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建筑之鄉”美譽的江西南昌縣,目前有數十支農民建筑施工隊活躍在全國各地,從業人員近10萬人,他們中不乏技藝精湛的“土專家”和能工巧匠,由田坎上走來的劉獻剛就是其中一位。他們發明的建筑節能、環保新技術,被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熙齡贊為:“不僅具有明顯的科學性、適用性和經濟性,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群體特色?!?nbsp;
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節能大會”上,由江西南昌縣農民建筑隊群體創造發明的兩項樁基處理新技術“全夯擴底灌注樁”及“新型柱錘強夯置換法”節能、環保新技術被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熙齡贊為:“不僅具有明顯的科學性、適用性和經濟性,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群體特色?!敝鲃撨@項技術的農民工“土專家”劉獻剛還被全球環境基金及英、法、印、新加坡等國官員贊揚有加。他們說,這不僅因為此兩項技術具有可觀的節能、環保價值,還因為它們均出自中國“農民工”之手。
據了解,這次國際建筑節能大會,中國共向世界推介了10項成熟技術。劉獻剛他們的這兩項技術,不僅較好解決了復雜軟土地質條件下建設高樓大廈的技術難題,而且可以實現降低基礎造價10%-40%的建筑節約、環保目標。
奇跡一:打樁像栽蒜基礎牢固根扎實
隨著全球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少居民選擇依水而居,為此有的地方填海造地,劈山建樓,這帶來了棘手的建筑難題:沿海、沿江、沿湖地區的大量低洼軟土及填充地基如何處理?怎樣才能建起高樓大廈?面對一堆堆泥、松軟土質及砂性土壤,劉獻剛群體在實踐中鉆研,摸索出的一整套特殊打樁技術,奇跡般滿足了這些地質條件下建設高樓大廈的“奢望”。
在國際博覽會展板前,人們有幸見到了這種特殊樁形:一根長度十幾米、直徑三五十厘米的鋼筋混凝土柱體樁,在地下十幾米深的土層擠壓下,像膨脹螺絲般被一次性夯擊施工為一根底部二三米體積擴大、上部六七米形體正常的樁形,整個樁體看上去像一根栽插長成了的大蒜,下大上小。加上施工過程中樁體周身形成的玉米棒般的凹凸,十分符合力學上增加承載與摩擦所要求的理想造型。
在后來的技術總結和評定中,專家們將這種樁形及技術概括為“全夯擴底灌注樁技術”。10年來這項技術已經通過了700余組靜載試驗、5800余組動測檢驗和在廣東珠海、東莞,江西南昌、贛州等地約120萬平方米建筑的實際考驗。大量實踐說明,利用這一技術灌注的樁基,單樁承載力提高了2到4倍,施工質量保證率為100%,同時解決了傳統樁基常見的質量通病,大大節約了工程造價、加快了施工進度。
奇跡二:樁基不廢水泥鋼筋承載十層樓
對于15層以下的小高層建筑的地基處理,劉獻剛群體一直在鉆研、嘗試一種不廢半點水泥和鋼筋,僅用當地廢棄建筑垃圾和填充土的節能、環保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位“土專家”的這一奇思妙想,征服了中外專家。經400多個單項工程、100多萬平米的實際建筑觀測,利用這一技術,每百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可節約鋼材3400噸、水泥3.8萬噸,還能消化利用城市拆遷留下的大量建筑垃圾。由于這一技術機械化程度高,較其他地基處理方法可節省工時50%以上,因此每平方米建筑綜合造價可節約5元-20元不等。樓房建成后地基粘結性隨時間延長而增強,無一例出現因基礎沉降而造成的建筑物結構裂縫。
現在這項技術已被專家形象地命名為“新型柱錘強夯置換法”。即利用各層土體本身的抗壓特點和經過改進的特制柱錘強力夯實,形成理想的復合地基持力層技術。由于這項實用技術的神奇節能、環保效果,現已獲得中國兩項發明專利,并已在10層以下建筑中廣泛使用。
劉獻剛說,通過進一步完善,這項技術很快能在10層至15層的小高層建筑中使用,屆時其節能、環保功效將進一步顯現。
科技創新造就新型農民工
1992年,全國各地再涌改革開放大潮,由劉獻剛率領的一支老區農民建筑隊悄然匯入南下趕海的人潮中。在珠海經濟特區,經濟實力薄弱的他們只能選擇乙方墊資額低,地質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的建設工地安營扎寨。
劉獻剛回憶,面對“珠三角”特有的厚達十幾米、幾十米的軟土、淤泥地基,愛動腦子的他頭腦中閃現出這樣的念頭:如果灌注的樁基能像膨脹螺栓一樣形成下大上小的特殊結構,那么其承載力必將大大增強。特區巨大的生存壓力更迫使這群囊中羞澀的農民工將這一閃念盡快變成現實。于是,他們在這個軟土地基上,在未向國家申請一分錢科研經費的情況下,展開了一次又一次技術攻關,直到這項技術能在實踐中應用。因此,這項技術也被江西省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高級工程師吳景柏等專家認為是中國建筑業改革開放的產物。
當然,這兩項新技術更是中國千萬農民建筑工聰明才智的集中展現。打夯,在我國古已有之。上世紀60年代,法國人將這一古老技術運用到現代建筑的地基處理上,但在具體運用中,劉獻剛等能工巧匠很快發現了法國技術在施工、適用范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于是他們抱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態度,大膽進行技術革新。一是將法國人設計的直徑大、高度小的扁錘改造為直徑小、高度大的柱錘;二是根據不倒翁原理重新設計柱錘的內部結構,使之在夯擊地面時受力均衡,始終“不倒”。
現在,這兩項關鍵性的革新,使這一傳統技術在中國大地上煥發生命力。經他們改進的施工機械,起重設備的馬力一下子由過去所需的80-100噸下降為現在的15-40噸,同時地基擠密加固的有效深度提高了1至2倍。
有“建筑之鄉”美譽的江西南昌縣,目前有數十支農民建筑施工隊活躍在全國各地,從業人員近10萬人,他們中不乏技藝精湛的“土專家”和能工巧匠,由田坎上走來的劉獻剛只不過是他們其中的一位。
另悉,這兩項技術先后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專利,目前已被建設部列為“十一五”重點推廣項目。昔日的南昌縣農民建筑隊,已發展為國家綜合一級施工企業的專業工程公司——江西中恒建設集團珠海特種軟基公司,并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劉獻剛本人也由一名普通農民工成長為建筑領域的高級工程師。
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節能大會”上,由江西南昌縣農民建筑隊群體創造發明的兩項樁基處理新技術“全夯擴底灌注樁”及“新型柱錘強夯置換法”節能、環保新技術被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熙齡贊為:“不僅具有明顯的科學性、適用性和經濟性,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群體特色?!敝鲃撨@項技術的農民工“土專家”劉獻剛還被全球環境基金及英、法、印、新加坡等國官員贊揚有加。他們說,這不僅因為此兩項技術具有可觀的節能、環保價值,還因為它們均出自中國“農民工”之手。
據了解,這次國際建筑節能大會,中國共向世界推介了10項成熟技術。劉獻剛他們的這兩項技術,不僅較好解決了復雜軟土地質條件下建設高樓大廈的技術難題,而且可以實現降低基礎造價10%-40%的建筑節約、環保目標。
奇跡一:打樁像栽蒜基礎牢固根扎實
隨著全球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少居民選擇依水而居,為此有的地方填海造地,劈山建樓,這帶來了棘手的建筑難題:沿海、沿江、沿湖地區的大量低洼軟土及填充地基如何處理?怎樣才能建起高樓大廈?面對一堆堆泥、松軟土質及砂性土壤,劉獻剛群體在實踐中鉆研,摸索出的一整套特殊打樁技術,奇跡般滿足了這些地質條件下建設高樓大廈的“奢望”。
在國際博覽會展板前,人們有幸見到了這種特殊樁形:一根長度十幾米、直徑三五十厘米的鋼筋混凝土柱體樁,在地下十幾米深的土層擠壓下,像膨脹螺絲般被一次性夯擊施工為一根底部二三米體積擴大、上部六七米形體正常的樁形,整個樁體看上去像一根栽插長成了的大蒜,下大上小。加上施工過程中樁體周身形成的玉米棒般的凹凸,十分符合力學上增加承載與摩擦所要求的理想造型。
在后來的技術總結和評定中,專家們將這種樁形及技術概括為“全夯擴底灌注樁技術”。10年來這項技術已經通過了700余組靜載試驗、5800余組動測檢驗和在廣東珠海、東莞,江西南昌、贛州等地約120萬平方米建筑的實際考驗。大量實踐說明,利用這一技術灌注的樁基,單樁承載力提高了2到4倍,施工質量保證率為100%,同時解決了傳統樁基常見的質量通病,大大節約了工程造價、加快了施工進度。
奇跡二:樁基不廢水泥鋼筋承載十層樓
對于15層以下的小高層建筑的地基處理,劉獻剛群體一直在鉆研、嘗試一種不廢半點水泥和鋼筋,僅用當地廢棄建筑垃圾和填充土的節能、環保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位“土專家”的這一奇思妙想,征服了中外專家。經400多個單項工程、100多萬平米的實際建筑觀測,利用這一技術,每百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可節約鋼材3400噸、水泥3.8萬噸,還能消化利用城市拆遷留下的大量建筑垃圾。由于這一技術機械化程度高,較其他地基處理方法可節省工時50%以上,因此每平方米建筑綜合造價可節約5元-20元不等。樓房建成后地基粘結性隨時間延長而增強,無一例出現因基礎沉降而造成的建筑物結構裂縫。
現在這項技術已被專家形象地命名為“新型柱錘強夯置換法”。即利用各層土體本身的抗壓特點和經過改進的特制柱錘強力夯實,形成理想的復合地基持力層技術。由于這項實用技術的神奇節能、環保效果,現已獲得中國兩項發明專利,并已在10層以下建筑中廣泛使用。
劉獻剛說,通過進一步完善,這項技術很快能在10層至15層的小高層建筑中使用,屆時其節能、環保功效將進一步顯現。
科技創新造就新型農民工
1992年,全國各地再涌改革開放大潮,由劉獻剛率領的一支老區農民建筑隊悄然匯入南下趕海的人潮中。在珠海經濟特區,經濟實力薄弱的他們只能選擇乙方墊資額低,地質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的建設工地安營扎寨。
劉獻剛回憶,面對“珠三角”特有的厚達十幾米、幾十米的軟土、淤泥地基,愛動腦子的他頭腦中閃現出這樣的念頭:如果灌注的樁基能像膨脹螺栓一樣形成下大上小的特殊結構,那么其承載力必將大大增強。特區巨大的生存壓力更迫使這群囊中羞澀的農民工將這一閃念盡快變成現實。于是,他們在這個軟土地基上,在未向國家申請一分錢科研經費的情況下,展開了一次又一次技術攻關,直到這項技術能在實踐中應用。因此,這項技術也被江西省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高級工程師吳景柏等專家認為是中國建筑業改革開放的產物。
當然,這兩項新技術更是中國千萬農民建筑工聰明才智的集中展現。打夯,在我國古已有之。上世紀60年代,法國人將這一古老技術運用到現代建筑的地基處理上,但在具體運用中,劉獻剛等能工巧匠很快發現了法國技術在施工、適用范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于是他們抱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態度,大膽進行技術革新。一是將法國人設計的直徑大、高度小的扁錘改造為直徑小、高度大的柱錘;二是根據不倒翁原理重新設計柱錘的內部結構,使之在夯擊地面時受力均衡,始終“不倒”。
現在,這兩項關鍵性的革新,使這一傳統技術在中國大地上煥發生命力。經他們改進的施工機械,起重設備的馬力一下子由過去所需的80-100噸下降為現在的15-40噸,同時地基擠密加固的有效深度提高了1至2倍。
有“建筑之鄉”美譽的江西南昌縣,目前有數十支農民建筑施工隊活躍在全國各地,從業人員近10萬人,他們中不乏技藝精湛的“土專家”和能工巧匠,由田坎上走來的劉獻剛只不過是他們其中的一位。
另悉,這兩項技術先后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專利,目前已被建設部列為“十一五”重點推廣項目。昔日的南昌縣農民建筑隊,已發展為國家綜合一級施工企業的專業工程公司——江西中恒建設集團珠海特種軟基公司,并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劉獻剛本人也由一名普通農民工成長為建筑領域的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