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阜陽,以開發利用工業廢棄物為主的循環經濟正勃勃興起,許多循環工業園、循環工業模式已在皖西北遍地開花。界首田營、鴨王等4個循環經濟園,用循環的新理念和先進技術對土法再生鉛冶煉進行全面改造、提升,使這一傳統手工生產方式因植入新的“基因”而發生變化。其中田營工業區是安徽省發展循環經濟首批試點單位,被納入省861工程。去年底,他們制定的《再生鉛錠標準》,正式被確定為再生鉛國家標準。目前園區再生鉛年產量已突破30萬噸,約占全國產量的1/3,帶動了周圍省市數萬農民回收舊電瓶等,為可再生資源服務。2006年,園區產值20億元,利稅1億多元。
阜陽市充分發揮了園區專業集成、投資集中、資源集約、效益集聚的效應,使企業內部各個環節有機銜接,企業與企業之間聯合,主導企業與配套企業、組裝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相互依托,初步形成了堅實的產業鏈,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他們還運用循環經濟原理,加大對煤電、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廢棄物利用程度的監管力度,并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促使上下游產業合理組合、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到2010年,爭取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增加值12億元。
近年來,在阜陽市還涌現出另外兩種類型的循環經濟:以開發利用農業廢棄物為主的循環經濟和以經營生態環境為主的循環經濟。二者的發展,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節約了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使“富裕鄉村”和“生態家園”得到完美結合。該市臨泉縣長官鎮農民王守紅,創造了“養牛——食用菌——肥料”循環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是在養牛的同時積攢牛糞,把牛糞曬干后用于栽培雙孢菇,雙孢菇吸收利用后的菌渣又成為優質肥料,也可以代替部分精飼料飼養家畜。
國家4A級風景區潁上縣八里河因地制宜,對荒湖洼地進行了連片綜合開發,按照“每戶一口塘,一家三間房,西邊是豬舍,東邊是廚房”的模式,大力發展漁業養殖。此外,該鎮還利用魚塘養藕、養鴨,形成了“農——漁——禽——藕”的循環經濟模式,農民人均年收入已近萬元。
阜陽市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采用政府推動與協會帶動的協同方式。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實施意見》、《阜陽市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實施計劃》等,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全市400多個農村專業技術經濟協會10萬名會員在科協的組織和指導下,以作物秸稈、人畜糞便等作為新的再生資源,以沼氣、食用菌為紐帶,以開發有機農產品和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對全市農民發展循環經濟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