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號線立水西橋為國內第一座曲面斜拉橋
北京南北交通交通大動脈地鐵5號線將于近日正式開通,記者從北京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了解到,在5號線工程建設過程中,建設者采用了多項先進技術,成功實施了一系列穿越既有軌道線路、鄰近房屋建筑、交通要道等風險較大的工程,使用了幾乎目前世界上軌道交通的所有工法,保證了施工安全和人民群眾正常的出行。同時無水施工等多項高科技施工手段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
據介紹,在施工中僅輻射井技術的首次成功應用就減少拆遷面積90%以上,節約了上億元建設資金。5號線蒲黃榆站至天壇東門站區間需要穿越南二環路、玉蜓橋、京山鐵路及南護城河,沿線地下的各種管線縱橫交錯。用常規方法,因沒有布井場地,難以保證在無水條件下暗挖施工,而實施輻射井降水,為土建施工創造了無水施工條件。同時,無水施工還保護了南護城河、京山鐵路的安全。
監控測量結果顯示,在輻射井降水實施的過程中,地表沉降及構筑物沉降均控制在允許范圍之內。輻射井技術就是以一眼豎井為圓心,從豎井底部打輻射狀的水平井,從而將施工區域的地下水采集起來集中抽走。
北京地鐵5號線與已建的1、2、13號線,在建的10號線等多條軌道線路實現了換乘。其中,崇文門地下車站是5號線施工難度最大的。
崇文門車站工程要從既有線路2號線崇文門站穿越到北京站,因為要在不中斷2號線線地鐵正常運營的情況下施工,而2號線線和5號線之間的最小凈間距只有1.9米,這在全國所有建成和在建地鐵中從未遇到過。
為了制定施工方案,北京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聘請了多位專家學者進行論證,經過近半年時間,最終敲定施工方案。建設方為確保地上路面不沉降,首次采用長大管棚作為超前支護,管棚沿車站拱部環向布置,共采用直徑60厘米的鋼管100多根。工程結果顯示超前長管棚在改善土體、防止地表沉降方面效果顯著,保證了工程的正常進行和蒲黃榆主路不受影響。
此次穿越貫通也為在建的地鐵4號線和10號線的穿越工程提供了技術保證。
地鐵5號線工程地下線路段施工中,宋家莊至劉家窯地段、東單至和平里北街地段受環境條件限制很大。地鐵線路要“悄無聲息”的在低矮破舊的建筑物下通過,稍有差錯,地面就可能發生沉降。
地鐵施工人員首次應用盾構開挖技術,確保了工程周邊環境的安全,顯著降低了施工對相鄰環境、市民的影響。盾構開挖技術是用一種隧道掘進的專用工程機械,盾構機沿隧洞軸線邊向前推進邊對土壤進行挖掘的施工技術,挖出的殘土通過軌道車等交通工具運輸到地方非常方便。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節省人力、施工速度快、一次成洞、不受氣候影響、開挖時可控制地面沉降、減少對地面建筑物的影響和在水下開挖時不影響水面交通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