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雷前治:加快結構調整實現中國水泥現代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9-2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轉自中國建材報  作者:中國混凝土網
核心提示:雷前治:加快結構調整實現中國水泥現代化

      欣逢中國建材報創刊20周年,可喜、可賀!報社出版建材行業綜合典藏版,這對打造行業品牌,搭建產銷應用平臺,指導企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十五”期間我國水泥工業,特別是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代表水泥先進生產力的新型干法水泥,占全部水泥比重已由2000年不足12%提高到40%,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型企業集團迅速成長,產業集中度日益提高。水泥技術和裝備成套出口快速增長,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提高;水泥工業發展不但滿足了國民經濟建設日益增長的需要,而且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一、產量高速增長,技術進步明顯,競爭力增強

   “十五”期間,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長,強勁拉動了水泥的生產和消費。2005年全國水泥產量10.6億噸,較2000年凈增4.6億多噸,5年平均年增長12%。

  水泥工業在產量高速增長的同時,技術進步明顯。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裝備的先進性、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建設工期大大縮短,噸水泥投資大幅度降低,日產5000噸生產線基本實現國產化。近幾年,投產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國內外相近規模的生產線相比,熱耗下降了5%-10%,電耗下降了10%~15%,系統運轉率由不到80%提高到92%;與立窯相比,綜合能耗下降20%以上。目前,代表水泥工業先進水平的日產萬噸特大型新型干法生產線全世界共有7條,而我國安徽海螺集團就占4條。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節能降耗效果突出,環保實現達標排放,大幅度降低了環境污染。與之配套的大型水泥粉磨站建設不僅擴大了水泥產品的銷售半徑,還促進了工業廢渣的利用。“十五”期間,由于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減少粉塵排放500多萬噸,水泥工業年銷納工業廢渣已超過兩億噸,占工業廢渣總利用量一半以上。

  由于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成套水泥裝備,技術成熟可靠、價格合理,具有從設計、施工、制造、安裝,到工程總承包的系統集成服務能力,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水泥成套技術裝備及工程建設服務出口規模逐年擴大,去年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已達20%以上。2005年,累計出口水泥及熟料2215萬噸,同比增長215%,基本是大型企業生產的優質新型干法水泥。

      二、宏觀調控取得成效,投資規模得到抑制,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是,投資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抑制。2001年~2003年水泥行業投資連續3年每年增長1倍以上,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最高達435億元。國辦發[2003]103號文件下發后,一些不符合產業政策的水泥項目停建、緩建,能耗高的濕法窯大部分已停產或拆除,干法中空窯被加快淘汰,機立窯等落后產能的擴張得到了有效遏制。2005年,水泥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2.5億元,同比下降5.1%。

  二是,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水泥工業投資90%以上,集中于新型干法水泥,且以大型生產線為主。2005年,全國新建成投產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共110條、熟料生產能力10137萬噸,其中日產5000噸及以上生產線34條、熟料生產能力5363萬噸,占新增總能力的52%,立窯水泥得到了有效遏制。安徽海螺集團通過兼并購買中小企業,建設新型干法生產線或粉磨站,淘汰了1000多萬噸落后生產能力;北京、上海、浙江和廣東珠海、東莞,山東青島、淄博等地采取人大立法、頒布政府令、財政補貼等方式,確定淘汰落后的目標和時間表、落實責任、嚴格執行、效果明顯。據不完全統計,落后工藝生產的水泥總量2004年減少了2680萬噸,2005年又減少2500多萬噸。到2005年年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能力達到4.3億噸,新型干法水泥產量比重,已由2000年的不足12%提高到40%。

  三是,企業兼并重組加快。2000年,全國十大水泥集團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僅2640多萬噸,2005年超過1.65億噸,市場份額由4.4%提高到15%。其中,安徽海螺集團水泥熟料產能達5480萬噸,居世界水泥企業排名第七位。濟南山水、河北冀東、湖北華新等水泥集團水泥熟料產能也都超過1200萬噸。大型水泥企業集團的迅速發展對提高水泥行業生產集中度,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提高區域水泥市場控制力和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起到很好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三、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水泥工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現為,行業整體經營發展粗放,資源、能源消耗高,綜合利用水平低;結構不合理,產品檔次低,落后生產能力仍占有一定比重,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等(表略)。當前水泥工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落后產能退出緩慢
 
  2005年,國內水泥市場需求不到10.5億噸,而全部水泥產能已達13億噸,其中60%左右為立窯等落后產能。由于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尚未建立,對淘汰落后小水泥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一些地方出于社會穩定需要和財力限制,對關閉淘汰小水泥企業態度不積極,致使落后生產能力退出緩慢,新型千法水泥的發展受到影響,這已成為水泥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

  2、結構調整地區間發展不平衡

  目前,少數省份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已占到當地產能的70%,繼續發展的空間和條件有限,需要適當控制。但多數省份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仍然偏低,有的還不到10%。

  3.行業集中度低

  水泥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前10位的大型企業集團水泥生產總能力也只相當于法國拉法基集團的產能,所占市場份額僅為全國市場的15%。目前,拉法基、豪西蒙兩大集團水泥產能均已達到1.5億噸,世界排名前10位水泥企業水泥產量占全球總量比例超過50%。近來,外資整合中國水泥市場和資源的步伐正在加快,國內大型企業如不進一步加快整合,增強企業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競爭局面。

  4.低標號水泥使用過濫

  一方面,有些企業單純追求降低生產成本,大量超標摻用混合材,致使普通水泥產品中32.5級及以下標號水泥占80%以上。另一方面,有些施工單位片面追求降低建筑造價,致使建筑工程包括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大量使用低標號水泥,直接影響工程質量,造成頻繁維修、大量浪費。同時,目前我國混凝土標號大部分為C2O、C3O,而國外多為C5O、C6O,由于混凝土標號標準低,造成高標號水泥應用受阻。

  5.行業及市場進入門檻過低

  受市場需求拉動,近年來其他行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于水泥的較多。一些地方不問資質和條件,批準大量新上水泥項目;一些建設單位使用水泥質量標準要求不高,落后水泥使用得不到有效限制,助長了水泥企業數量過多、生產規模偏小、企業過度競爭。

      四、供需平衡分析及結構調整目標

   ①水泥供需平衡分析。水泥工業作為基礎性原材料行業,與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關聯度較高。“十一五”期間,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住房水平升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發展,都將拉動水泥消費需求保持一定增長。另一方面,隨著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長過快的勢頭受到抑制,水泥消費需求的增幅比前幾年會有所回落。預計“十一五”期末,國內水泥需求量為12億~12.5億噸,比2005年增加1.5億—2億噸。根據《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確定的目標,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要達到70%以上。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同時,加大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力度。如果5年淘汰2.5億噸立窯水泥,新型千法水泥可保持年增速10%左右。屆時,新型干法水泥產量達到8.5億噸左右,國內市場可以保持供需基本平衡。

  ②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總量控制,依靠發展促調整,通過調整促提高;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推動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水泥工業由大變強和可持續發展。

  ③調整目標。2010年水泥預期產量12.5億噸,其中:新型千法水泥比重提高到70%,水泥散裝率達到60%,累計淘汰落后生產能力2.5億噸;企業平均生產規模由2005年的20萬噸提高到40萬噸左右,企業戶數減少到3500家左右;水泥產量前10位企業的生產規模達到3000萬噸以上,生產集中度提高到30%,前50位企業生產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新型千法水泥噸熟料熱耗由130千克下降到110千克標準煤,采用余熱發電生產線達40%,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25%;粉塵排放量大幅度減少,工業廢渣(含粉煤灰、高爐礦渣等)年利用量2.5億噸以上,石灰石資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

      五、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針對當前國內水泥工業發展狀況,為加快推進水泥工i業結構調整,引導水泥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務院頒布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國發[2005]40號)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國發[2006]11號)精神,目前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千意見》,明確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總量控制,實施分類指導

  各地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結合“十一五”規劃編制好本地區水泥發展專項規劃。新上項目(包括熟料基地、水泥廠、粉磨站)必須根據市場需求、資源狀況和交通運輸條件,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泥發展規劃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并作為水泥項目的核準依據,繼續支持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對水泥產能增長過快、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經較高的地區,發展速度要予以適度控制;對落后產能比重較大的地區,鼓勵上大壓小、扶優汰劣;嚴禁立窯等落后生產工藝新建、擴建和單純以擴大產能為目的的技術改造;凡違背政策規定繼續審批此類項目的,要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部門領導的責任;對違反規定擅自建設的項目,要堅決依法拆除。

  2.制定和完善政策,嚴格市場準入

  ①嚴格水泥生產許可證管理,開展無證生產專項整治活動,堅決取締無證生產水泥企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新標準重新修訂水泥生產許可證發放細則,對不符合實施細則要求的企業一律不予發證,嚴格把好市場準入關;

  ②制定水泥熟料國家標準,提高水泥熟料強度允許的最低等級、提升水泥質量,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水泥實物用量不增或少增,以減少對能源、資源的消耗;③完善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和規范,提高建設、建筑工程應用水泥的準人標準,依據不同工程的需求選擇水泥類型和品種,禁止立窯水泥進入高速公路、機場、港口、橋梁、涵洞等重點建設工程和建筑物結構工程,推廣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提高建筑物使用年限。大力發展預拌砂漿和商品混凝土,大中型城市要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條件成熟的地區應限制現場攪拌砂漿,禁止商品混凝上攪拌站使用立窯水泥;

  ④抓緊做好現有生產線。2006年7月1日執行新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落實工作,加快實施對現有水泥生產線煙氣連續監測裝置的安裝和管理,依法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

  ⑤完善現行資源綜合利用政策中有關水泥利廢稅收優惠規定,享受該項優惠政策的企業除利用工業廢渣的比例達標外,還必須達到環保新標準,進一步建立科學嚴格的資格認定方法、程序和管理機制,使資源綜合利用政策落到實處;

  ⑥進一步完善散裝水泥發展基金管理辦法,由生產環節征收改為使用環節征收,鼓勵發展散裝水泥。

  3.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抓住當前水泥市場總量供大于求的有利時機,采取上大關小、補貼及贖買等多種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產能力,改善環境質量、緩解能源、資源壓力;有條件的地方應適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重點地區拆除水泥立窯的補貼;中央財政將根據情況對淘汰落后小水泥任務重且經濟落后的地區予以適當的補貼。

  4.支持大企業集團發展,加快提高產業集中度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鼓勵有實力的大型水泥企業采取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提高生產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選擇10家國家重點支持和30家地方重點支持的大型企業集團,增強其在區域市場的調控能力(具體名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另行發布)。對重點支持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貸款投放上,優先給予支持。進一步完善和調整水泥稅收政策,停止對落后工藝和嚴重污染環境的水泥生產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嚴格稅收征管,禁止對小水泥企業包稅和隨意減免稅。

  5.鼓勵國內水泥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鼓勵日產2000噸以上大型水泥設備出口,對符合信貸條件的項目,銀行應積極提供必要的出口信貸支持;支持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走出國門,開展水泥建設工程總承包和直接投資辦廠,使我國水泥工業由產品輸出,向資本、裝備、技術、管理、服務等配套輸出的國際化經營方向發展,為確保出口水泥質量,維護水泥出口市場秩序,國家將建立出口水泥生產企業資質認定制度。

  6.加強水泥礦山資源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加強石灰石礦產資源管理和建設項目審批。統籌考慮資源配置的均衡,鼓勵采用先進開采技術,合理開發利用石灰石資源,制定和完善在石灰石礦山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尾礦資源利用、開采后的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方面的政策規定。

  抓緊研究制定,鼓勵水泥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和處理工業、城市垃圾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強大型高效粉磨系統、低熱值燃料應用、低溫余熱發電、城市垃圾處理、工業廢渣及可燃廢棄物的應用、新型綠色水泥基料等研究,將“可燃廢棄物在水泥生產過程中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置技術及設備”等研究項目,列為國家專項重點研究攻關課題;加大科研及開發投入力度,建設示范線,力爭在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有所突破。在充分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完善標準體系,引導水泥工業科學、合理利用和處理廢棄物。“十一五”期間,伴隨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住水平升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發展,水泥消費需求仍將增長;但隨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長過快的勢頭受到抑制,水泥需求的增幅比前幾年會有所回落。隨著中國水泥工業總量的進一步擴大,其發展不但越來越受到環境和資源的制約,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去年,由于水泥產能增長過快,需求增幅回落,原燃材料漲價,水泥行業已經出現產量增加、價格下滑、效益滑坡的局面,正說明當前水泥行業確實存在產能潛在過剩風險。

  不久前,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召開,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由于水泥工業特點,決定其對節能、利廢和改善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領域。近年來,國家對水泥工業開展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給予了高度重視,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下一步,將繼續抓緊研究制定鼓勵水泥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和處理工業、城市垃圾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可以說,未來5年,將是中國水泥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要實現中國水泥工業由大變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各方面需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具體落實好八部委聯合通知,堅持總量控制,依靠發展促調整,通過調整促提高;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推動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县| 汝阳县| 梅河口市| 东乌珠穆沁旗| 富蕴县| 奉贤区| 台安县| 马山县| 盐边县| 公主岭市| 四子王旗| 黄浦区| 应用必备| 静乐县| 巴林左旗| 南宫市| 香港 | 聊城市| 梁河县| 垫江县| 方城县| 崇义县| 左云县| 天水市| 民丰县| 太白县| 广元市| 信丰县| 花莲县| 平南县| 广宁县| 桦川县| 仲巴县| 翁牛特旗| 个旧市| 固始县| 平陆县| 涪陵区| 黑河市| 衡东县|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