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站在桐鄉市鳳鳴街道合星村田頭,看到新修建的U型水渠僅用少許水泥、石料而質量優良,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高級工程師石貴余贊嘆不已,“這種全國首創的新型建材,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這種新型建材就是由鋼渣、粉煤灰等混合而成的新型“綠色混凝土”,它是嘉興五豐水泥制品制造有限公司攜手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歷時兩年多的時間研制成功的。省水利廳專家告訴記者,用這種新型建材修建的農業灌溉設施——U型槽,目前已在江蘇太倉和浙江桐鄉投入使用。
據水利部專家介紹,U型水泥槽是如今全國很多地區都在使用的水利灌溉設施,一次成型的U型槽解決了以往現澆、插板等灌溉設施容易出裂縫、坍塌的弊端,但是水泥、石料使用量大也間接導致環境污染的加劇。
“浙江農村到處建有用水泥、石料制成的U型水泥槽,如用其他材料取代,那市場前景該有多大啊!”嘉興五豐水泥制品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梁菊明說,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專家時,當即得到了對方數位專家的認可,一項領先全國的嘗試隨即展開了。
經過廠家、專家雙方無數次的摸索、試驗,用鋼渣、粉煤灰等混合而成的新型“綠色混凝土”研制終于獲得了實質性的突破。梁菊明告訴記者,通過材料配比試驗和優化真空脫水工藝,使防滲U型渠槽混凝土中工業廢渣用量增加至膠凝材料總量的80%以上,不僅實現廢物再利用,還讓U型槽的質量產生了飛躍。
專家認為,經過合理的技術處理后,利用工業廢渣生產的U型槽密度、強度和抗滲性能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省下了水泥、石料,就是降低了能耗,減少了大氣污染,保護了環境。”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迅捷說,“通過工藝創新,U型槽表面更光潔,長度也由傳統的1米增加到1.5米,起到了節水、節電的效果。”
陳迅捷還說,加入工業廢渣后,每米U型槽可少使用10元左右的水泥,“如果全國每年安裝10萬米的渠道,就可節約價值100萬元的水泥;如果全國每年安裝100萬米、1000萬米的渠道,那節約的水泥價值就是1000萬元、1億元……”
梁菊明告訴記者,他們研制的“綠色混凝土”U型槽,已申請了兩項國家專利。目前,這種新型建材實現了批量生產,使用方對質量、效果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