杰,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落戶長沙縣,中聯在長沙縣建有重要基地。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以并購聞名的中聯重科,近幾年相繼完成了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承債式并購原湖南機床廠、重組并購原浦沅集團和收購中標實業,完成了一系列圍繞“突出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組并購,生產13大系列、350多個品種的主導產品,產品類別超過同行業任何一家國際知名企業。大型塔機、環衛機械、鋸條鋸床三大系列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三一重工模仿吸引能力特別強,目前已向自主研發轉變。企業的擴張速度特別快,并大膽地在世界工程機械強國———美國建立生產基地,其主導產品混凝土泵車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居首位。山河智能以高校知識與成果庫為依托,從研發現代鑿巖設備到開發樁工、挖掘、筑養路機械,在中小型工程機械設備制造領域異軍突起,特別在4.5噸級以下小挖產品領域形成“狙擊”對手的威懾力。
長袖善舞
長沙縣人深刻明白,區域在產業分工的位置高低,不僅決定于產業的起點,而且還決定于產業加工的深度,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科技創新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魔杖”。
近年來,長沙縣尤其注重科技創新,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縣委、縣政府定期對科技創新進行研究、解決問題,從財稅、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采取一些列措施為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菅造氛圍、提供條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2007年科技三項經費達3000多萬,政府采購優先本地自主創新產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企業在國內外申請專利,并給予政策支持。“十五”期間,全縣共有400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專利,科技進步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8%。
始創于1989年的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始終秉承“品質改變世界”經營理念,將銷售收入的5%用于研發,致力于機械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從無到有打造出“三一”知名品牌,擁有授權有效專利334余項和50多項核心技術,成為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中國企業500強、工程機械行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最強企業、福布斯“中國頂尖企業”,中國最具成長力自主品牌、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亞洲品牌500強。其主導產品混凝土泵車已全面取代進口品牌,國內市場占有率居達56%,居國內首位,且連續三年產銷量居全球第一。致力于將產品升級換代至世界一流水準。2007年10月,由三一重工自主研制,代表國際最高技術水平的66米臂架泵車問鼎吉尼斯世界紀錄。在長沙縣,還擁有眾多類似三一這樣的企業。目前,全縣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69家,有47家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研發機構,有上百家企業與國內6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新產品開發能力不斷增強。目前,長沙縣有1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技術中心、6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技術中心、15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技術中心;6個產品獲國家免檢產品,3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5個產品獲省名牌產品,15個產品獲得省著名商標。
地處長沙城東的星沙迎來了國內工程機械和汽車產業的盛會———中國•長沙工程機械和汽車工業洽談會,一時間,200多家世界500強、大型跨國公司、國內上市公司和投資公司的行業巨頭來了,中國汽車技術中心顧問張書林、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來了,海內外50多家媒體記者來了,這些見多識廣的嘉賓置身生機勃勃的星沙工業區,目睹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長豐獵豹等一大批行業精英的動人身姿,不禁齊聲稱贊:“‘湖南工業看長沙,長沙工業看星沙。’果然名不虛傳!”
近幾年來,長沙縣突出“工業興縣、園區興工、項目興園、科技興項目”,工業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綜合效益不斷提高。有數據為證,2007年長沙縣財政收入首次突破30億元,其中70%來源于工業,全縣已形成了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支柱產業,長沙縣的工業總產值中,這三大優勢產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7年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產業累計完成規模工業產值278.9億元,同比增長35.8%。尤其突出的是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雙雙成為長沙市過百億的產業集群,其規模、總量、質量、效益,都已成為全省同行業的排頭兵。
運籌帷幄
打造功能完善、層次分明、優勢互補的園區載體,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礎。
從1992年開始,長沙縣集全縣之力建設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1996年縣城搬到星沙,區縣融為一體。近年來,長沙縣又籌劃將初時的基地布局發展成產業布局。以便打開更有利于工業發展的新局面。他們以經開區為龍頭,形成了“一區帶六園”的工業發展格局。
在園區建設中,長沙縣堅持規模化、集約化的原則,注重錯位發展,培育園區特色,按照“政府扶植、園區為主、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模式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園區建設規劃與園區產業規劃銜接,滿足產業個性要求,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近三年來,園區建設投入近百億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路網、電網、信息網等園區設施體系。經開區重點發展以汽車工業、智能機械裝備和電子、電器為主的現代制造業,建成初具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城;六個專業園區圍繞經開區的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大力發展上下游產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園區體系。
根據《長沙縣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長沙縣正進一步著力打造以縣城星沙(經開區)為中心,lang梨、黃興、春華、黃花、安沙、干杉六鄉鎮為組團,暮云、江背、金井三鄉鎮為重點的200平方公里經濟核心圈,全力推進城鎮化。這種空間布局形態,正是發達工業化國家經濟區域集合資源要素的典型模式。
“《規劃》實行了產業分工、功能分區,為工業超常規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能較好地實現‘一區帶多園’的思路。”長沙市委常委、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楊光榮表示,長沙縣工業經濟的發展將不僅是經開區和鄉鎮工業園區(小區)的完美集合,而且是200平方公里的大工業帶概念,“上下游產業緊密銜接,各行業有機配套融合,必將起到1+1>2的整合效應”。
近兩年來,經開區以外的“六園”工業總產值始終保持了40%左右的增長速度,強化園區集聚效應,形成全縣工業經濟眾星捧月的良好態勢。目前,全縣80%的招商項目落戶在園區,80%的招商到位資金集中在園區,全縣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有80%以上在“六園”,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有60%以上在“六園”,園區的“洼地”效應已形成。
龍騰虎躍
長沙縣對發展工業特別是園區工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建園子,栽苗子,摘果子”。建好園子,就是搞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栽苗子,就是通過招商引資把項目引進來,項目發展壯大,才能獲得稅收,收果子。
近幾年來,長沙縣既重視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又重視引進為產業配套的中小企業;既重視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外資引進,又重視“珠三角”、“長三角”產業向內地梯度轉移的內資引進。目前已有韓國LG、德國博世等16家世界500強企業、12家上市公司和三一、遠大、力元新材等眾多知名民營企業相繼落戶。2007年,全縣共引進項目185個,引進境外資金約2億美元,引進境內資金約47億元。三一集團、長豐集團等企業產生稅收已登上億元臺階,稅收收入上5000萬元的企業已達4個,招商引資引進的企業所產生稅收已占據全縣稅收的半壁江山。
優化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和關鍵所在。長沙縣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等高新技術,大力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優勢產業,扶持做大三一重工、長豐獵豹、北汽福田、同心實業、伊萊克斯等一批重點企業,形成了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優勢產業和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
其中引人注目的汽車產業擁有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102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65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產值占全市產業比重90%以上。現有長豐汽車、北汽福田長沙汽車廠和三一汽車三家整車制造企業,生產能力20萬輛以上。去年6月初,浙江眾泰控股集團與長沙經開區簽定合作協議,投資建設年產10萬輛轎車和10萬輛商務車生產線,項目總投資30億元,計劃2008年年10月投產;去年6月9日,陜汽集團在中博會上與長沙環通實業有限公司正式簽約,投資10億元建設陜汽集團長沙環通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年產重型卡車2.5萬輛。這兩個項目的建設,將填補長沙縣乃至長沙市汽車產業無轎車和重卡的空白,對長沙縣打造百億汽車產業走廊具有決定性意義。長沙縣汽車零部件制造歷史較長,企業眾多,集中分布在lang梨、江背、干杉、果園、暮云、黃花和星沙等鄉鎮。主要產品有駕駛室、汽車電器、車架、貨廂、汽車拉線、鋼板彈簧、內飾件等,部分產品已具備模塊供貨能力。全國每17臺貨車中就有一臺汽車的車身是同心實業公司制造的。長沙縣駕駛室總成產量占全國18%的市場份額,車架產量在全國所占市場份額為15%。德國博世的建成投產使長沙縣成為重要的汽車電器生產基地;磐吉奧(長沙)公司的汽車拉線、易通科技的鋼板彈簧成功實現了與世界主流汽車制造集團產品配套;亞太實業為中國最大的客車內飾件企業。去年6月,由長豐集團與波導公司合資建設的發動機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15億元,單班年產汽油發動機15萬臺。該項目以國際先進的發動機為原型,在消化原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和集成創新,制造銷售長豐自主品牌發動機。項目計劃明年3月建成投產,達產后可新增產值15億元。
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三杰,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落戶長沙縣,中聯在長沙縣建有重要基地。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以并購聞名的中聯重科,近幾年相繼完成了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承債式并購原湖南機床廠、重組并購原浦沅集團和收購中標實業,完成了一系列圍繞“突出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組并購,生產13大系列、350多個品種的主導產品,產品類別超過同行業任何一家國際知名企業。大型塔機、環衛機械、鋸條鋸床三大系列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三一重工模仿吸引能力特別強,目前已向自主研發轉變。企業的擴張速度特別快,并大膽地在世界工程機械強國———美國建立生產基地,其主導產品混凝土泵車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居首位。山河智能以高校知識與成果庫為依托,從研發現代鑿巖設備到開發樁工、挖掘、筑養路機械,在中小型工程機械設備制造領域異軍突起,特別在4.5噸級以下小挖產品領域形成“狙擊”對手的威懾力。
長袖善舞
長沙縣人深刻明白,區域在產業分工的位置高低,不僅決定于產業的起點,而且還決定于產業加工的深度,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科技創新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魔杖”。
近年來,長沙縣尤其注重科技創新,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縣委、縣政府定期對科技創新進行研究、解決問題,從財稅、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采取一些列措施為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菅造氛圍、提供條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2007年科技三項經費達3000多萬,政府采購優先本地自主創新產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企業在國內外申請專利,并給予政策支持。“十五”期間,全縣共有400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專利,科技進步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8%。
始創于1989年的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始終秉承“品質改變世界”經營理念,將銷售收入的5%用于研發,致力于機械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從無到有打造出“三一”知名品牌,擁有授權有效專利334余項和50多項核心技術,成為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中國企業500強、工程機械行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最強企業、福布斯“中國頂尖企業”,中國最具成長力自主品牌、中國最具競爭力品牌、亞洲品牌500強。其主導產品混凝土泵車已全面取代進口品牌,國內市場占有率居達56%,居國內首位,且連續三年產銷量居全球第一。致力于將產品升級換代至世界一流水準。2007年10月,由三一重工自主研制,代表國際最高技術水平的66米臂架泵車問鼎吉尼斯世界紀錄。在長沙縣,還擁有眾多類似三一這樣的企業。目前,全縣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69家,有47家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研發機構,有上百家企業與國內6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新產品開發能力不斷增強。目前,長沙縣有1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技術中心、6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技術中心、15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技術中心;6個產品獲國家免檢產品,3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5個產品獲省名牌產品,15個產品獲得省著名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