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現代科技鑄就千秋偉業 三峽工程科技創新紀實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11-1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轉自新華網  作者:中國混凝土網
核心提示:現代科技鑄就千秋偉業 三峽工程科技創新紀實
    固若金湯的大壩、宏偉順暢的船閘、運行穩定的機組……。擁有數十個“世界之最”的長江三峽工程,歷經13年建設,在高峽平湖之間已經創造出人類文明史上的曠世奇觀。 
    
    現代科技是創造三峽奇跡的第一推動力。 
     
    攻克難題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面臨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在三峽工程上馬之前,國家組織了長達40多年的三峽技術難題攻關,有數千名科研人員投入三峽科研大會戰,取得了數百項科研成果,提交了2000多份科技成果報告。1993年三峽工程正式施工后,國家又將三峽工程的有關科研項目列為攻關課題和國家重大項目,其領域涉及泥沙、航運、水文、地質、水工、施工、建材、金屬結構、機電設備、生態環境、人文等多學科、多專業。 
    
    在長江河床上修筑起來的三峽大壩,全長2309米,最大壩高181米。大壩的布置,既要考慮防洪,又要考慮發電和航運。通過攻關創新,三峽大壩設計最大泄洪流量為124300立方米每秒,26臺大容量機組布置于大壩左右兩側,采用壩后式電站廠房,船閘和升船機則利用有利的河道地形條件布置于長江左岸。優化比選后確定的方案,成功地解決了大流量、多機組帶來的河床寬度不足的難題。 
    
    三峽大壩泄洪壩段全長483米,汛期約有四分之三的洪水要從這一壩段通過,如何保證在特大流量情況下,洪水從大壩安全下泄,是三峽工程遇到的一個關鍵技術難題。在大壩建設中,對泄洪壩段采用了三層孔口布置方式,布置23個深孔,22個表孔,為進行三期施工導流和截流布置22個導流底孔,從而解決了在高水頭、大流量、多排沙復雜條件下,大壩因高速水流可能出現的空化及泥沙磨蝕和消能防沖問題,確保了大壩安全運行。 
    
    三峽工程雙線五級船閘是世界上總水頭最大,連續級數最多的船閘。整個船閘開挖要在花崗巖山體中深切,兩側要形成最大高度達170米的直立高邊坡,如何保持如此復雜的船閘高邊坡的穩定,在國內外尚無先例,是一道世界級難題。在船閘建設中,通過運用大量高新技術進行地質勘測和多學科綜合試驗研究,采取預裂爆破、光面爆破、坡面噴錨等新工藝,成功地解決了高邊坡開挖失穩和變形的問題。 
    
    大壩混凝土澆筑出現裂縫,是水利工程的“常見病”、“多發病”。三峽大壩混凝土澆筑初期,也出現了一些裂縫,一度是三峽施工的最大頑癥。為攻克頑癥,確保工程質量,三峽工程圍繞混凝土施工展開了科技攻關。為滿足三峽混凝土耐久性的特殊要求,優化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創造出二次風冷技術、綜合溫度控制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技術創新,有效地減少了混凝土的收縮變形,控制了裂縫的產生,使混凝土澆筑產生裂縫的頑癥得到根治,2003年下半年三峽工程進入三期施工后,大壩澆筑質量不斷躍上新臺階。2004年,三峽主體工程混凝土單元工程質量優良率達92.7%,比二期工程提高了10個百分點。 
    
    現代科技的運用,自主創新的實施,確保了中華民族千秋大業的建設質量。大量監測表明,三峽左岸大壩自2003年6月蓄水運行以來,運行安全正常。2004年9月8日,三峽出現特大洪峰,當洪峰以60500立方米每秒的峰值通過三峽時,大壩安然無恙,布置在大壩上的發電機組也運行如常。

    提升效益 
    
    三峽工程是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綜合效益的多目標開發工程,其發電能力位居世界水電站之首,機組全部投產后年平均發電847億千瓦時。 
    
    現代科技不僅為三峽工程質量提供了保證,還為三峽速度和效益的大幅提升提供了巨大動力。 
    
    三峽工程在大壩混凝土快速施工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施工上,三峽創造了以塔帶機為主,輔以高架門機、塔機和纜機的綜合施工方案,使水電工程混凝土施工從傳統常規的吊罐澆筑,升華為混凝土一條龍連續生產,實現了工廠化作業生產的特點。 
    
    三峽工程創造的混凝土快速施工工藝和現代化施工管理體系,因其標準高于同行業國家標準,被建筑界譽為“三峽標準”。 
    
    新技術、新工藝使三峽建設全面提速。從1999年到2001年,三峽工程進行了連續3年的高強度混凝土施工,年澆筑量都在400萬立方米以上,其中2000年創造了年澆筑548萬立方米,月澆筑55.3萬立方米、日澆筑2.2萬立方米的三項混凝土澆筑世界紀錄。 
    
    由于三峽大壩施工進展加快,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決定提前一年在2006年長江汛后將三峽水位提高到156米高程,這樣不僅可以提前發揮三峽工程的防洪調控作用,而且將提高三峽機組的發電能力,并顯著改善三峽航道的航行條件。 
    
    三峽發電機組的科技攻關,在三峽效益的提升方面效果最為顯著。通過“技術轉讓——消化吸收——自主創新”三部曲,三峽工程用五、六年的時間實現了幾十年的跨越。2003年三峽工程首批投產6臺機組,比原計劃多投產4臺,機組投產創造了一個電站一年內連續投產6臺70萬千瓦大型機組,單個電站裝機容量達到470萬千瓦的世界紀錄。三峽當年發電86億千瓦時,日發電量躍居全國發電廠第一。 
    
    到2005年9月初,三峽工程已有13臺機組提前投產發電,三峽累計發電已達770多億千瓦時。 
    
    三峽工程建設總工期17年,將于2009年完工。工程建設初期曾預計整個三峽工程的總投資需要2039億元,由于工程成本的降低,現在預計工程投資將控制在1800億元之內,節省200億元。三峽投資大幅節省,科技創新功不可沒。 
     
    實現超越 
    
    現代科技不僅解決了三峽工程自身的道道難題,也因此帶動了我國諸多領域的科技進步。 
    
    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開工以來,三峽工程已有10多項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00多個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在三峽建設過程中申請和應用的發明專利達700多項。 
    
    三峽工程進行的兩次截流——1997年進行的大江截流和2002年進行的導流明渠截流,其綜合技術難度均為世界截流史上所罕見。在兩次截流中,進行了大量水力學模型試驗以及數值計算和機理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創新成果,使我國河道截流技術躍居世界領先水平。三峽大江截流設計及施工技術榮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峽船閘是當今世界上技術最為復雜的船閘,堪稱世界超級船閘。在船閘建設過程中,圍繞船閘水力學、自動化控制技術和船閘金屬結構技術等方面的攻關,使我國航運建筑設施的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 
    
    三峽工程對于我國機電制造業的促進作用尤為突出。三峽工程的水輪發電機組、高壓電氣設備、升船機和船閘設備、直流和交流輸變電設備的技術參數、容量、規模都代表世界當今最高水平,三峽工程在這些領域的技術突破和超越,極大地提升了我國民族工業的制造水平。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莫力| 合川市| 昭苏县| 栖霞市| 固镇县| 道孚县| 会同县| 桂阳县| 大同市| 托里县| 乌拉特前旗| 高淳县| 莱芜市| 志丹县| 当雄县| 台中市| 湟中县| 中方县| 山阳县| 通山县| 合肥市| 临安市| 沅陵县| 宁夏| 房山区| 内黄县| 南丰县| 汉阴县| 睢宁县| 怀集县| 茌平县| 临泉县| 黔江区| 同仁县| 安达市| 明溪县| 同江市| 延边| 海门市| 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