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中心城市交通壓力
三鎮中心城區依賴長江一橋、二橋兩座大橋過長江的歷史,將在三四年后改變。
記者昨悉,武漢市擬于長江二橋下游3公里,開建第八條過江通道———二七路長江大橋。該工程投資約21.7億元,計劃于年內開工,于2010年建成。
據了解,二七路過江通道是武漢市規劃的二環線(位于內環線和中環線之間)的重要工程之一,擬建位置在長江二橋下游約3公里、距在建的天興洲大橋上游約7公里處。根據初步推薦的橋型,二七路過江通道為鋼桁架拱橋,與已經通車的雙塔、雙索橋長江二橋以及大橋橋型均不同。
根據設計方案,該過江通道的江南岸,沿著羅家港西側并行,由余家頭水廠旁的臨江大道過江;江北岸起于后湖船廠附近,經京廣鐵路線與二七紀念館之間穿過,直行到江邊。該橋梁設計車速80公里/小時,雙向6車道,以客運交通為主。
眼下,三鎮建成和在建的有7處過江通道,但由于過江交通需求分布不均,長江一橋、二橋等中心城區過江通道流量,遠大于白沙洲大橋、軍山大橋和將建成的天興洲、陽邏大橋主要分流過境交通,后者對分流中心城區交通壓力不明顯。必須在城區修建新的過江通道,來滿足城市中心區的過江需求。
長江二橋距離下游的天興洲大橋約10公里,青山城區的車輛過江繞行距離過長。而在長江二橋下游3公里處建一座新的過江通道,將有利于均衡過江車流,緩解二橋的交通壓力。
據規劃專家介紹,擬建的二七路過江通道是武漢市二環線的控制性工程,而二環線位于城市中心區的邊緣,距離內環線的平均距離約4公里。二七路長江大橋則連接規劃的東湖新城、漢口后湖新城等各功能組團,解決中心區的過江問題。
建橋還是建隧曾引發爭論
專家:兩者皆可行
眼下,武漢長江隧道正在施工中。那么,二七路過江通道能否也修建隧道呢?
在建的武漢長江隧道直徑11.38米,為雙孔雙向4車道設計;南京和上海長江隧道工程,均為“隧+橋”跨江工程的一部分,隧道的盾構直徑均超過15米,通道按雙向6車道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設計車速為80公里/小時。
此前,關于二七路建橋還是建隧一直存在爭論。2005年5月,武漢市組織二七路過江通道工程咨詢評估會,來自交通部、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同濟大學、長江航道局、長江水利委員會等10余專家(包括兩位院士)與會。
評估會上,專家組認為,二七路過江通道采用建橋、建隧方案,在工程技術上均可行。但考慮技術難度及工程風險、工程造價和后期運營成本,多數專家傾向于橋梁方案。其中,在四種橋梁方案中,與三鎮現有橋型不同的鋼桁架拱橋被作為初步推薦方案。
交通專家透露,在長江二橋下游修建雙向6車道的第二座長江隧道,意味著隧道的盾構孔徑就大,孔徑增大就意味著風險也大得多。不過,修建隧道可以預留軌道交通,譬如在建的上海長江隧道里,便預留了軌道線,日后可以直接開通輕軌或地鐵。
過江通道將帶熱一方經濟
江南有望再造黃金商業圈
一座大橋恰似一條“金扁擔”。1995年通車的武漢長江二橋,除了暢通三鎮過江交通,還直接帶動了武昌徐東地區的發展。毫無疑問,二七路長江大橋建成后,將在東湖邊重新崛起一條徐東大街。
根據規劃,二七路長江大橋直接連通漢口后湖新城和規劃的武昌東湖新城———這兩座居住數十萬人的居住新城。在大橋南岸,沿著羅家港將修建一條平行于徐東大街的水東路,直接連通和平大道、友誼大道、武青四干道、中北路延長線和東湖路延長線,從規劃的東湖新城和武漢火車站楊春湖城市副中心之間穿過。
而在二橋通車十年不到的時間內,橋頭的徐東商圈和徐東大街沿線的新興居住區已經形成。連通二七路長江大橋的水東路建成后,沿線將同樣聚集旺盛的人氣、便捷的交通條件和優美的東湖風景區,將不折不扣地變臉成為第二條徐東大街。
九條橋隧六年內現江城
市民江面、江底隨意行
目前,武漢市城區機動車過江總量約23萬輛/日,長江一、二橋過江交通需求占過江總需求的90%以上。預測至2010年、2020年機動車日過江需求將分別達到30萬-35萬輛和45萬-50萬輛。可見,為了解決跨江交通問題,必須加快過江通道的建設。
眼下,武漢已經建成4座長江大橋,自上而下分別為:軍山長江大橋、白沙洲長江大橋、長江一橋和長江二橋;在建橋梁和隧道3座,分別為在建的青島路長江隧道、天興洲長江大橋和陽邏長江大橋。按照工程進度,這3座橋隧將于2008年底前建成通車。
此外,在未來6年內,武漢市還將建設第八條過江通道———二七路長江大橋。
不過,即使以上八條過江通道全部投入使用,仍然難以滿足普通市民的出行需求。目前,三鎮每日過長江的公交客流為65萬人次,公交車占過江車流量的20%左右,預測2010年,公交過江客流將達到90萬人次/日,2020年將達到133萬人次/日。
要輸送如此巨大的過江客流,通過以上過江車輛通道的供給能力很難滿足需求,必須建設快速過江軌道交通———2012年,武漢將建成貫通漢口和武昌的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該線由江漢路下穿越長江到武昌,貫穿城市南北,預計2012年投運后,可承擔約50%的公交過江交通客運量。目前,該線路的范湖地鐵站已經開工。位于在建的長江隧道和長江一橋之間、專供地鐵穿越長江的專用隧道,擬于兩年內開工。
二環線減負城區交通新大橋是其咽喉工程
線路走向:貼著內環外圍走
根據規劃,二環線全長52公里,跨越長江、漢水,平均距離內環線約4公里,與規劃的10條放射形快速道路均有相交。
走向具體為:發展大道—漢西路—江漢二橋—十升路—過江通道(楊泗港)—青菱路—珞獅路—東湖路—水東路—過江通道(二七路)—發展大道。
建設標準:設計時速60-80公里
二環線穿越城市建成區與待開發區,現狀已形成29公里道路,沿線區片與組團用地性質不同,其各段的交通特征與功能也有所不同,采取分段建設。其建設方案結合各段的交通特征,采取局部高架方案,因地制宜,通過二環線的建設帶動周邊道路系統的功能提升。
三鎮中心城區依賴長江一橋、二橋兩座大橋過長江的歷史,將在三四年后改變。
記者昨悉,武漢市擬于長江二橋下游3公里,開建第八條過江通道———二七路長江大橋。該工程投資約21.7億元,計劃于年內開工,于2010年建成。
據了解,二七路過江通道是武漢市規劃的二環線(位于內環線和中環線之間)的重要工程之一,擬建位置在長江二橋下游約3公里、距在建的天興洲大橋上游約7公里處。根據初步推薦的橋型,二七路過江通道為鋼桁架拱橋,與已經通車的雙塔、雙索橋長江二橋以及大橋橋型均不同。
根據設計方案,該過江通道的江南岸,沿著羅家港西側并行,由余家頭水廠旁的臨江大道過江;江北岸起于后湖船廠附近,經京廣鐵路線與二七紀念館之間穿過,直行到江邊。該橋梁設計車速80公里/小時,雙向6車道,以客運交通為主。
眼下,三鎮建成和在建的有7處過江通道,但由于過江交通需求分布不均,長江一橋、二橋等中心城區過江通道流量,遠大于白沙洲大橋、軍山大橋和將建成的天興洲、陽邏大橋主要分流過境交通,后者對分流中心城區交通壓力不明顯。必須在城區修建新的過江通道,來滿足城市中心區的過江需求。
長江二橋距離下游的天興洲大橋約10公里,青山城區的車輛過江繞行距離過長。而在長江二橋下游3公里處建一座新的過江通道,將有利于均衡過江車流,緩解二橋的交通壓力。
據規劃專家介紹,擬建的二七路過江通道是武漢市二環線的控制性工程,而二環線位于城市中心區的邊緣,距離內環線的平均距離約4公里。二七路長江大橋則連接規劃的東湖新城、漢口后湖新城等各功能組團,解決中心區的過江問題。
建橋還是建隧曾引發爭論
專家:兩者皆可行
眼下,武漢長江隧道正在施工中。那么,二七路過江通道能否也修建隧道呢?
在建的武漢長江隧道直徑11.38米,為雙孔雙向4車道設計;南京和上海長江隧道工程,均為“隧+橋”跨江工程的一部分,隧道的盾構直徑均超過15米,通道按雙向6車道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設計車速為80公里/小時。
此前,關于二七路建橋還是建隧一直存在爭論。2005年5月,武漢市組織二七路過江通道工程咨詢評估會,來自交通部、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同濟大學、長江航道局、長江水利委員會等10余專家(包括兩位院士)與會。
評估會上,專家組認為,二七路過江通道采用建橋、建隧方案,在工程技術上均可行。但考慮技術難度及工程風險、工程造價和后期運營成本,多數專家傾向于橋梁方案。其中,在四種橋梁方案中,與三鎮現有橋型不同的鋼桁架拱橋被作為初步推薦方案。
交通專家透露,在長江二橋下游修建雙向6車道的第二座長江隧道,意味著隧道的盾構孔徑就大,孔徑增大就意味著風險也大得多。不過,修建隧道可以預留軌道交通,譬如在建的上海長江隧道里,便預留了軌道線,日后可以直接開通輕軌或地鐵。
過江通道將帶熱一方經濟
江南有望再造黃金商業圈
一座大橋恰似一條“金扁擔”。1995年通車的武漢長江二橋,除了暢通三鎮過江交通,還直接帶動了武昌徐東地區的發展。毫無疑問,二七路長江大橋建成后,將在東湖邊重新崛起一條徐東大街。
根據規劃,二七路長江大橋直接連通漢口后湖新城和規劃的武昌東湖新城———這兩座居住數十萬人的居住新城。在大橋南岸,沿著羅家港將修建一條平行于徐東大街的水東路,直接連通和平大道、友誼大道、武青四干道、中北路延長線和東湖路延長線,從規劃的東湖新城和武漢火車站楊春湖城市副中心之間穿過。
而在二橋通車十年不到的時間內,橋頭的徐東商圈和徐東大街沿線的新興居住區已經形成。連通二七路長江大橋的水東路建成后,沿線將同樣聚集旺盛的人氣、便捷的交通條件和優美的東湖風景區,將不折不扣地變臉成為第二條徐東大街。
九條橋隧六年內現江城
市民江面、江底隨意行
目前,武漢市城區機動車過江總量約23萬輛/日,長江一、二橋過江交通需求占過江總需求的90%以上。預測至2010年、2020年機動車日過江需求將分別達到30萬-35萬輛和45萬-50萬輛。可見,為了解決跨江交通問題,必須加快過江通道的建設。
眼下,武漢已經建成4座長江大橋,自上而下分別為:軍山長江大橋、白沙洲長江大橋、長江一橋和長江二橋;在建橋梁和隧道3座,分別為在建的青島路長江隧道、天興洲長江大橋和陽邏長江大橋。按照工程進度,這3座橋隧將于2008年底前建成通車。
此外,在未來6年內,武漢市還將建設第八條過江通道———二七路長江大橋。
不過,即使以上八條過江通道全部投入使用,仍然難以滿足普通市民的出行需求。目前,三鎮每日過長江的公交客流為65萬人次,公交車占過江車流量的20%左右,預測2010年,公交過江客流將達到90萬人次/日,2020年將達到133萬人次/日。
要輸送如此巨大的過江客流,通過以上過江車輛通道的供給能力很難滿足需求,必須建設快速過江軌道交通———2012年,武漢將建成貫通漢口和武昌的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該線由江漢路下穿越長江到武昌,貫穿城市南北,預計2012年投運后,可承擔約50%的公交過江交通客運量。目前,該線路的范湖地鐵站已經開工。位于在建的長江隧道和長江一橋之間、專供地鐵穿越長江的專用隧道,擬于兩年內開工。
二環線減負城區交通新大橋是其咽喉工程
線路走向:貼著內環外圍走
根據規劃,二環線全長52公里,跨越長江、漢水,平均距離內環線約4公里,與規劃的10條放射形快速道路均有相交。
走向具體為:發展大道—漢西路—江漢二橋—十升路—過江通道(楊泗港)—青菱路—珞獅路—東湖路—水東路—過江通道(二七路)—發展大道。
建設標準:設計時速60-80公里
二環線穿越城市建成區與待開發區,現狀已形成29公里道路,沿線區片與組團用地性質不同,其各段的交通特征與功能也有所不同,采取分段建設。其建設方案結合各段的交通特征,采取局部高架方案,因地制宜,通過二環線的建設帶動周邊道路系統的功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