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專家呼吁混凝土短壽問題亟待解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6-08-14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轉自《光明日報》  作者:中國混凝土網
核心提示:專家呼吁混凝土短壽問題亟待解決

  “中國每年大約要澆鑄7億5千萬方混凝土,如果混凝土的短壽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十幾年后這些混凝土建筑就要維修、重修,勢必造成大量浪費。”國家礦產督察員李亞鈴高級工程師一臉凝重地算了這筆賬,“這與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相違背的,必須給予關注和解決”。

  話題是從混凝土為何短壽開始的。近二三十年來,我國不少建筑物在建成后不久就出現裂紋病害和凍融與化學侵蝕病害,3-5年內就顯示出嚴重強度下降,剝蝕裸露鋼筋銹蝕。由此,很多建筑物不得不推倒重建。北京西直門橋就因為橋面和橋墩出現了嚴重的混凝土剝落和鋼筋銹蝕現象,僅使用了20年就推倒重建。

  據專家介紹,影響混凝土壽命的主要因素是鋼筋銹蝕、堿集料反應、凍融破壞、硫酸鹽腐蝕等。其中,堿集料反應被工程界喻為“混凝土癌癥”。施工時,混凝土中要添加一定量的外加劑,這些外加劑中含有較多的堿性成分。這些堿性成分在混凝土固化后,會緩慢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凝膠物質,它們吸收水分后發生膨脹,最終導致混凝土建筑從內向外延伸開裂和損毀。而在西部地區,因干旱少雨,鹽漬土壤和咸水湖泊廣泛分布,混凝土構筑物受鹽堿侵蝕的現象更嚴重。一些工程完工后在1-2年內即顯現蜂窩煤狀的嚴重侵蝕病害,有的強度幾乎全部喪失,被迫拆除重建。

  讓人更擔憂的是,“混凝土耐久性問題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些治理研究課題還處于實驗階段,現有的成果距推廣應用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李亞鈴建議,解決混凝土工程耐久性問題,關鍵在于提高各方特別是決策層的重視程度,并切實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特別要改變當前建筑行業普遍存在的單純追求施工進度、壓低工程造價行為;同時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迫使相關單位從施工工藝、技術、投入等方面有效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這也是建立節約型社會,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宁市| 临泉县| 睢宁县| 左云县| 开平市| 噶尔县| 准格尔旗| 上犹县| 静宁县| 赣榆县| 凤城市| 灯塔市| 临夏县| 吴堡县| 乐山市| 夏津县| 永年县| 沙雅县| 田林县| 东乡县| 绥棱县| 高台县| 咸丰县| 五原县| 旬邑县| 保康县| 廊坊市| 安陆市| 库车县| 仪征市| 宝鸡市| 台安县| 荔浦县| 南和县| 鄂托克旗| 通山县| 互助| 武定县| 建瓯市| 三亚市|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