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水泥散裝化目標已經提前實現,散裝率約81%,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據市散裝辦獲悉的。
水泥散裝化被認為是現代建材文明的標志之一,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來看,水泥生產方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均由袋裝水泥趨向散裝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散裝水泥更加環保,生產成本也要比袋裝水泥低20%左右,而且具有穩定性好、不容易變質等優點。
據市散裝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每生產1萬噸袋裝水泥,就要使用60噸左右的包裝袋。而我市去年散裝水泥供應量已經突破了1000萬噸,初步估算,水泥企業每年可節省包裝袋支出達1.2億元。與此同時,還可節約標準煤22.3萬噸,減排粉塵49萬噸、二氧化碳61萬噸、二氧化硫0.2萬噸,經濟效益和節能環保效應明顯。
湖州市散裝水泥工作起步于1986年。據介紹,近年來,重點企業散裝量的猛增、農村用散需求的增加、淘汰落后成效顯現、預拌混凝土量快速增長等是散裝量率保持穩定增長的主要原因。
中利達集團就是一個典型案例。5年前,中利達集團以機立窯為主,水泥產量110噸,散裝量只有38萬噸,散裝率35%。去年,該企業新型干法窯生產的水泥產量已達430萬噸,散裝量高達386萬噸,提高了10倍,散裝率為89.7%。華業韶洋、雀立等重點水泥企業也均與此相似。
淘汰落后產能也為散裝水泥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近5年來,水泥企業專項資金征收率達到100%,水泥行業發生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全市形成了21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水泥熟料日產能力6.3萬噸。我市還在全省率先用兩年時間全部淘汰落后的水泥機立窯,10多家沒有散裝能力的弱勢企業退出了水泥行業。
與此同時,我市大力推廣使用預拌混凝土,形成了向散裝水泥更高層次發展的新動力。預拌混凝土企業從2003年前僅1家發展到目前13家;預拌混凝土使用量從2003年不足10萬方到目前近300萬方。預拌混凝土已經向重點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發展。在城市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的帶動下,散裝設備向農村進行了遞度轉移,帶動了農村散裝水泥發展,擴大了散裝水泥使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