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機械行業,長沙并非重兵云集之地,然而卻是一個"多事"之地。借助媒體的炒作,這里的工程機械企業也跟著沾了"光",特別是那些事件中的主角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從總體上來看,長沙的工程機械企業究竟有什么過人之處呢?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到底具備怎樣的實力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深入采訪。
地位與優勢
長沙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十大產業基地之一,2005年長沙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收入超過了120億元。據了解,全國工程機械行業2005年共有12家企業進入中國機械工業100強,其中,地處長沙的中聯集團以年銷售收入46.7億元列第30位,三一集團以44.2億元列第35位。這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還有7家企業進入到世界工程機械行業50強,中聯和三一也位列其中。
有一句行話,叫三流企業賣苦力,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中聯重科誕生于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這個母體,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承擔著全國建筑機械產品技術標準的制訂任務,已經為行業制訂了294項國家標準。
據不完全統計,長沙工程機械行業現至少擁有400項國家專利,其中中聯集團就有163項,三一集團有158項,山河智能也有28項。一個基地有這么多專利技術,在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極為罕見。
這幾年長沙工程機械企業不惜重金建設自己的研究院所,除中聯重科以外,三一重工的研究院也是國家級技術中心,每年投入的研究費用上億元。他們還在日本、美國、德國等地設立了自己的研究分院,將海外高精尖技術集成創新并運用到自己的產品中,高起點切入市場形成后發優勢。
雄厚的人才優勢是長沙工程機械迅速崛起的動力之源。現在這里有3個博士后工作站,2個國家級技術中心,3個省級技術中心,據統計,僅中聯、三一、江麓和山河智能4家企業,享受政府特貢津貼的專家和獲得省部級以上中青年專家稱號的就已經超過100人,具有工程師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2800余人。
山河智能則從孕育之時便天然地和人才緊密結合在一起,董事長、總經理何清華是中南大學的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公司1000多名員工中,本科以上的占一半以上,有博士后、博士和碩士學歷者100多人。
長沙工程機械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等途徑,基本解決了自身發展的資金瓶頸。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分別于2000年、2004年上市,籌集了大量的發展資金,使企業獲得了超常規發展。2005年,中聯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6.7億元,利潤5.1億元。在中國機械工業100強中,按銷售收入排,中聯集團和三一集團分別是第30位和35位。
實力與不足
有了以上這些好的條件,長沙工程機械是不是就具備了向國際國內大企業叫板的實力呢?業內人士認為,就長沙工程機械業中的單個企業而言,目前任何一個都還沒有做到足夠大的規模,整個行業布點較為分散,集中度不高,能對區域經濟和行業產生較大影響的“航空母艦”尚未形成。
與國內其他工程機械產業基地不同的是,其他基地幾乎都是在中心城市以一個大企業為核心,其他眾企業圍繞核心企業形成配套或服務,整個基地有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長沙工程機械基地卻看不到這種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有余,合作不足,互不買賬。目前,政府和產業界都迫切希望看到幾家骨干企業能夠攜起手來,實現真誠的合作、聯合,哪怕是通過互相參股的形式組成利益共同體也行,這樣才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升整體實力。
現在的市場競爭,已不單純是企業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在產業鏈間的競爭,誰擁有了完善的產業鏈誰就占了上峰。長沙工程機械的產業鏈與其他地區產業鏈相比,一個明顯不足就是配套市場發育不良,產業鏈條拉得不緊,缺環現象嚴重。
除少數企業外,長沙工程機械企業一般規模都不大,但不論企業規模大小、能力強弱都爭著上主機產品,對配件生產不感興趣。由于省內缺少合適的配套廠家,一些企業為了解決本地配套能力不足的矛盾,其零部件不得不實行全球采購,這樣就勢必增加企業生產成本,攤薄企業利潤,削弱其競爭力。現在中聯、三一等主機企業70%的外購件和外協件不在湖南,其中柴油發動機、變速器、車用空調、專用汽車底盤、高強度鋼材、特種焊條焊絲、電機、耐磨材料等幾乎全部依賴省外乃至國外供貨,僅三一和中聯每年外購汽車底盤的金額就超過10億元。即便是一些技術含量并不高的產品如一些鑄造件、結構件,也不得不拿到天津、山西去做。中聯的一位高管向記者反映,這種情況不僅提高了企業的采購成本,而且有些關鍵零部件,越是市場形勢好的時候,由于配套企業要優先保證當地主機企業的供貨,經常拖延給我們這些外地企業發貨,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產經營。
而長沙當地政府在園區建設方面也沒有過多考慮工程機械專業園區及保稅區、運輸專線等配套服務體系的建設,沒有形成系統服務一盤棋的格局。
此外,長沙工程機械骨干企業產品高度雷同,資源浪費嚴重。如三一和中聯的主導產品均有混凝土輸送泵、泵車、瀝青路面攤鋪機等,技術水平也不相上下,難分仲伯。除這兩家外在長沙至少還有3家生產混凝土泵的企業。這就不免使長沙工程機械企業間的競爭更為激烈,早已打響了硝煙彌漫的價格戰,甚至出現無序的惡性競爭。
我國工程機械有18大類,單就混凝土機械而言,長沙的產品估計已經占了國內市場的70%以上。其次是汽車起重機,中聯浦沅是國內第二品牌,約占30%的市場。目前長沙主導產品的上升空間已經不大,而像山河智能的液壓靜力壓樁機等,盡管技術先進,但市場容量不大。真正量大面廣的產品是挖掘機械和鏟土運輸機械,三一和中聯都想往這方面拓展,但進展并不理想,山河智能的小挖產品倒是開辟了一片天地。
最后想到了“馬歇爾兩難”,競爭產生競爭效益,集中產生規模效益,二者很難兼得。長沙工程機械盡管沒有實現相對集中,進而失去了應有的規模效益,但也許正是目前這種競爭局面保持了它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