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備市場 » 正文

只有資本助力工程機械企業方可勝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7-19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經濟導報
核心提示:只有資本助力工程機械企業方可勝出
  2009年,全球工程機械前六強占了銷售額的54%,未來參與競爭的企業必須通過規模的優勢逐漸爭取靠前的席位,從而獲得穩定的收入和利潤,而要成為最后的贏家――資本助力,工程機械企業方可勝出。  

  近年來外資進入中國的事件

  數據表明,資本的運作與全球經濟的發展呈現正相關關系,在互聯網危機后,全球并購所涉及的金額呈現明顯下降,但是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并購總金額又逐漸回升,直至次貸危機的發生,又使得這一趨勢呈現下降。但是可以預見,在全球經濟緩慢回升的過程中,并購的步伐將重新加大。 

  雖然工業方面的并購一樣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受經濟的影響特征并不特別明顯,而且在2007年達到了一個高峰,總金額達到3500億美元,為歷史新高。在本次次貸危機發生后,工業方面的并購雖然金額出現下降,但是占所有并購的比例卻出現提升,接近12%,為歷史最高水平。 

  顯然,并購越來越受到工業企業的重視,而且企業開展并購的速度正在加快,這說明規模化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在進行行業分析時,有一個很重要的維度是市場集中度,在成熟的行業和市場中,行業的前三名一般占有市場的70%~80%,2009年,全球工程機械前六強已經占據了銷售額的54%。未來參與競爭的企業必須通過規模的優勢逐漸爭取靠前的席位,從而獲得穩定的收入和利潤,而要成為最后的贏家,并購已經成為企業最后勝出的必然選擇。 

  國內企業未以并購為主要手段 

  目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各產品的市場基本處于發展階段。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這些產品領域雖然出現了一定規模的企業,但整個市場仍然處于不穩定狀態,還有進一步整合或者變化的趨勢。 

  縱觀國內企業的發展歷程,并購的頻率并不高,很多工程機械企業都是國有性質,在身份置換和國退民進的帶動下,出現了很多民營企業,也給予了很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外資紛紛通過合資或者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內市場出現了更多的變化。 

  目前國內企業在并購上還處于起步階段,這一點從三一和合力的發展上可見一斑。 

  三一幾乎不涉足并購。2003年,三一集團收購邵陽汽車廠成立三一汽車公司,進入大型客車行業,收購華源凱馬湖南汽車制造公司,并組建三一湖南汽車,產品涉及重卡、客車、汽車起重機,隨后對徐工和沈陽機床的收購均沒有實質進展。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三一集團主要考慮自主發展,所以我們沒搞過并購,可以說是基本沒搞過。” 

  安徽合力作為國內叉車行業的龍頭企業,僅在1996年上市前后開展了三項并購,收購了安慶車橋廠、蚌埠液力機械廠和寶雞叉車四廠,此后基本沒有開展過資本運作,2009年其年報顯示貨幣資金達到6億元,應收賬款3.5億元,占其營業收入的1/3,顯然,其資本利用效率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如果仔細看這兩家企業的并購年份,會發現都與其上市時間相當,這是因為上市公司進行IPO操作時,會進行上市前重組,以創造一家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管理良好和具有增長潛力的公司,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消除同業競爭,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些收購都發生在該公司所在地附近了。 

  對全球上市公司的調查結果表明,那些只專注于一類產品的市場領先者,其生存率較低,這些企業或者拓寬了產品線稱為大型企業,或者被大型企業所兼并。如果國內企業希望在行業有所建樹,那么規模化和集團化則是必然之路。產品的多元化和產業鏈的擴展,不依靠資本的手段,很難有較大的突破。 

  應該說,國內企業在公司發展、行業競爭的層面將并購列為主要手段的還不多,即使當年被稱為資本代表的德隆,也在定位時將自己列為產業發展型公司,而不是資本投資型公司。以發展基礎產業為思路的運營模式固然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但是否是目前市場情況下最佳的發展模式呢?這一點值得思考。 

  外資企業的視野投向中國 

  國外企業的發展策略值得我們借鑒。國外工程機械企業通過資本運作的手段,收購或與其他企業合作,快速獲得市場份額、擴大生產和銷售能力,爭取更大利潤。 

  以卡特彼勒為例,在上世紀80年代只有3次收購或參股,但是90年代達到18次,從90年代中期開始,卡特彼勒加大資本運作力度,尤其是進入到90年代中期,其收購和參股的動作頻率明顯加快。2010年1~3月份,卡特彼勒又完成了5次收購,卡特彼勒通過資本輸出的方式加快全球化進程,完善產業鏈,充分了解市場,增強核心環節的控制力。 

  另外,日本企業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開展并購,但其動作也不可謂不多,從1988年至今的數據來看,小松總共完成了21項并購,并著手27次參股。 

  現在,很多外資企業又把視野投向中國,紛紛在中國進行直接投資。投資中國市場,外資企業的動機在于三個方面:市場驅動、資源驅動和效率驅動。 

  市場驅動:通過投資進入新興市場,這些市場蘊藏著很好的機會;選擇離客戶最近的地點,有利于產品和服務的快速提供;與競爭對手開展競爭,比如卡特彼勒通過與三菱合資成立公司,給小松施加壓力。 

  資源驅動:獲得資源,礦產、石油等方面較為典型;獲得知識資產;進入具有技術優勢的區域發展自身,如通過進入日本發展機器人產業,通過進入德國發展化學產業,通過進入意大利發展時尚產業,通過進入美國發展軟件產業等。 

  效率驅動:降低采購和生產成本;獲得投資和稅收優惠政策;避免跨國交易門檻。 

  外資企業通過并購進入中國

  一是通過既有渠道,擴展產品銷售,占領市場;二是把中國納入其全球產業鏈條,服務于其全球化競爭戰略。不同的企業進入中國會采用不同的策略,包括以出口和全球采購為主的松弛控制策略,以項目制投入為主的適中控制策略,以成立合資公司開展的深入控制策略。在工程機械行業,普遍采用的是成立合資公司開展的深入控制策略,因為在市場空間、人力成本、政策支持、稅收、經濟發展等主要考慮因素上,中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并購目的及風險分析 

  真正要關注的、不可忽視的,其實是在下一輪的競爭中,并購必然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主旋律之一,而我們的企業如何跟上行情,不至于在競爭中被逐漸甩開呢?無論從競爭層面還是發展層面,國內企業都應將并購做為發展的主要考慮方向。 

  從目的上看,企業開展并購,主要目的可以劃分為擴大規模、占有新市場、擴展產品種類、提升技術實力和獲取資源等方面,圍繞這些目的,有選擇地進行并購對象的篩選和評估,并進行并購后的整合。 

  國內企業的關注點應聚焦到產業鏈擴張上,因為隨著競爭的加劇,未來企業的規模將成為主要優勢所在,這意味著以上并購的目的每個都需要被考慮。在形式上,可采取兼并和收購兩種不同的行為。兼并是指產權交易,形成一個新經濟單位,收購是獲得目標公司的大部分或全部資產或股權以達到控制的目的,可以進行資產收購或股權收購。由于國內企業并購經驗缺失,也缺乏并購人才,因此在開展并購時,需要考慮各類風險。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安县| 万全县| 白山市| 巍山| 玛曲县| 廉江市| 丰镇市| 杭锦后旗| 白沙| 翁牛特旗| 上虞市| 含山县| 扬州市| 原平市| 秭归县| 龙游县| 沧源| 凤山县| 长沙县| 屏南县| 安达市| 调兵山市| 蒙城县| 博湖县| 武隆县| 汝州市| 手游| 宜宾市| 监利县| 松江区| 盐津县| 高青县| 恭城| 自治县| 宜阳县| 合作市| 宁陵县| 深泽县| 田林县| 江源县| 嘉禾县|